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將執行程序轉入破產程序、“倒逼機制”、參照參與分配制度是我國針對企業法人執行的三大路徑,但其在司法實踐中的運行效果則并不樂觀。因此本文擬對該三條路徑進行反思,以更加契合企業法人自身的特點。
關鍵詞 “執行難” 破產 企業法人
作者簡介:鄭雅麗,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民事訴訟法專業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362
隨著立案登記制的推行,全國各地區法院受案率不斷增長,讓越來越多的民眾感受到了司法正義的存在。但正義的最終實現絕不僅僅是一紙裁判,其更應當是將裁判付諸實踐,否則則是一張張“法律白條”,更加不利于樹立正義的權威。現實情況是,目前“執行難”這一癥結正在破壞這一價值。最高法每隔幾年就要組織各地法院進行執行積案清理活動,且不說清理效果不佳,其反復進行的清理活動本身就表明了執行問題的棘手性和成效甚微。在這當中,包括許多執行企業法人的司法案件。企業法人在市場經濟當中廣闊的活動范圍決定了其債權債務關系的龐大與復雜,企業法人執行工作的復雜性意味著,法院對其執行工作的一舉一動將牽動著眾多債務人的心。故本文意在梳理在“執行難”的情況下我國立法為企業法人執行工作提供的路徑選擇,并對其進行反思。
一、路徑一:執行程序轉入破產程序
(一)現狀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五百一十三條正式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了企業法人執行轉破產制度?;貧w到司法實踐中,自我國2006年實施了全新的《企業破產法》之后,破產制度的運用狀況并不被看好。每年執行案件的數量在不斷上升,其中無財產可供執行案件占比很大,但大部分無財產案件都以終本而告終,或者一直處于無法執行卻難以退出的僵局當中,只有極小比例的案件采取了破產措施,但事實上,具有破產緣由的案件遠不只事實上破產的這些被執行人。對于這一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從債權人的角度分析
第一,縮短執行周期。破產程序與執行程序相比,流程更加復雜,耗費的周期更長,因為破產案件需要完結的是與該法人有關的所有法律關系,執行程序則只處理有執行依據的法律關系,二者功能的不同直接造成了程序效率的高低,同時,在破產程序中會產生多余的費用,這些都會首先進行清償,且擔保債權、職工債權等都優先于普通債權進行清償,更加打擊了債權人申請企業破產的積極性,而在執行程序中,對于債務人財產的查詢處置工作,更多的是由法院來完成,債權人所付出的成本很低。
第二,實現債權的最大化清償。在人民法院受理被執行人的破產申請之后,法院會通知全部的所有債權人,并將破產事項公告未知的債權人,而在執行程序中,參與被執行人財產分配的是知曉執行程序且有依據的人,法院不會也沒有義務通知其他的債權人,執行程序人數的有限性決定了債權人更有幾率最終取得比在參與分配程序中更大程度的清償。
2. 從債務人的角度分析
第一, 社會輿論的指摘。破產制度得以生存的基石是寬恕,而我國恰恰缺乏這樣一種寬恕的法文化傳統,社會觀念常常將破產與失敗和逃債聯系在一起,很多企業管理人員難以承受大眾輿論的討伐。
第二,破產程序的徹查性給企業法人帶來壓力。很多企業經營不夠規范,賬冊不齊、違法從事交易活動甚至涉及刑事犯罪,本來已經掩蓋過去的事實可能在破產程序中會被揭露,債務人擔心因此而承擔違法犯罪責任而不愿走上破產。
(二)反思
1. 盡量運用重整、和解程序
很多企業進入破產程序都是被迫無奈之舉,可能一次的投資經營不善就會使得小企業資金斷鏈,但是法院不僅僅是病態企業的火葬場,面對仍有創新發展潛力的企業,法院應極力通過重整與和解程序使企業獲得新生,重整與和解所耗費的司法資源遠不及有潛力的企業今后所創造的巨大的社會價值。
2. 構建破產審判的繁簡分流機制
在破產企業法人當中,不僅有大型企業,還有大量的中小型企業,其中不乏有一些債權債務關系并不難梳理的企業。對于不同的企業設定復雜程度不同的破產程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審判效率。對那些大型企業,其經營規模的龐大決定了其必然要適用復雜的破產程序,對中小型企業,不妨為其建立便捷的破產審判程序,并對其應用范圍和簡化方式予以明晰,可參照民事案件簡易程序的立法思路,以避免“大材小用”。
二、路徑二:“倒逼機制”
(一)現狀
《民訴法司法解釋》為了引導瀕臨破產的企業法人主動申請或同意破產,在第五百一十六條規定了倒逼機制,透過這條法律規定我們可以看到,人民法院認為有些企業已經完全滿足了破產條件,在向當事人闡明后,其拒絕申請,因此法院根據進行執行措施的順序處分財產,并拒絕參與分配制度的運用,旨在強制那些因采取執行措施在后而不能得到清償的債權人主動申請或同意走破產程序。
