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家工作人員是刑事法律上重要的犯罪主體法律概念,具有特定的刑法意義上的定義,是判斷構成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罪重與否的特殊主體要件。本文著重闡釋刑事意義上的國家工作人員概念,陳述國家工作人員的認定依據和具體類型,通過探討進一步清晰和明確國家工作人員的范圍。
關鍵詞 國家工作人員 身份 從事公務
作者簡介:張亞芬,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法院工作人員。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316
一、刑事意義上的國家工作人員概念
國家工作人員是刑法學上和刑事實踐中重要的犯罪主體法律概念,具有特定的刑法意義上的概念和定義,是判斷構成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罪重與否的犯罪主體構成要件。在刑法上,有三種犯罪情形涉及國家工作人員:一是國家工作人員為犯罪主體,比如貪污罪、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等,犯罪主體只能是國家工作人員,非國家工作人員無法作為構成上述犯罪;二是犯罪行為指向的對象為國家工作人員,比如行賄罪、妨害公務罪等;三是對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作為犯罪主體應從重處罰,比如誣告陷害罪、非法拘禁罪等。
我國《刑法》第九十三條規定:“本法所稱的國家工作人員,是指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國家工作人員論。”該法條條款并未將身份和公務行為分裂開來,而是將二者統一起來來定義國家工作人員,在對國家工作人員分類的基礎上,將從事公務行為作為認定國家工作人員的本質屬性。這是我國從刑法部門法層面來確定國家工作人員,是我們界定判斷國家工作人員的具體刑事標準和實踐根據。我國刑法該條款根據行為人的身份對國家工作人員一分為二,一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二為準國家工作人員。準國家工作人員又細化分為三類,每一類人員都以從事公務為要件。2003年人民法院《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法〔2003〕167號)對上述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以國家工作人員論的人員的認定進一步闡釋和明確,已經成為人民法院在司法審判中對國家工作人員的認定的主要參考標準。雖然《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并非有權解釋,但不影響其成為司法機關在界定國家工作人員范圍的主要指導標準。
國家工作人員是刑事法律和刑事實踐上重要的特殊犯罪主體,不管是只能國家工作人員作為違法犯罪行為的主體才能構成的相應犯罪或違法犯罪行為指向對象必須是國家工作人員的犯罪或從重處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情形,上述犯罪本質上都是對國家管理秩序的破壞,是對國家機關的正常職能和正常活動的不法影響,是對國家權力和公共權力的正常行使的破壞。
二、國家工作人員的認定標準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干部人事制度不斷變革,我國國家法律和司法解釋對國家工作人員的界定進行相應調整,以使國家工作人員的概念定義符合時代的要求。
(一)身份論與公務論之爭
國家工作人員的認定一直存有“身份論”和“公務論”兩種不同的判斷路徑。“身份論”以行為主體的身份為基準進行判斷,以國家工作人員為犯罪主體的犯罪,行為人應當具有特定的身份,這是判斷行為人能否作為國家工作人員構成貪污罪等特定犯罪的前提,若不具備特定身份,不構成國家工作人員。“公務論”認為,國家工作人員的本質要件是從事公務,當事人具有特定特殊的身份并非決定性要素,只要其行為發生在履行公務過程中,就可以認定為國家工作人員。本文認為,片面強調身份或者公務都是不準確的,“身份論”和“公務論”都有失偏頗,只有將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才能準確定義國家工作人員的概念和明確范圍。認定國家工作人員應是“人+事”的結合,一個人若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但并非從事公務,而是從事私人事務,則其犯罪行為亦不能構成只有國家工作人員為犯罪主體的犯罪。我國《刑法》第九十三條規定也是將身份資格和從事公務結合起來界定“國家工作人員”的概念。
(二)“從事公務”的涵義
國家公務,是指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教、衛生、體育、科技等各個領域中實施的組織、領導、監督、管理等活動。 公務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權力性;二是管理性;三是代表性。 《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對在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履行組織、領導、監督、管理等工作職責屬于從事公務進行了明確。與此相對應,公務活動應當與不具備職權內容的勞務活動相區分。勞務,一般是指直接從事具體的物質生產活動或者勞動服務活動,勞務既有可能是體力勞動,也有可能是腦力勞動。 勞務活動根本區別于公務活動的地方在于勞務不具有公務的權力性、管理性和代表性,其僅僅是進行勞務性的職業活動。比如政府機關窗口部門的前臺人員將收取的費用款項竊為己有,因為其收受錢款是勞務性工作,故對該行為依照職務侵占罪追究刑事責任,而不是以貪污罪定罪量刑。公務也應與私人行為進行區分。如果國家工作人員并非在從事公務過程中將國家財物占為己有,而是進行與公務行為無關的私人行為,比如國家工作人員在下班期間返回單位到竊取財物,應認定盜竊罪,行為人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不影響盜竊罪的成立。
三、國家工作人員的類型
根據我國《刑法》第九十三條的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包括以下四種人員:
(一)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根據我國法律、司法解釋和司法精神,國家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委會)、行政機關(國務院及各部委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內設機構)、司法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軍事機關(軍隊系統的各級機構)。在以上國家機關中依法履行法定職權職責的人員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中國共產黨在我國政治生活中起領導作用,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協亦履行管理國家職能,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協履行職責的工作人員也是國家工作人員。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賦予行使國家管理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比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工作人員也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是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和銀行保險行業的主管部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時視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我國法律法規明文規定其行政管理職權,比如國家知識產權局、氣象局、地震局等,當這些事業單位在行使管理職權時,行使管理職權的工作人員視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國家煙草專賣局和煙草公司、糧食局和糧油公司、鹽業局和鹽業公司等,其工作人員具有國家工作人員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雙重身份。這些單位中,應根據行為人所從事的具體工作性質來確定其身份。
(二)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國有公司、企業是指公司股東全部為國有投資主體或者企業的全部資產歸國家所有的公司或企業。國有參股、控股企業不屬于國有公司、企業。國有事業單位主要包括公立學校、醫院、科研機構等。人民團體為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八個人民團體,包括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工人聯合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工商界聯合會、歸國華僑聯合會、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臺灣同胞聯誼會等八類。
(三)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
根據座談會紀要規定,只要是接受委派單位的安排,代表委派單位的意志到接受委派機構中從事領導、管理、監督等職責,都可以認定委派人員。應當注意的是,受委派人在國有參股或控股企業的公務分為公司事務和委派事務,只有代表委派單位的意志行使對接受委派單位事務的組織、領導、監督、管理等職責才能認定國家工作人員,若為公司利益從事公司事務,則一般不認定國家工作人員。
(四)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
“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是隨著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的變革發展而擴展的概念。現階段,依法履行代表職責的全國和地方各級人大代表、依法履行審判職責的人民陪審員、協助鎮街等基層政府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村居兩委工作人員都屬于“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
注釋:
趙煜.懲治貪污賄賂犯罪實務指南.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26頁.
楊興國.貪污賄賂犯罪認定精解精析.中國監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頁.
肖中華.貪污賄賂罪疑難解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