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時,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卻被忽視,未成年人犯罪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僅犯罪率呈增長狀態,犯罪情節也愈加惡劣,甚至出現低齡化趨勢。在未成年人犯罪情況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我國仍在沿用二十年前的未成年人的刑罰制度,不僅與國外存在差距,更是不符合當前我國國情。本文認為完善未成年人刑罰制度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一環,是事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與事后教育、懲戒未成年人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社會安定程度。
關鍵詞 未成年人 刑罰制度 犯罪
作者簡介:黃乾濤,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科員,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270
一、我國關于未成年人的界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條:“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這表明我國嚴格地從法律上來說,未成年人就是指不滿18周歲的公民,與前述國際公約的規定是一致的。但我國在刑法上并沒有未成年人的概念,我國《刑法》第17條是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原則上只有滿16周歲以上的人犯罪才能科以刑罰,但對于社會危害性極大的八類暴力犯罪特別規定為14至16歲,而14歲以下一律不能處以刑罰。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刑法在立法上對“未成年人”采用的是一種純年齡的表述,而沒有明確其概念,與當前社會的發展狀況與未成年犯罪的現狀是脫節的。
二、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刑罰制度現狀
(一)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刑罰指導原則
1.教育為主,懲戒為輔的指導原則
我國對未成年犯罪行為人采取“教育為主,懲戒為輔”的處理原則。《未成年保護法》第五十四條對此有明確規定,最高院《若干解釋》第十一條規定,對未成年犯罪行為人科以刑罰時,要以有利于未成年人罪犯的教育和矯正為首要目的,使其能夠 正常的回到社會中生活。
2.“雙向保護”原則
未成年人刑罰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為了將未成年人罪犯與成年人罪犯區分開來,進行特殊保護,避免未成年人罪犯在受到刑罰時遭受到二次傷害。但刑罰的另外一個目的是為了保護社會穩定性,保障社會利益,此為雙向保護原則。
3.相稱原則
該原則是由《北京規則》,即聯合國1985年通過的《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確立的,其主要內涵是當對未成年人罪犯科以刑罰時,其所受到的刑事處罰要與其犯罪情節、社會危害性以及其自身情況相適應。
(二)我國未成年人刑罰種類
1.主刑的規定
未成年人罪犯適用除了死刑以外的所有主刑,但是無期徒刑作為監禁刑中最為嚴厲的懲罰,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3條規定:“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極其嚴重的,才可以適用無期徒刑。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一般不判處無期徒刑。”未成年人罪犯可以適用無期徒刑在司法實踐中是不存在爭議的。
有期徒刑和拘役都是限制自由刑,但有期徒刑的刑期較長而拘役刑期較短,都是通過剝奪行為人的自由,強制其進行勞動、接受教育的方法對其進行身體、思想上的改造,減輕其社會危害性,使罪犯可以正常的回到社會生活。有期徒刑和拘役在對未成年人罪犯的適用上與成年人無異,但在判處刑罰時可依據從寬原則進行處理。
管制是我國獨創的限制自由刑,對罪犯不予以關押,而采取限制其一定自由,又公安機關和社會群眾監督方式對其改造。但這種方法在我國由于管理的不善,執行的松散導致效果不佳。
2.附加刑的規定
罰金與沒收財產刑都屬于財產刑的范疇,而沒收財產相比罰金來說更為嚴厲。但是大多數未成年沒有屬于自己的財產,法律雖無明文規定其家屬承擔繳納罰金的義務,但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法律默認了未成年人家屬為未成年人罪犯繳納罰金的行為。但這種形式難以使未成年人感受到刑罰的懲戒,以其不成熟的心理,可能會產生“以錢贖過”的錯誤想法,刑罰的專屬性決定刑罰應當由行為人自己承擔法律后果,而不能由其意外的人代替,對未成年人罪犯采取罰金刑的手段有待完善。
剝奪政治權利屬于資格刑的范疇,我國《刑法》第五十六條規定了三種適用剝奪政治權利的情形:一是應當適用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針對被判死刑、無期徒刑和觸犯危害國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二是可以剝奪政治權利的情形,針對暴力犯罪分子;三是刑法分則確立的可以單獨適用剝奪政治權利的情況。但我國刑法規定,未成年人罪犯不適用死刑,而《司法解釋》規定對已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罪犯只有在其罪行極其嚴重的情況下才適用無期徒刑,從而適用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罰。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罰制度的完善
(一)主刑的完善
1.廢除未成年人無期徒刑的適用
我國現行刑法規定,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刑罰期間,如果認真遵守監規,確有悔改表現,或者有立功的表現的可以減刑,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刑,但實際執行刑期需要10年以上。而且被判處無期徒刑的未成年人,多是犯了嚴重的暴力性犯罪,沒有假釋的機會,也就失去了走出監獄的機會。十年的監獄生活,足以讓一個花季少年消磨完自己的美好青春年華,也失去了其人生中最重要的發展階段,沒有一技之長,無法在社會上立足。這也是為什么未成年人罪犯在接受刑罰的教育改造以后,不僅難以融入社會,在犯罪率還居高不下的原因。
