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軍
(廣西雙象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9)
所謂道路人性化設計是指在道路設計中最大程度地滿足人的交通活動需求,為人們的出行提供方便。傳統公路設計理論主要以車輛、交通指標為出發點展開公路設計,人雖然作為最重要的公路設計控制要素,卻明顯被忽略。而人性化道路設計理念簡化了人、車、路與環境各要素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簡單地從車輛外廓尺寸、設計速度及公路建筑限界角度出發,利用理論計算、公式推導等方式設計道路工程。當前這種人性化設計理念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本文主要針對其中的一些細節進行分析。
以人為本是道路人性化設計中最為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在以人為本原則的指導下,要求公路與城市道路設計中需要利用創新性設計方法,設計出與居民使用需求相符合的城市道路網絡;同時在以人為本的原則下,還要在道路設計中對不同年齡階段人員的需求進行綜合考慮,針對特殊群體給予特別關注。
公路與城市道路設計工作包含很多方面內容,例如城市居住區的道路設計、主道與干道設計等都要考慮其中。所以,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設計工作中需要同時對多方面利益得失進行綜合考慮,合理分配車輛和行人的道路使用比例,這樣公路與城市道路設計才能體現出人性化的特點。
在公路與城市道路設計中,還要嚴格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由于道路設計及施工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在公路與城市道路人性化設計過程中,應立足于長遠角度綜合思考多種問題。隨著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道路設計必須具有一定的遠見,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傳統公路設計理論主要注重交通量、設計速度等方面內容,忽視了人在其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因此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從理論上看雖然保證了車輛安全,但是實際運行中的車輛卻不能像流水線一樣可以按照既定程序運轉,且其最終是需要人進行駕駛的。傳統公路設計理論滿足了車輛動力性能,卻滿足不了司乘人員的舒適性要求。因此公路設計必須考慮到人的因素,堅持人性化設計理念,充分尊重人、關心人,滿足人的生理、心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并且通過諸多細節體現出來。
正確設置路側護欄不僅可以阻止車輛越出路外,同時還能幫助車輛回歸到正常駕駛方向,起到誘導駕駛者視線、減輕碰撞中乘客損傷程度的作用以及能避免出現車輛沖出道路橋梁等問題。然而在防護欄的實際設計過程中卻很少會考慮到人心理上的需求。首先,相關設計規范中設計車速和運行車速差異較大,由于環境、視點及速度不夠真實,尤其是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車輛通過高墩立交匝道的時候,駕駛者和乘客都會產生恐懼感,總感覺防護欄并沒有達到理想高度。這種情況下應該怎樣進行設計呢?實際上駕駛者與乘客的恐懼主要來自視野對比,而視野和視點的高度直接相關。由于不同車輛的車型是不同的,其視點的高度也必然不同,而城市道路行駛的車輛中轎車占多數,因此若防護欄遮住了視點,并與環境尺寸形成強烈對比,這時即可滿足心理安全高度。在這種理念影響下,應協調包括公路在內的各元素,對整個路面、路線及環境進行協調。
人行地通、天橋等設施的設置必須堅持規范性,在廣泛聽取民意及各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方案。具體來說,在人行地通及天橋等設施設計過程中,應對景觀設施進行兼顧,并合理設置照明系統。天橋應適當綠化,注意完善行人誘導系統,充分體現出人性化的理念。公路與城市道路人行系統可以相互借鑒,例如以前公路多數會基于節約造價的角度重點強調地形與地貌,同時利用填方、涵洞等設置人行通道,其中部分天橋與地通設置不當、使用不便,與當地群眾出行的習慣不相符,雖然達到了節約造價的目的,但若閑置不用則是更大的浪費;甚至還有部分群眾為了方便,違規穿越公路,這種情況下很容易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因此,應充分借鑒城市道路的做法,將人行系統規劃工作做好,重點強調人性化設計,應將公路左右幅分開,并設置中間帶。公路與城市道路中間帶應開設天窗,利用自然采光的方式改善采光、通風的功能,促進舒適性與安全感的提升。
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周邊環線公路逐漸城市化,經過數年通車以后將面臨大面積市政管網改造的問題,這不僅會對車輛正常通行造成影響,同時也增大了建設成本。因此公路建設應為未來市政管網通行預埋通道,確保城市建設需求的滿足。同時基于以人為本的原則,公路修建應綜合考慮居民出行需求,為行人、電動車等出行提供方便。在公路修建的前期規劃方案中應建立市民出行系統,并在道路兩邊設置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最大程度上滿足沿線居民的出行需求。
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城市對于公路人性化設計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這種情況下要求城市道路設計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同時注重道路設計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此外,施工過程中還要加強建設及管理水平,確保城市道路人性化設計理念可以得到真正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