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帆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晏子對齊侯問是左傳中一篇較為精悍的文章,文章主旨集中、結構合理,以層層遞進的語言,引領讀者逐步領悟和而不同的寓意。在內容上,作者善于運用比喻論證的方式,用具體的事物解決抽象的問題,并通過與君主所處的位置結合加深讀者的理解力。言辭之間充滿邏輯性,極具理趣之美。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品讀到“不辭辛勤育桃李,用我血汗育芬芳”的師者之光,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君主疑惑,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暗之變所帶來的豁然開朗,也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君子執著,然而更多的則是‘和而不同[1]的‘和思想。
晏子對齊侯問文體結構嚴密,層層遞進,前后呼應,頗具邏輯之美;同時又用簡單的語言,闡述了兩種和的思想,給人一種海中尋珠,滿獲珠玉之感。文章的起初,作者用三言兩語淡淡的描述,講述了對話發生的地點和事情的起因。即齊景公打獵回來,晏子在遄臺隨侍。望著快馬加鞭駕車趕來的梁丘據,齊景公發出感慨說:“唯據與我和夫!”翻譯成現代的話語是“只有梁丘據和我互相協作(和)啊。”寥寥數語,卻展示了齊景公的‘和理念,即上令下行,千人一念。
作為一名智者,晏子在朝局上看的更為清楚和深遠[2]。他深刻的體會到,如果朝廷上都是梁丘據這樣的人,那么整個朝廷就會成為一言堂,最終朝局無法控制,只能走向滑落的深淵。于是晏子答道:“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執以薪,宰夫和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梁丘據不過是與您相同而已,協作(和)還是談不上的。”并用比喻論證的方式為齊景公講述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晏子說所謂的和就像是燉湯一樣,既要放入梅菜、肉干、醋、醬油、鹽等多種調味品,也要用水火來調和。總之一份味道不錯的湯,定然是眾多自然物互相調和出來的結果。雖然對于各個物體來說,可能對于與自己不相同的成分,會有稍微的排斥,但從總體上來說目標相同,功能相補,是以能呈現出分外味美的湯。與之相反,所謂的同,就是單純的往水里加水,雖然彼此之間不會排斥,但是卻也不會產生奇妙的化學變化,水就會一直是水。所謂同是物以類聚,彼此功能重疊,而所謂協作則是為著同樣一個愿景,彼此各有差異,互相配合。
文化如水,涵養其德;文化如雨,時潤萬物。這篇文章亦是如此,通過簡單的故事,闡述了和的理念。我國是一個崇尚‘和的國家,翻開史冊,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和”的理念源遠流長,古人對‘和這一理念有頗多論述。在《辭源》里,和文化就曾多次出現,其和文化多有“調”、“諧”之意。在鄭語中也有頗多關于和的描述,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提法,并進一步說明“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
和的思想不只是和而不同,更是和育萬物。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曾對和生萬物進行了相關探討,言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指明萬物所生所成必須“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而這也就是和生萬物的思想。同時,老子還將‘和進一步托形于水,定格為‘不爭的思想,言明‘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并進一步將其上升到參天而行的高度,言道:‘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莊子和老子的思想一脈相承,并有所發揮創新。莊子在其《莊子》一書中指出:“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強調了和的內在屬性之同,主張“天人和合”境界,而這也成為天人感應的先河。同時在其齊物論中,也透露出萬物一體、和諧共處的思想。
除了道家老莊等對和的思想極力倡導外,墨家也有相關論述,其‘兼相愛、交相利、非攻的論述就是‘和思想的具體闡述。在墨家看來,人與人之間應以‘和的精神相處,并通過‘和達到最大的凝聚力,通過互幫互助,最終呈現出‘交相利的良好局面。
儒家對‘和也有著大量的論述,其中主要便是‘仁和思想。在論語中孔子對‘和多有提及,在他看來,君子應當“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同時孔子認為‘和是先王之道美之所在,雖然如此,他還是強調,和是一種自然狀態,不主張‘為和而和。
道、墨、儒三家都極為倡導‘和,可見‘和思想在我國國人基因中的文化地位。縱觀國內外,非但我國,其他國家也十分注重‘和這一理念。漢唐時期傳入我國的佛教也注重倡導和,提出‘不殺生等思想,主張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
雖然古人對和有著諸多論述,但是我還是很喜歡‘晏子對齊侯問這里面闡述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我看來,其生動而具體,同時總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就像是聽到了一首絕妙的樂曲,雖然覺得精細和美妙,似乎已經領略了樂曲中所有的滋味和元素。然而回頭一想,或者偶然再次品味,就會又有新的發現,似乎不論自己感觸多深,都無法將作者的情感全部窮盡一般,大概這就是作者為我們開的小小玩笑吧,就如經典的茶飲一般,茶水雖盡然茶味經久不散,‘和的滋味一直在舌尖回旋。
參考文獻
[1]吳顯慶.“和而不同”的多重辯證和諧內涵及其當代意義[J].學習與探索,2018(01):13-20.
[2]賈海鵬.晏嬰與《晏子春秋》述論[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7,37(04):73-79+84.
[3]文選德,周建剛.“中”“和”思想:特質、傳承與當代價值[J].求索,2014(1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