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哲倫 章悅
摘 要 隨著網購代收點的日益增多,網購貨物未經買受人同意即被快遞員放置于代收點已成為普遍現象,買受人與承運人之間的矛盾日益增多。本文通過分析無權代收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得出結論,應當維護買受人的合法權益,對無權代收進行限制。在我國現行法律體制下,買受人無權對承運人提出送貨的要求,這一問題應當從網購當事人、立法、行政的不同層面上進行解決。
關鍵詞 快遞貨物 無權代收 法律關系 現實解決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810354032)。
作者簡介:姚哲倫,嘉興學院文法學院法學本科,研究方向:民商法;章悅,嘉興學院文法學院法學本科,研究方向: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293
一、問題的提出
當下網購貨物大多不按約定地點投遞,而是被代收點所代收,由買受人收到通知后自行提貨。相當一部分的代收行為沒有經過買受人許可,甚至已經遭到其事先的明確反對(網購下單時備注不要代收)。無權代收,意指網購中的貨物未經網購買受人同意即被快遞員放置于代收點。
以淘寶網為例,很多淘寶買家都遇到過以下煩心事:在網上買了東西,卻沒有快遞員送貨上門,而是收到一條短信,憑短信上的驗證碼到或遠或近的一處“菜鳥驛站”領取包裹。不少網購買家很氣憤,因為送貨上門是快遞員的義務,以前也都是這樣操作的。況且自己在網上下單的時候并沒有選擇“附近菜鳥驛站代收”這一選項。當自己網購的物品被放在了菜鳥驛站時,是勉為其難地去取,還是堅決地說不?如果不去取,那貨物又將如何處理?
在百度中搜索“菜鳥驛站強制代收”,會反饋出數十頁的相關報道和帖子,在國家郵政局申訴網站的案例選登中也存在大量如“快遞員不經同意擅自把快件放在代收點”、“不按約定送貨上門,打電話溝通說只送到代收點”的申訴。隨著網購的不斷普及,網購買受人與快遞承運人之間關于貨物代收的矛盾已十分普遍且亟待解決。
二、無權代收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電子商務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快遞商品交由他人代收的,應當經收貨人同意;《快遞暫行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快件應投遞到約定的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智能快件箱投遞服務管理規定》第七條規定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遞快件前,應當征得收件人明示同意。可見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代收點代收快遞需要經過買受人同意,未經買受人同意的代收違反了法律規定。在快遞合同中,約定的收貨地點無例外時均為買受人的住址,快遞承運人不按約定地點投遞同樣構成《合同法》上對合同義務的不適當履行,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在未經買受人同意的代收行為的合理性方面,應以從利益的角度進行考察,最終作出價值判斷。“法通過利益權衡,根據實際情況下各法益的重要性來解決利益沖突。但這種權衡不是主觀的,它取決于對事實構成和法律結果之間關系的考察所作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 代收點建立的目的應當是買家在不方便收貨時,可以指定快遞員將貨物放在代收點自提。但是快遞服務中的普遍操作顯然違反了這一原意。此舉提高了快遞員派送快件的效率,減輕了快遞公司的運營成本;代收點則按一定的規則向快遞公司收取費用,雙方各有所得,各獲其利。但是相當一部分代收沒有經過買方同意,甚至已經遭到買方事先的明確反對。
價值判斷應以社會中具有支配力的法倫理、通行的正義觀為評價的標準,包括支配司法、行政行為的法律原則、交易倫理等。 網購買受人在經濟學、法學中都具有消費者的地位。在法學中消費者的定義一般與經營者對應,有弱勢保護的特有意旨,亦專門有一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合法權益進行保護,體現了在商品買賣活動中法律的價值取向。買受人基于種種考慮,例如代簽收過后,若貨物發生毀損,容易產生快遞公司與代收點之間互相“踢皮球”的問題,使得買受人難以維護自身權益而拒絕他人代簽,這一考量是完全合理的。在買受人不愿意其購買的貨物被快遞員私自交由他人代簽時,法律理應尊重其選擇。
針對“網購快遞代收是對快遞員的人道主義關懷”的這一說法, 筆者并不支持。在網購和快遞業務沒有興起之時,除了掛號信,其他信件皆由郵遞員至收件人住址處的信箱投遞,在代收點沒有興起之前,快遞員都是送貨上門,上門投遞并非新興的要求。據調查,快遞員的勞動報酬普遍高于其他一般服務行業工作者,其付出的勞動已獲得等價的報酬,且規范快遞行業行為的行政法規、規章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組成部分,“人道主義”這一基于道德層面的考慮不是漠視法律的理由。
三、買受人與承運人的法律關系分析
快遞合同為出賣人與承運人所簽訂,根據合同的相對性,網購中出賣人與買受人之間一般沒有書面買賣合同,也沒有為承運人設定義務。而出賣人與承運人之間的快遞合同則約定了收貨人為網購買受人。在快遞合同中,網購買受人是否有權要求快遞員送貨上門?
