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梓松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總書記最初提出鄉愁。接著2014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央電視臺還專門拍了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從多角度闡述鄉愁。下面本人結合十九大精神的學習,對鄉愁及如何記得住鄉愁談點淺見。
一、鄉愁的全新內涵
1.習總書記重提的鄉愁是開放性的鄉愁
傳統的鄉愁往往是文人雅士,甚至是失意騷客對一地一物、一事一景的詠嘆、哀愁,主要是對封建文化、農耕文明的留戀和寄思,有相當的封閉性和自閉性。今天重提的鄉愁則充滿開放性和聯系性。既有對農業、農民、農村三農問題的綜合考量和深思熟慮,又有對鄉村與城市溝通的通盤考量,還會有城市促進鄉村、城市建設中滲透進鄉村文明因子的戰略安排,甚至還融合了對外開放的全球性思慮。鄉村是中國的鄉村,鄉村是地球的鄉村,農民闖天下,華人遍全球,鄉愁牽中國,鄉愁連世界。
2.新的鄉愁是創新性鄉愁
首先應積極進取,不滿足于三農的現實狀況,積極改變農村的面貌,建設嶄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其次要敢于競爭。害怕競爭,遇事退避三舍是傳統農村處世風格的基本遵循,而市場經濟、工業化、全球化,既充滿了機會,又充滿了競爭。敢于競爭才能獲勝,才能強大起來;第三,要加快融入現代化進程中。現代化的腳步越來越急促,鄉村本來就落后不止一大步。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互聯網“十”、數字經濟、金融創新,知識膨脹、機器人挑戰、全面發展趨勢無不迫在眉睫,只有迎頭趕上,才不會被浪潮淹沒。
3.新的鄉愁是滲透了政治意識的鄉愁
傳統的鄉愁更多是文化層面、精神領域的鄉愁,也偶有一些落魄政客抒發對當時政治不滿的怨言,但遠離政治是主基調。今天的鄉愁,尤其是共產黨總書記提出的鄉愁,既有總書記個人對自己過往歷史尤其鄉村生活經歷的深切懷念,更是總書記作為偉大的政治家站在政治的高度、國家的層面,號召人們要特別關注三農,更加重視鄉村振興,把三農問題、把鄉愁當成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三農問題是農村的最大政治,鄉村振興是共產黨人最大的鄉愁。從政治高度憶鄉愁,從政治角度出發解鄉愁,鄉村振興還會遙遠嗎?
4.飽含頂層設計理念的戰略性鄉愁
普通人的鄉愁往往是對一草一木、一地一物的追思,這本身很具體,很真切,也很感人,但站的層次并不高,憂愁的往往也不是全局性問題。而習總書記重提鄉愁決不可能局限于此。作為黨的偉大領袖、人民和軍隊的統帥,大氣磅礴,經天緯地,一再重提鄉愁,就是要把新的鄉愁意識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全過程中,貫穿于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歷程中,貫穿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歷程中!只有站在最頂層,放眼全世界,從全球化、全局性、根本性、戰略性高度設計鄉村振興、現代化、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真正徹底實現,中華民族的鄉愁才會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5.既要有強大物質基礎,又要有豐富精神追求的鄉
鄉愁看起來只是情感表達,是精神層面的情愫,但她的產生及縈繞于心懷,還是離不開物和景,是對物和景的念想。破碎的山河、窮山惡水、枯枝敗葉、潦倒的生活會引發愁緒萬千,但那種鄉愁,愁斷腸也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會愁更愁。如果山青水秀、物產富繞、稻香魚肥、亭臺樓閣、花繁葉茂,對這些美物美景的鄉愁,定會是美不勝收。當然精神文化屋面的追求更應豐富多彩,對優秀文化遺產的眷戀、對純樸鄉風的深切向往、對人間真情的深沉絢懷、對優秀家風的熱烈推崇、對謙卑無私美德的神往、對崇尚自然之氣的追捧,等等不一而足,應成為新式鄉愁精神家園的多彩元素。
6.以人為本的鄉愁
愁,鄉愁,愁的主體是人,是人在愁,而鄉愁的對象中,前面也說了,當然包含物和精神元素,但最重要的還是人,是有牽掛的人才會引發鄉愁。如果離開人,說不上愁,愁也會失去根本意義。鄉愁,愁的是馱背的老父親、白發的親娘、天真的孩童,憂的是鄉村大哥的他鄉打工路、鄉村大嫂的獨守家園、留守兒童的孤獨歲月、鄉村大學生的未來等等,這才是現代鄉愁的真締。為農民謀出路,為農村人謀幸福,出謀劃策,獻計獻力,是現代鄉音鄉愁的中心主題。
二、如何記得住鄉愁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其基本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按照這些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了,鄉村雄起了,自然記得住鄉愁。下面圍繞這五個方面,談點認識。
1.使鄉村產業興旺起來,這是記得住鄉愁的物質依托
