楊本固
摘 要:在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日照市的工程經濟活動強度在不斷加大。在對日照市地質災害發生情況系統地研究后發現,地質災害受工程經濟活動影響特別是礦山開采是比較大的。基于此,深度分析此課題,提出有效的勘查方法,推動日照市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日照;礦山地質災害;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P426.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21-0184-02
日照市礦山類型較多,礦山地質災害問題較多。從當前礦山地質災害情況來說較為嚴峻。因為無論是社會經濟文化,還是生態環境,都和礦山有著密切的關系。
1 人類工程活動
日照市已發現礦產63種,查明資源儲量的有32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33處,其中大型礦床3處,中型礦床10余處,小型礦床20余處。日照市共開發利用鐵、銅、鉛等21種礦產,有各類礦山546個,其中在建及生產礦山190個,關閉及廢棄礦山356個。從業人員5445人,產量2305.08萬噸,實際采礦能力3258.1萬噸/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3989.9萬元,利潤總額8676.87萬元。
日照市一些鄉村公路未對不穩定邊坡采取必要防護措施,給過往行人車輛構成較大安全威脅。對交通線路兩側不穩定邊坡不進行或不全面進行護坡,將難以避免崩塌隱患的繼續發展,且隨著時間加長,在重力、降雨、震動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危險性會日漸增大。工程建設后期,存在不合理的棄土、棄渣。不合理的棄土、棄渣等易形成泥(渣)石流地質災害。
2 礦山工程施工現狀
2.1 采礦工程技術人員技術水平低
在進行采礦工程時,要想有效的提升生產質量,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采礦工程技術人員,相關部門在對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進行審查后發現,有很大一部分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與專業素質沒有達到相關要求,這樣就阻礙了采礦工程的開展。
2.2 采礦施工工作質量相對較低
目前拉低日照市采礦工程質量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為:首先,日照市在進行采礦工程時所使用的監督管理體系比較片面且缺乏一定的系統性,這樣也給工程留下了隱患;其次,采礦工程施工人員在進行實際的采礦工作時忽視了施工工作,更沒有過多的關注施工中的細節。正是由于這兩方面的原因拉低了采礦工程的質量,因此采礦工程施工管理人員應從這兩方面入手,并制定出有效的解決措施,進而提升工程的施工質量。
3 礦山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3.1 采礦活動
由于采礦活動的開展,使得地區地下和地表巖石圈層產生形變,引發災難性后果。主要災害如下:(1)誘發性地震。由于采礦活動,使得地層應力突然釋放,引發礦震災害。(2)斷層錯位。此情況也為圈層結構失衡的表現,因為斷層錯位具有緩發性特點,能量逐漸積聚,短時間內難以被測量和察覺。(3)泥石流災害。在礦山開采作業中,亂采濫挖,造成植被破壞,隨意丟棄廢土廢石,極易誘發泥石流,或者擴大泥石流規模,增加泥石流爆發頻率。開采作業中,產生的碎屑堆積物,為泥石流災害,提供了固體碎屑物源。在地形地貌條件下,加之水動力的作用,極易誘發山體滑坡。
3.2 地下水位異變
在礦山開采作業中,深層開采作業,使得地下水自由淺水層或者承壓含水層結構,遭到一定的破壞,引發結構失穩情況,造成地下水位以及礦山地質環境變化,引發災害性后果。具體災害如下:(1)異變災害和礦井突水等。因為地下水位迅速變化,使得礦坑突然進水,引發礦山災害。(2)坑內涌漿。作為礦坑突水的伴生災害,坑內涌砂災害的發生,會造成極大的危害。當采掘作業中,遇到含泥沙的蓄水層或者溶洞,突破隔水層后,泥沙和巖屑隨著水一起涌入礦坑,引發此類災害。(3)水土流失。礦山開采作業中,產生的松散堆積物,比如渣土,因為結構疏松和孔隙度大,加之水的作用,而渣土顆粒質量不足,無法抵抗水流動力,進而造成位移運動,引發水土流失。
3.3 地質災害形成原因
日照市地質災害點(隱患點)共90處,其中自然原因引起的有58處,包括崩塌27處,滑坡4處,泥石流8處,地裂縫19處。人類工程活動引起的有32處,包括礦產資源開采引發的地質災害點(隱患點)19處;線性工程引發的地質災害點(隱患點)11處;民用建筑開挖引發的地質災害點(隱患點)2處,如表1及圖1所示。
3.4 地質災害危害程度評價
地質災害災情、地質災害險情是地質災害危害度評價的主要內容。地質災害災情評價是對地質災害所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進行統一的價格折價,也就是對地質災害所在區域內的物價情況進行走訪,經過計算所得到的平均值就為本區域經濟損失統一計算單價,災害地區需要統計的經濟因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畜牧業、房產、交通運輸道路(公路、鐵路、橋梁等)、城市地下管道、城市輸電線路、學校廠礦等;地質災害險情評價主要是對地質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進行預測評價,也就是對災害的隱患點的威脅人數以及潛在的經濟損失進行預測分析。可以將地質災害災情、險情進行等級分化,分別為,小型地質災害、中型地質災害、大型地質災害與特大型地質災害。以各地方地質災害調查及劃分要求為準則,對災情、險情評價標準進行細分,還應對已發生地質災害地區隱患點的災情、險情進行評價。