快遞合同屬于貨運合同,《合同法》第三百零九條對“收貨人應當及時提貨”的規定并沒有賦予收貨人給付請求權的含義,立法機關人士也將該條解釋為收貨人的主要義務,而非權利。 《合同法》中其他關于貨運合同的條文也只規定了收貨人對承運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沒有其他的債權請求權,尤其是給付請求權。
學說認為,貨運合同中,收貨人為第三人時,該貨運合同即屬于利他合同。 而通說認為,利他合同中第三人享有對債務人的給付請求權。通過曲線救國的方式,網購買受人似乎對承運人享有了給付請求權。但是筆者認為這一推論存在兩大問題。
首先,貨運合同并非利他合同。利他合同中,無論是否以第三人的受益意思為必要,“一旦第三人表示了受益意思,合同當事人便不可以隨意變更或撤銷”。 網購買受人在平臺下單并付款后,知道或應當知道貨物被承運人攬收后未明示反對,則可視為“表示了受益的意思”。根據《合同法》第三百零八條規定:“在承運人將貨物交付收貨人之前,托運人可以要求承運人中止運輸、返還貨物、變更到達地或者將貨物交給其他收貨人。”貨運合同的這一規定使得托運人可以單方面變更、解除合同,違背了利他合同基本的理論,因此它不屬于利他合同。
其次,我國《合同法》是否承認利他合同存在爭議。肯定說認為,對《合同法》第六十四條進行“體系解釋、法意解釋、比較法解釋后,可以且應該肯定第三人履行請求權。” 實務中大部分也承認利他合同,承認第三人對債務人享有履行請求權。雖然持肯定說者占多數,但是否定說的觀點也不無道理。尹田先生認為,《合同法》第六十四條只是“經由被指令人而為交付”的規定,并非利他合同。 甚至有學者認為,第六十四條實際上是強調了合同的相對性原則” 。
由此可見,在網購快遞法律關系中,要找出買受人要求快遞員送貨上門的權利基礎,存在很大困難。更大的問題在于網購快遞貨物的代收方面。此時根據債權規則和合同的相對性原則,買受人將更不享有對代收人的給付請求權,如果買受人想要求快遞員送貨上門,只能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出賣人再要求快遞承運人承擔違約責任,承運人再返回代收點進行處理。
四、 無權代收問題的現實解決
法律法規均規定了未經買受人同意不得代收快遞貨物,但在法律后果方面均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實踐中無權代收始終大行其道。如何從法律層面解決這一問題,筆者有如下幾個建議:首先,對于網購當事人來說,在債權的角度上,單純按照快遞合同買受人沒有要求快遞員送貨上門的請求權,但他可以與出賣人約定在貨物交付承運人后向其轉移快遞合同的債權,此時買受人即為承運人在快遞合同中的相對人,擁有完整的債權請求權,當然就有權要求送貨上門。
此外,也可以另辟蹊徑,從物權的角度對該問題加以解決。《物權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此即學說上所稱的指示交付。在網購實踐中,買受人可與出賣人約定,出賣人將貨物交付承運人后將對承運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買受人,以指示交付的方式達成貨物的所有權轉移,使買受人取得物權。由于物權具有絕對性,買受人基于物權請求權不僅可以向承運人主張權利,還可向快遞代收點以及一切侵害其物權之人主張權利。從債權和物權兩個角度,網購當事人雙方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法律方法使買受人獲得救濟其權利的法律基礎。
在立法層面上,在快遞合同廣泛存在的當下,應當對快遞合同進行專門規定。快遞合同應與傳統的貨運合同有所不同,快遞合同中第三人即買受人應享有對承運人獨立的請求權,有權要求承運人適當交付貨物。快遞合同中的承運人不得未經買受人同意將貨物交付他人代收,未經同意代收的,買受人有權要求承運人運送至快遞合同中約定的指定地點。快遞合同在學理上屬于利他合同,我國《合同法》對利他合同存在與否始終存在爭議,雖然實務中一般予以承認,但以《合同法》第六十四條為其法律依據始終缺乏說服力。筆者建議,在將來的民法分則合同編中明確設置第三人利益合同。從比較法的角度上看,大多數國家已經規定了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制度,從各國司法實踐上看,這種規定在出現糾紛時可減輕第三人的訴訟負擔,節約了社會和司法成本。
從行政角度上看,法律和行政法規雖然有限制無權代收的規定,但缺乏有效的執行,在發生快遞糾紛時處于弱勢地位的買受人難以維護其權利。在網購已經如此普及的當下,筆者建議行政機關明確買受人救濟其權利的行政部門,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具體的方案對網購中的不法行為進行約束和懲戒,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行政機關還應明確指引網購過程中發生糾紛時買受人維護其權益的具體途徑,以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相關規定淪為一紙空文。
注釋:
魏德士著.丁曉春、吳越譯.法理學.法律出版社.2005.132.
卡爾·拉倫茨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商務印書館.2003.7.
智能快遞柜的“人道主義情懷”.http://www.sohu.com/a/243400605_100214640.
趙守江.貨運合同中收貨人的法律地位評析.云南大學學報.2007(5).
崔建遠.合同法.法律出版.2016.388.
韓世遠.試論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對我國《合同法》第64條的解釋.法律科學.2004(6).
尹田.論涉他契約.法學研究.2001(1).
李小菊.合同法應給予第三人利益合同一席之地.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