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芳娟
摘 要:良好的管理者的性格是管理者知識積累、思想水平、工作歷練和人生感悟等方面的綜合反映,管理者要注重自身性格的培養,凝聚力量,管理和激發員工的動機和潛能,使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管理效能。
關鍵詞:性格 管理 效能
中圖分類號:F27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2
前言
按傳統定義上講,管理是指通過計劃、領導、控制及創新等手段,結合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資源,以期高效的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管理者是管理行為過程的主體,管理者一般由擁有相應的權力和責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從事管理活動的人或人群組成。企業與企業之間,之所以有管理優劣之分,其根本原因均在思想或意識的差別,即管理者性格的差異。良好的管理者的性格能有效提升管理效能。
一、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的職權、責任、技能及性格探析
任何一種管理活動都必須由以下四個基本要素構成:一是管理主體,即由誰管的問題; 二是管理客體,即管什么的問題;三是組織目的,即為何而管的問題;四是組織環境或條件,即在什么情況下管的問題。
1.關于管理者的職權
管理者的職權是管理者從事管理活動的資格,管理者的職位越高,其權力越大。如果一個管理者處在某一職位上,卻沒有相應的職權,那么他是無法進行管理工作的。管理者一般有三種權力:傳統權力,即傳統慣例或世襲得來;超凡權力,即來源于別人的崇拜與追隨,帶有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法定權力,即法定權力即法律規定的權力。
2.關于管理者的責任
任何人運用和行使相應的權力的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沒有責任的權力,必然會導致管理者的用權不當,沒有權力的責任是空泛的、難于承擔的責任。有權無責或有責無權的人,都難以在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都不能成為真正的管理者。
3.關于管理者的技能
不管什么類型的組織中的管理者,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技能。主要有:技術技能,人事技能,思想技能,設計技能等。
技術技能、人事技能的重要性隨著管理者所處的組織層次從低到高逐漸下降,而思想技能和設計技能則相反。對基層管理者來說,具備技術技能是最為重要的。對于中層管理者來說,對技術技能的要求下降,而對思想技能的要求上升。但對于高層管理者而言,思想技能和設計技能特別重要。當然,這種管理技能和組織層次的聯系并不是絕對的,組織規模大小等一些因素對此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4.關于管理者的性格
著名管理培訓專家余世維博士認為: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之間,之所以有優劣之分,其根本原因均在思想或意識的差別。管理者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根性”與“能力”。根性是一種根本性格,而能力是一種操控本事。只有“根性”和“能力”合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管理者。
二、管理者的性格特點及形成
性格是指人對現實中客觀事物經常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應的習慣了的行為方式。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性格的差異。“性格”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名詞,是一個人的行為表現較為穩定的基本特征。
1.管理者性格分析
管理者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他的管理效能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個管理者的性格好壞會影響著管理效能的提高,作為管理者,其存在的意義,就在于他的管理行為是否具有企業需要的管理效能。一個具備了良好性格的管理者,才能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集中體現了管理者的心態、個性風格、知識、智能、技能、創新。
2.管理者的性格特點
管理的本質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社會化的系統工程,做好管理工作必須建立在管理者擁有良好的性格基礎上。良好的管理性格必須具備以下幾點。
2.1胸懷:有胸懷就是有涵養,襟懷坦蕩,大公無私,既能容人之長,又能容人之短,勇于接納新事物,并加以吸收轉化,并能褒揚先進、提攜后進。
2.2遠謀:能顧大局,善于從全局出發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針對未來制定行動計劃,把握好做事的先后順序和各個關鍵點,強化協調力,提高執行力。