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基礎。鄉愁是一種深刻的情懷,是一種意識現象,但他的源頭應該是物質,也就是值得懷念的鄉村。要使鄉村變得強盛起來,使鄉村變得美不勝收,最終的決定因素是生產力發展,直接的做法就是報告中講的使農村產業興旺起來。農業產業本身要搞活,這是農村之所以為農村的根本。科技引路、多種經營、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現代農業、農林牧漁齊興旺,鄉村必大有出路。發展二、三產業是鄉村騰飛的必然選擇。城市大企業在農村開拓基地,現代化工廠落戶鄉野,鄉鎮企業永葆活力,強大的工業反哺農業,這是鄉村振興最強大的后盾。鄉村旅游、農耕旅游、特色休閑、特色采摘、鄉村淘寶、產前產中產后的專業化服務異常活躍,這些是鄉村產業興旺的廣闊市場。一、二、三產業齊上陣,一個也不拖后腿,各顯神通,百業興旺,五谷豐登,物產豐盛,這樣興盛的鄉村豈止是產生鄉愁,直接就會是人們留戀不舍的好去處了。
2.實現生態宜居,這是大自然賦予鄉愁的永久魅力
農村引發人們的鄉愁,最顯著的特色因素可能是因農村環境的原生態、自然美吸引人。小橋流水人家、山青水秀天藍、一花一草、一河一川、一山一石,恬淡自然,寧靜幽遠,令人心曠神怡。現代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進程中對鄉村的干擾、破壞,最嚴重的后果之一就是鄉村的自然美、原生態難以覓蹤了。我們當然不能停止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步伐,但我們需要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是保持更需要提升農村生態質量、優化人居環境的農村現代化。農村廣天闊地,只要我們改變一些破壞自然、惡化環境的理念和做法,恢復一些優良的順應自然的生產生活方式,再加以科學規劃,科學改造,有序提升,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真的不是夢了,她正在我們祖國廣袤的大地上涌現。
3.鄉風文明是記得住鄉愁的精神家園
鄉風文明是指農村形成的崇尚科學、崇尚文明的良好社會風氣。鄉愁本身就是一種以飽含愛的情感為顯著特征的精神現象。前面也說過,形成鄉愁離不開物質基礎、自然美景,但鄉愁一旦形成,她就會有反作用,她就會以特殊的甚至是獨立的形式系統存在,發揮其特有的精神魅力和精神動力作用。而且,人是特殊的有精神現象的動物,人除了對物的反映會形成鄉愁,對精神現象也會產生神奇的化學反應,形成鄉愁,如美好愛情,游子情懷等,而鄉風文明是最集中的代表。鄰里和善、尊老愛幼、熱愛勞作、艱苦樸素、真誠純情、疾惡如仇、從善如流等等,生活在這幽寧的天地里,有著這么溫馨的精神家園,怎么會生出愁腸百結的鄉愁呢?今天的市場經濟逐利性使鄉村文明受到了侵蝕,傳統鄉野文化中也難免有些愚昧和落后,我們必須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紅色的革命文化、先進的現代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讓鄉風文明結出更燦爛的鄉愁文化碩果。
4.農村治理得井然有序,成為人們向往的福地,鄉愁怎能遺忘
千百年來,鄉村治理以無為而治為基調,有一些管理,也以人治為主,一切看統治者的喜好,多數處于天高皇帝遠的邊緣化地帶,因而也是鄉愁的躲藏地與寄居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特別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農村實行人民公社制度,搞計劃經濟,集中統一領導農村事務,結果效果很差。改革開放以后,鄉村管理轉變為鄉鎮管理和農村村民自治相 結合的方式,有一定成效,但還須探索。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治理有效的新思路和新辦法,這是一條與改革開放以前三十年完全不同的一條路子,也是與改革開放開啟后前四十年不盡相同一條路子,各地正在實踐摸索。共產黨是領導核心、政府組織搭好平臺、村委會積極作為、中介組織從中協調、村民自身發揮主體作用等等,多管齊下,八方出力,人人動手,鄉村何愁治理不好?干群關系協調、居民相處和諧、社會風氣良好、法治空間清明、生態環境優美、文明滋養靈魂,治理得如此有效的鄉村就是人間的天堂,對此美物產生的鄉愁怎可忘卻?
5.生活富裕是人民追求的永恒主題,也是新型鄉愁的美好歸宿
貧窮的鄉村令人牽掛,產生鄉愁,貧窮似乎是歷史上最不可或缺的鄉愁內容之一。那么改變貧窮,打敗貧窮,自然也是人們千百年來的奮斗目標。然而生產力水平的限制、技術不足、社會制度的扼殺等,一切的一切,似乎目標總難實現,愁貧的 鄉愁愁更愁,愁煞古人。現如今,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把“生活富裕”作為總要求之一,向貧窮開戰,向富裕進發的號角已吹響!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新主要矛盾的出現、生產力水平的躍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注重民生的政策傾向、共同富裕的呼喚,時機已成熟,時不我待,只爭朝夕!首先確保2020年3千萬人(主要是農村人)脫真貧,真脫貧,拿下這一攻堅戰;其次要使上億的脫貧人口穩定脫貧,并向富裕進軍;第三,在農村內部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財力,縮小農民群體之間的富足程度差距;第四,盡快讓農村的富裕程度趕上城市的腳步,縮小城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