在司法實踐中,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只要認真遵守監獄規定且具有悔過心理,在刑罰執行三四年后便可減為有期徒刑,無期徒刑鮮有徹底執行的情況。考慮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廢除對未成年人的無期徒刑適用,而采取更適合的手段對其進行改造,使其在刑罰執行完畢后能后回歸社會,做出貢獻,提高司法效率、社會效率,不僅體現國家刑事政策的教育保護精神,同時未成年人刑罰也有更大的操作空間,完善了未成年人刑罰體系。(陳鵬帆、范曉偉、洪戎的 《建立科學的預防、懲戒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罰制度》)
2.有期徒刑的完善
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原因就是身邊環境因素的缺失,例如缺乏校園教育、父母關懷等。雖說想要未成年罪犯能夠回歸社會正常生活,離不開刑罰對其的拘束、懲戒和教育,但應當盡可能的減少未成年犯罪人在監獄中的時間。對未成年犯罪人判處刑罰的目的是為了讓其早日成長,回歸社會,但在另一個環境里學習另一個環境的生活環境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長期的監禁使本就遠離社會正軌的未成年人更加無法感受正常的生活環境,與之相處的也同是失足的未成年人,不利于未成年罪犯掌握社會上正常的溝通技巧與生存手段。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應當明確規定未成年人罪犯有期徒刑的最高刑期為6年,使其在刑罰執行完畢以后,不會因與社會脫節太久而無法融入社會,甚至落到再犯罪的地步。
3.廢除拘役、管制刑
拘役刑是介于管制與有期徒刑之間的一種較輕的自由刑罰,其特點是時間較短,短期剝奪人身自由,并由公安機關實行就近關押改造的刑罰方法。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正是因為拘役刑的短期性,導致其無法達到矯正、教育的效果,但犯罪化的標簽十分明顯。如此一來對未成年犯罪行為人不僅達不到教育、懲戒的作用,僅僅是給他人生蒙上了污點,遭受社會的歧視,更加無法融入社會。拘役的矯正效果差,在消耗大量社會資源的情況下沒有產生刑罰應有的效果。根據資料顯示,我國每年被判處拘役的未成年犯罪人僅占當年審判的未成年犯罪不到10%,適用率不高。
4.引入社區服務刑
社區服務刑,也稱為社區勞役刑,最早起源于英國1972年的《刑事司法條例》。同樣是不剝奪犯罪行為人的人身自由,而采用勞動的方式替代之,其與我國管制刑最大的區別在于,社區服務刑采取公益勞動的方式代替剝奪自由,而我國被判處管制的罪犯與普通公民同工同酬。
社區服務刑,避免了監禁刑所產生的弊端,使未成年罪犯在一定時間內,為社會(其所處的社區)提供義務勞動,以達到服務社會,矯正未成年犯罪人的目的。將所犯罪行較輕的未成年罪犯投入其所處的社區,讓其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接受教育、監督和改造,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社會資源,加強社區居民的責任心,避免一味的對未成年罪犯持有偏見,另一方面也能夠警示社會,加強社區居民對自己家庭中未成年人的看管、教育。
(二)附加刑的完善
1.廢除未成年人財產刑
根據我國社會現狀,大多數未成年人是沒有屬于自己的財產的,或者說財產的來源大多都來自父母,而判處罰金刑時,也多為其監護人代為繳納,與其說是處罰,不如說是為了彌補受害的一方而付罰金。對未成年罪犯自身來說,并沒有什么損失,心智不夠成熟的未成年人不會意識到這是法律對其進行的處罰,反而會產生“錢可贖刑”的錯誤觀念。對未成年適用財產刑,承擔刑罰的實際上是他們的監護人,未成年人在犯罪時更加肆無忌憚。
2.完善剝奪政治權利刑
剝奪政治權利包含了多個方面,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其政治權利主要為“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權利”。其中言論、出版自由是未成年人發聲的主要方式。
剝奪政治權利刑的適用方式是多樣的,可以單獨適用其中一種,也可以同時適用。對于在判處刑罰期間將跨越年齡階段的未成年罪犯,可一并判處四種政治權利刑罰,刑期自其滿18周歲的第二天至刑期結束;而對于刑期結束后然屬于未成年階段的未成年犯罪行為人則判處剝奪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三)從“犯罪記錄封存”向“前科消滅”發展
前科制度的存在,使未成年人一旦失足,這個污點將會跟隨其一生無法消除,導致未成年罪犯在其未來的人生中都要面臨著社會各方面的歧視,失去重新融入社會的信心與熱情。在未成年罪犯主觀惡性較小的前提下,前科制度對其造成的影響只會是負面的,這類未成年罪犯在接受刑罰的教育改造以后,是積極的融入社會的。刑罰在執行完畢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監督,也應當消除對未成年人的前科記錄,使其在回歸社會時能夠受到平等的對待。
在我國的社會環境下,輿論的壓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有前科記錄的人,可以說是失去了公平競爭的機會。因此在我國,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應當結合具體未成年犯罪行為人的特點等多方面進行考慮,予以具體規定。在刑罰執行完畢后,由原審法院對執行機構的申請進行審批后,對主觀惡性較小,或是根據判處刑罰的輕重,在經過一定時間以后消滅符合條件的未成年人的前科記錄,為其重新回歸社會做好準備。目前我國無論是“免除報告義務”還是“犯罪記錄封存”,都不足以達到真正的“前科消滅”的效果。
四、結語
未成年人犯罪已經成了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疑難雜癥,社會的高速發展必然伴隨著被人們忽視的陰暗面的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結構、趨勢、特點已經產生了新的變化,舊時的未成年人刑罰制度已經難以實現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甚至其教育、矯正的作用已經微乎其微。與國外相比,我國不僅沒有獨立成體系的未成年人刑罰制度,甚至仍在沿用過去的刑罰制度,與今時今日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嚴重不符。
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嚴峻現狀,構建獨立、新型未成年人的刑罰制度勢在必行,筆者通過分析,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的立法經驗,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制度提出了初步的構想。但完善未成年人刑罰制度并非一朝一夕可成就之事,只有通過不斷地深入探討,充實該制度,才能日漸實現未成年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共同保護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