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柳”作為一種文學意象出現,最早見于《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大量運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時期。自詩歌興盛的唐代起,柳意象的涵義更加豐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詩詞中往往運用“楊柳”一詞來表現,如“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白居易),“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歐陽修)。那么,“楊柳”與“柳”到底是什么關系?
有人認為“楊柳”是楊樹與柳樹的合稱。但從植物學分類中分析,楊樹與柳樹外形區別很大,楊樹葉圓、樹高、枝挺,絕無柳的“依依”“裊裊”之態。“楊柳”合稱一說,實在不妥。有人認為古詩詞中的“楊柳”都是指柳樹。理由是民間傳說隋煬帝天性愛柳,下江都時將汴河兩岸全栽上了柳,因煬帝姓楊,于是“御筆賜柳姓楊”。但此事發生于隋代,即使此傳說確鑿,“楊柳”一詞早在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即已出現,故此據不足為證。翻閱相關資料典籍,我們發現,在古代“楊”“柳”是同義的。因此,古代文學作品中,“楊”與“柳”經常換用。
“柳”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出現頻率極高而且寓意豐富的意象。它經過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而形成,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初春時節,柳樹的枝條上就已綻出了粒粒新芽。柳樹早早地將春的訊息傳遞給人,也帶來了春的喜悅。王維《田園樂(其六)》:“桃紅復合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用桃紅、柳綠與煙雨描摹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
自漢代以來,“折柳”之風俗流行開來。因“柳”與“留”諧音,“絲”與“思”諧音,故古人借“柳”傳達送別之人對離人的無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歡種柳,無論家中庭院,還是河畔池邊,遍植柳樹。故“柳”常作故鄉的象征,寄寓著人們對家園故土的眷念和對家的依戀。唐代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州。”開篇即寫自己登樓晚眺,見到蒹葭、柳樹這些生在水邊的景物,勾起自己對故鄉無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飄忽不定,與騷客飄零、孤獨的處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詩人們借以言“愁”。馮延巳《鵲踏枝》:“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里無尋處。”寫為春愁所困的女子對所愛之人的追尋不斷。此外,柳樹姿態婆娑,與風情萬種的美麗女子極為相似。所以,柳又是風流多情的妙齡女郎的象征。劉禹錫《憶江南》有“弱柳從風疑舉袂”,生動再現了少女舞動時柔曼輕盈的身姿。陶淵明辭官歸隱后,在住宅旁種了五棵柳樹,自號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詩人筆下有時也成了隱者的象征。唐代劉昚虛《闕題》:“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即寫自己隱居山中的讀書之樂。
(摘編自蔣育君《古典詩詞中“柳”的意象分析》,有刪改,題目為編者加)
閱讀文章,回答1~3題。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柳作為中國古典詩詞眾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最早出現于《詩經》中。
B.“柳”又作“楊柳”,稱名不同,其實所指相同,在詩人白居易、歐陽修的筆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經過長期歷史文化積淀,柳在詩歌中具有了豐富的意蘊,如摹春光、寫離情、抒鄉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達思鄉思親之情,是因為古人喜歡種柳,無論家中庭院,還是河畔池邊,遍植柳樹,柳已成為故鄉的象征。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
A項,篩選信息,定位在第一自然段。選項表述出現的易錯誤點在于“最具代表性”和“最早出現于《詩經》”。對照文題,可以判斷選項表述正確。
B項,篩選信息,定位在第二自然段。選項表述出現的易錯誤點有兩個:一是稱名不同,所指是否相同;二是寄寓的感情是否相同。白居易詩“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采用象征手法,用柳來暗喻自己曾喜歡的女子,表達兩年未見,難以忘懷之情。“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楊柳依依,飛揚起片片煙霧,一重重簾幕不知有多少層,寫的是生活在內外隔絕的陰森、幽邃環境中,女主人公身心兩方面都受到壓抑與禁錮。因此“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錯。這個選項考查的能力在題外,因此難度較高。
C項,篩選信息,定位在第五、六自然段。選項表述出現的易錯誤點有一個,需要一一對應,查找摹春光、寫離情、抒鄉思的內容,第五自然段描摹春光,第六自然段寫離情與抒鄉思。可以判斷為正確。
D項,篩選信息,定位在第六自然段。選項表述出現的易錯誤點在因果關系。文中“因‘柳與‘留諧音,‘絲與‘思諧音,故古人借‘柳傳達送別之人對離人的無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歡種柳,無論家中庭院,還是河畔池邊,遍植柳樹。故‘柳常作故鄉的象征,寄寓著人們對家園故土的眷念和對家的依戀。”可以判斷存在因果關系,此選項正確。
【參考答案】B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層次清晰,先論述了楊柳與柳之間的關系,進而對古詩詞中柳意象的涵義進行了闡述。
B.文章按時間先后順序對古詩詞中柳意象的豐富含義展開論述,闡述了其發展的歷史軌跡。
C.文章在論述過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詩詞,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
D.因為家中庭院植有柳樹,許渾因此睹物傷懷,詠出了表達強烈思鄉之情的“蒹葭楊柳似汀州”的詩句。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A項,通觀全文,判斷先論述的是否是“楊柳與柳之間的關系”,再判斷是否闡述“柳意象的含義”,可以判斷為正確。
B項,主要判斷是否是“按時間先后順序”,是否闡述“歷史軌跡”。文章的寫作順序不存在“按時間先后順序”,可以判斷本選項不正確。
C項,主要判斷引用古詩詞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文章引用古詩詞的好處都有使文章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但本文論述的是柳意象的涵義,因此寫作目的在于增強文章說服力。可以判斷本選項不正確。
D項,主要判斷因果關系是否成立。許渾的詩是傍晚登上咸陽城西樓遠眺所見,并非“家中庭院植有柳樹”,可以判斷本選項不正確。
【參考答案】A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楊樹與柳樹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楊與柳經常換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感情的表達。
B.隋煬帝“御筆賜柳姓楊”的傳說并無確切根據,因而不能作為古詩詞中“楊柳”即指柳的證據。
C.無論是許渾、馮延巳還是劉禹錫等,都寫出了大量詠柳的詩篇,可見柳這一具有豐富情感意蘊的意象在古詩中廣泛存在。
D.陶淵明辭官歸隱,種柳于屋旁,自號“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鄉愁等意蘊之外,總會成為隱者的象征,寄寓了隱逸之樂。
【解題思路】
本題屬于推理題,要立足文本進行邏輯分析。
A項,需要分析因果關系是否正確。根據文章第三自然段可知楊樹和柳樹同義,所以經常互換使用。而不是選項中的“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故選項表述不正確。
B項,需要分析因果關系是否正確。文中有“即使此傳說確鑿,‘楊柳一詞早在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即已出現,故此據不足為證”,選項認為此傳說并無確切依據,所以不能作為證據,二者闡述原因不同,選項表述不正確。
C項,需要分析現象推導出的結論是否成立。詠柳詩篇存在,可以得出柳意象廣泛存在。邏輯成立,可以判斷本選項正確。
D項,也是需要分析因果關系是否成立。本選項“總會成為”說法過于絕對。選項表述不正確。
【參考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