4 日照市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4.1 防治目標
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日照市應構建起適合當地經濟發展要求的地質災害預防、監督管理體系,有效的避免由人為因素所引發的地質災害情況,逐步關停市區周邊的礦業開發作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基礎理論研究,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健全完善日照市地質災害監測和群測群防體系;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升地質災害防治、治理工作的能力與力度,整治危害性相對嚴重的災害點,從而降低我市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4.2 重點防治區
主要分布在五蓮縣于里、汪湖鎮,沂沭斷裂帶的昌邑-大店斷裂和安丘-莒縣斷裂通過的區域,五蓮縣中部等地區,以及東港區、嵐。
4.3 加快地災監測預警和防治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群測群防是前一階段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的有效手段。群測群防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高遠山區、特大型地質災害等都不適宜群測群防監測預警。開展群專結合的監測預警,是對新時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需要加快地災監測預警和防治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要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等先進設備和技術,提高地災隱患的早期識別能力。
4.4 水文地質勘查
開展水文地質勘查作業,主要是依據相關信息,判斷巖土力學結構。基于巖土力學結構的穩定性分析結果,能夠準確預測礦山地質災害。以水文地質信息和巖土力學信息的分析,結合運用試驗方法,開展礦山地質災害預判。
4.5 科學地使用施工技術標準
在進行采礦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時,應科學的使用施工技術標準,主要包括,目前正在執行的采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施工技術標準,在進行市政工程建設與城市工業工程建設時的深基坑施工、地基施工等工程防治所涉及到的施工技術標準;各類水利水電工程中的地基施工、基礎施工以及土石方施工等所涉及到的施工技術標準。
4.6 成立組織協調機構,建立溝通交流途徑
對地質災害積極開展綜合治理,應組織相關部門聯合開展工作,主要包括的部門有,國土資源部門、發展改革部門、財政部門、環境保護部門、水利部門、農林業部門、氣象監測部門以及安全監測部門等,在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時,各方應將資源進行整合,以此來提升地質災害治理綜合水平。
4.7 群專結合預警預報體系建設
目前,各地區所成立的群防系統,即群專結合預警預報體系,也就是集合專業的防治人員、專業的管理人員與群眾監測、預防人員進行結合。群專結合預警預報體系系統是由專業的監測網點,并由專業的檢查人員對工作進行監管,在此基礎上得到檢測資料并及時發現險情,再將險情情況、數據等進行匯總上報給上級部門,做好防御工作。
5 結語
從以上內容可知,在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時,相關的單位應總結經驗探究出科學的防治方法,進而使我們的經濟得到有利的發展。通過對日照市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的主要特點,并與地質災害發育密度進行結合,同時還應與定性分析法、定量評價法相結合對地質災害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再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危害程度以及危險性分析結果,制定出適合當地使用的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同時,還應對各隱患點的負責人員、檢測人員進行明確并對預警器、災害逃離路線、搶險措施以及醫療方案等進行確定,以此來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呂權儒.采礦工程地質災害的成因分析與防范[J].中國高新區,2018,(13):221.
[2]霍然.礦山地質災害成因及其勘查方法[J].世界有色金屬,2018,(07):168-169.
[3]郭華江.采礦工程地質災害成因及防治技術[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8,41(02):51-52.
[4]闕東明.淺談采礦工程地質災害的成因與防治[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0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