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7 年6 月印發《檢察大數據行動指南(2017-2020年)》,提出檢察機關要以大數據為依托,統籌利用檢察數據資源,打造“智慧檢務”。大數據時代下檢察案件管理工作面臨數據收集缺乏技術支撐、數據存儲存在風險,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等問題,本文認為應通過建立數據查詢機制,加強內外交流,建立網絡共享機制,進一步加強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檢察案件管理工作。
關鍵詞 大數據 檢察案件 管理 機制完善
作者簡介:張帆,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檢察業務管理部檢察官助理。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336
案件管理辦公室作為檢察機關的案件監督管理部門,掌握著全院的檢察業務數據,如何利用現有數據優勢,與大數據、現代科技應用相結合,升級“司法生產力”,更好地履行管理監督職責,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大數據時代,數據是人們獲得新知識、創造新價值的源泉,大數據技術體系十分復雜,其基礎技術包含數據的采集與存儲、數據的預處理與分析、數據的計算和分析等。運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實現揭示隱藏在數據中的規律,從而使大數據技術具有了強大的預測功能。而基于大數據的這一特性,人們對大數據存在著大數據的核心價值就是預測功能這一共識。檢察大數據是建立在海量檢察數據基礎上,通過數據分析反應檢察業務的現狀,再運用發現的相關關系對檢察業務發展趨勢做出預測。
一、大數據時代案件管理大數據應用工作面臨的問題
(一)大數據應用還缺少科技支撐
雖然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的上線運行為大數據的收集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是將案件流程信息數據化處理還需要強大的技術和人力支撐。因為各級檢察機關對系統的使用和管理權限等方面又嚴格的限制,所以數據收集在實踐中也存在很多困難。實際上對于基層檢察院而言,當前所謂的大數據也僅僅只是時間序列和空間范圍內大數據之中的小數據。另外,大數據理念這一全新的超前理念目前還難以獲得普遍認可,因此大數據的應用在司法實踐中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數據全面收集和深入分析的相關難題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推行大數據技術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可能會遭到普遍質疑,因此將大數據分析研判運用到司法實踐中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二)數據存儲存在風險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與司法體制改革相結合,為公檢法機關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制約提供了線上的載體,推動了案件辦理規范化建設,為辦案人員依法獨立辦案提供顯著幫助,為推動司法改革順利進行、保障司法公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在為現代科技手段拍手叫好的同時, 也應當冷靜地分析它的弊端。大數據在檢察機關運用,必然要求建立海量的數據庫,如何保證這些數據庫的安全、不被病毒等侵襲,將是一個十分重要且緊迫的問題。因此需要建立風險防備系統和完備的系統恢復體系,來防止各類應急事件的發生,保證檢察數據存儲安全。
(三)數據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大數據的特征之一是數據種類多,大數據包括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等,其載體可以是數字、文本,也可以是視頻、音頻、圖片等等。檢察工作的特性決定了其數據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在檢察實踐中,大數據既有統一業務應用系統中案卡信息,還有電子卷宗系統里的卷宗文本、案件相關視聽資料等。這些數據來源不同、形式各異,海量復雜數據信息加大數據了混亂程度,這是由大數據的特征“數據價值密度低”決定的。這就對數據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數據分析能力的基礎是大數據思維方式的建立。傳統的思維方式是基于因果關系分析,建立在嚴密的數理推理和邏輯基礎上,而大數據思維方式的核心是數據挖掘,“科學研究的實驗型范式、理論型范式、計算型范式都是在已知規律的情況下發現新的規律,而大數據是在未知規律的情況下,運用大數據技術強大的計算能力從海量數據中發現規律并發揮規律的作用,這就是大數據的核心技術——數據挖掘。”數據挖掘是指從大量復雜的數據中,通過設置一定的學習算法,提取那些暗藏其中的,不為人所知卻又存在潛在價值和用途信息的過程。
但應該注意的是,在案件管理工作中應用大數據,不能完全依賴數據挖掘,需要從海量的數據中去除大量的干擾數據和無用數據,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數據,此時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即認定分析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大數據時代下對于事物的分析不僅需要數據,更需要分析思維, 理論并非不重要而是變得更加重要。”由于大數據技術挖掘的數據的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在處理數據的時候,要加強理論研究,建立起更完備的數據分析模型,對數據進行精確篩選,使用先進的算法對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從而發揮大數據技術對檢察數據的分析預測功能,助力案件管理部門業務分析研判工作發展。
二、案件管理大數據應用管理機制的完善
(一)完善數據查詢管理機制
統一業務應用系統上線以來,所有案件都已經錄入系統之內,案件辦理流程都能在系統中體現,形成了龐大的數據資源庫。但是出于保密要求,擁有查詢權限的案件管理部門只能夠查詢統一業務應用系統中本院的數據信息。就檢察機關自身的網絡系統來說, 信息、數據的互通僅限于上下級院之間的這種縱向模式, 而同級院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的信息橫交叉互通、融會貫通的信息共享模式并未形成,不能實現全面的信息共享,必然制約了大數據在檢察工作中的應用。上級機關雖然擁有查詢本院及所有下級院的查詢權限,但卻沒有足夠的精力來充分利用數據資源,因而造成了空有數據資源無法加以利用的現狀。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案件數據查詢使用機制,才能充分利用統一業務應用系統中的大數據。可以考慮建立大數據分析研判課題組,將不同課題的大數據研究任務分解到課題組。與此同時,根據調研需要講數據查詢權限授權給各課題組,在完成查詢任務之后,收回數據查詢使用權限。
(二)建立公檢法大數據共享機制
雖然將檢察機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的數據收集起來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但是檢察機關的數據是經偵查機關過濾之后的數據,因此檢察機關掌握的數據仍然是小數據。在司法過程中,公、檢、法、司等機關建立了專網、專用系統等內部數據平臺,但為了保密性要求,這些平臺不能互通互聯。這些系統重復建設卻無法聯通,既是一種資源浪費,也導致了整個司法過程中的數據不連貫不全面。在檢察機關內部,案件管理部門利用其掌握著全部檢察業務原生數據,并具有單獨的業務數據統計系統的自身優勢, 打通檢察網絡、實現信息共享,并依托統一業務應用系統中的檢察原生數據,從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數據、分析出有價值的信息,合理構建數據挖掘模式,建立輔助系統,就能更好地服務司法辦案,不斷提升司法工作水平。因此只有將公檢法機關的系統聯網,構建龐大的數據庫,全面掌握所有數據,才能使大數據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使以數據為基礎的業務分析研判具有牢固的數據支撐,為領導決策提供更客觀、科學的依據。
三、結語
大數據思維的核心在于打破對數據資源的分割與壟斷,實現數據整合、開放、共享。因此,檢察大數據系統建設應該是自上而下統一部署下的改革過程。案件管理部門的探索創新是“點上”嘗試,但絕不可能跳開最高檢統一部署以及技術層面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曾惠明、柳芳.檢察案件管理機制改革的實踐路徑和發展方向.法制與經濟(中).2013(7).
[2]楊芳.運用大數據打造“智慧警務”.法制生活報.2018年8月1日,第2版.
[3]林欣.司法改革形式下案管部門如何發揮監管職能.法制博覽.2018,6(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