但是,這一規定存在的問題是,倒逼之后仍然拒絕走入破產程序的當事人,按照采取執行措施的先后分配了財產,案件終結之后,在市場經濟中遺留下了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其占用和耗費大量資金、土地、信用等經濟資源,但生產效率低下,難以為繼,擠壓了新經濟、新產業的發展空間,同時仍有可能形成新的債權債務關系,給社會穩定埋下隱患。
(二)反思
我國破產法嚴格貫徹當事人申請主義自有其法理之所在,但時,考慮在中國眼下的現實狀況,如何使眾多債權人獲得公正的受償,將法院主動啟動破產作為當事人申請的有效補充很有必要。
法院依職權啟動破產程序指的是,當進入執行程序的企業法人已經具備破產原因,在法院釋明并建議當事人申請破產之后,當事人仍然反對將執行案件轉入破產程序,法院依職權強制將執行案件轉入破產的一種程序。法院依職權移送仍是在貫徹以當事人申請為主的立法政策之上所進行的變通與補充,但其作用卻不容小覷。在實踐中存在許多尚未清算即退出的法人,其由于沒有合法的退出市場,因而占據了市場空間,歪曲了市場分析的調查結果。對這些企業啟動執轉破程序,不僅是在根本上保障債權人,更是在保障我國市場主體的正常運轉秩序。
三、路徑三:參照參與分配制度
(一)現狀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96條的規定我們可以得知,企業法人也可以例外地走參與分配程序。
但是,從司法實踐中來看,這一條法律規定已經被扭曲化了,符合第96條規定的企業中有相當大比例的法人存在破產原因,但由于參與分配制度的介入,本該通過要求申請破產的債權人都試圖通過參與分配獲取比破產程序更大比例的清償,本來例外適用于企業法人的參與分配制度在司法中被不當使用,使得參與分配制度的大部分運用對象演變為企業法人。在這種情形下,為很多當事人謀求自身的利益而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提供了正當依據,其弊端顯而易見:
第一,可參與分配的債權人是有限的。如前所述,參與分配的適用主體是已經獲得執行依據以及采取扣押、凍結措施的債權人,而在破產程序中,破產管理人將在調查清楚作為債務人的企業法人的所有債權人并分別知會,同時法院會將破產事項予以公告,對于由于多方面原因而沒有能夠參加到破產程序的債權人,破產法還設置了追加清償,不難發現,本應適用破產制度的債務人因選擇適用參與分配制度而損害了廣大債權人的整體利益。
第二,可被用來償債的債務人財產有限。在參與分配程序中,現階段法院并不能十分有效的查找債務企業的所有財產,因此可被處分的財產范疇為已被采用強制執行措施的債務人財產。而在破產程序中,管理人會將債務人的全部財產予以徹查,行使撤銷權,追收未履行的出資和各種應收賬款,最大限度的追回債務人的所有財產,以保障債權人的群體利益。
第三,參與分配沒有對被執行企業的救助之功能。參與分配制度意在運用被執行人的全部財產來償還債權,而對仍有回轉希望的被執行人無挽救作用,甚至會給那些本可以重生的企業法人帶來最后毀滅性的打擊,而企業破產法則設置了破產清算、和解等,對不同情形的企業采取不同的措施,該退出市場的退出,能挽救的及時采取措施。
(二)反思
被執行人尚未清算而被注銷,這些企業法人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實際已經具備破產原因的企業,另一類是不完全具備破產原因的企業。我們認為,具備破產條件的企業就應當走破產程序,而不應走參與分配程序,對于不完全具備破產原因的企業,其本不應該退出市場,但是這些企業已經違法注銷、歇業或被撤銷,說明其經營者已不愿再繼續企業的運營,其退出市場是必然的結果,因此在退出之前仍應對其資產進行清查,消除所有的債權債務關系。此時,由于其資產與已經瀕臨破產的企業來說略微充足,可類比參與分配制度進行執行,對這類企業的執行,法院在對債權人的通知上應盡可能完整,可能的話可以發出公告,以使與該企業有關的所有債務關系得以了結。
企業法人作為很重要的市場主體,在難以維系需要注銷時,合理的程序設計尤為關鍵。我們認為,關鍵是要厘清二者的適用范圍,符合破產原因的,以申請破產為主、法院主動啟動破產為輔,將企業推入破產程序。對未能達到破產條件卻已非法退出市場的企業法人,運用參與分配制度來處理各種法律關系,同時注意執轉破的各種配套措施,設計簡易破產程序,以激發債權人申請破產的動力。
在執行程序中,企業法人與自然人雖然同為被執行人,但由于企業法人自身獨有的特點,使得可以運用于自然人的一些執行措施不一定可以運用于企業法人。在我國針對企業法人的強制執行措施仍不完善的情況下,反思我國企業法人的執行路徑,對企業法人今后的發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章恒筑、王雄飛.論完善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銜接協調機制的若干問題.法律適用.2017(11).
[2]湯莉婷.執行程序中參與分配制度下可采取實體性救濟措施.人民司法.2014(24).
[3]劉鵬舉、李風華.論我國執行程序中的參與分配制度.山東審判.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