2.3悟性:敏銳的發現事物發展的脈絡及內在聯系,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善于整合已有的知識和資源,并能對事物發展進程形成清晰的概念,有先見和遠見。
2.4實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入實踐一線,做到親力親為,融入事物發展進程中。
2.5專注: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擾做一件事,方能有所成就,要有持之以恒、堅韌不拔的精神。
2.6應變:應變就是臨危不亂、從容應對。面對危機能首先控制局勢、并冷靜的分析現場情況,根據變化著的現場實際調動資源、協調解決。
三、在實踐中不斷磨礪和培養良好的管理者的性格,切實提高管理效能
管理就是為了將一些分散的部分組合起來,以期發揮系統的功能。管理者必須有靈活的管理技巧,形成自己獨特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藝術,即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1.重視管理好人力
管理的范圍主要集中在物、人,兩個方面。對人的管理其實才是管理效能的核心。
對企業來說,人力管理的初步就是處理好經營者與職工之間的關系。在已經建立的經濟互盈的基礎上,必須有一套合理的緩沖制度,這種制度能夠鼓勵員工的積極性,自主為企業的盈利貢獻力量,這是最理想的企業與職工關系。其次,挖掘員工的最大優勢并充分使其發揮,即“知人善用”。簡而言之就是挖掘員工最優秀的價值。真正優秀的管理者不一定比自己的員工優秀,但他有一點必須強過他人,那就是看人的眼光。就如蘋果前任總裁喬布斯,他在創業之初雇傭了很多被別家公司解雇的員工,因此一度被人嘲笑為“垃圾回收場”,但是,他的公司隨后呈現出不可遏止的生機。喬布斯看準的是他們的性格優勢,提供最合適他們個性優勢的職位。喬布斯也因為出現得及時而為自己攬了一批忠誠又絕對稱得上優秀的員工。
2.必須依靠制度
制度能約束我們也能保障我們的利益。管理制度包括的內容很廣,有分析制度、預測制度、計劃制度等等。但最關鍵的有兩個方面,一是評價制度,二是激勵制度,其他制度本身都必須體現激勵制度與評價制度的內容。評價是激勵的基礎,激勵是評價的目的,如果僅是停留在評價的層次上而沒有激勵措施,那是資源的耗費。評價是為了激勵,激勵是為了促進人們努力工作、開拓創新。只要評價制度與激勵制度科學,管理也基本上是科學的。
3.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新知識、新觀念、新挑戰不斷涌現,管理人員只有不斷加強性格鍛煉,以修身養性來實現靜以制動,才能更好的培養自己的管理性格,真正做到“有胸懷、有遠謀、有悟性、能專注、能應變”,從而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管理者在贏得干部群眾認同的時候,要把干部群眾對人的認同和對事的認同緊密結合起來,把認同人做為贏得認同的重點。干部群眾一旦認同了管理者的人格,就特別容易認同管理者的決策,這時候管理者的凝聚力就提升了。
贏得員工對管理者個人性格的認同需要管理者的主動,重在信息溝通——內求共鳴感,重在情感溝通——深求共識度,重在思想溝通——實求影響力,重在人格認同四個階段,循序漸進,逐步推進,達到員工的戰斗力和管理者的凝聚力同時提升的管理效能。
4.“三圈”決策模型借鑒
價值圈、能力圈和支持圈的“三圈”決策模型為管理者提升決策力,把決策中復雜的因素進行簡約梳理,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思路。具體來說,決策時首先要考慮決策目標的價值,能不能增進人民群眾的利益,主要取決于管理者的價值判斷;其次必須要考慮實施決策方案的人財物各種資源和條件是否充足,主要是管理者對擁有資源和能力的客觀分析;再次要考慮決策方案涉及相關利益方的認識和態度,能不能獲得最大支持,主要取決于相關利益方對決策方案的理解、認識和支持;最后是努力尋找和擴大價值、能力和支持三圈重疊區。
5.管理者決斷重在時機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毛澤東晚年常用引這一詩句來表明時機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鄧小平告訴我們,“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管理干部要增強機遇意識。
管理決策是對已經形成的決策方案的最終取舍和選擇,是對管理者心理意志力的考驗,決斷需要膽識,重在抓住時機。有膽強調管理者要勇于擔當;有識強調有超前意識;有膽有識強調抓得準、緊、實,能夠在艱難曲折的道路上取得卓越的工作實績。
四、結束語
良好的管理者的性格是管理者知識積累、思想水平、工作歷練和人生感悟等等方面的綜合反映,管理者既要注重自身性格的培養,養成有膽識、有遠謀、有悟性、能專注、能應變的良好性格,同時要把握激勵的邏輯,掌握激勵的方法藝術,更要凝聚共識,凝聚力量,管理和激發員工的動機和潛能,使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管理效能。
參考文獻
[1]《領導力與領導藝術》人民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
[2]《人力資源管理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
[3]《管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三圈理論”視野下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