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靈豹
技藝熟稔撐乾坤,能工巧匠見精神。在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的歷史節點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看似簡單的平常話,卻蘊含著對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崇尚,對勞動光榮、精益求精的敬重,對培養一大批技能型能工巧匠的殷切希望。
回溯浩瀚悠遠的歷史,泱泱中華從不乏不求名利、能拒誘惑、善做善成、甘于寂寞和清貧的能工巧匠:木匠魯班、陶匠范蠡、酒匠杜康、紙匠蔡倫、筆匠蒙恬、鞋匠孫臏……他們是富有創造、敢于天下先、能人所不能的“濟世圣人”。那蜿蜒的萬里長城、栩栩如生的兵馬俑、“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四羊方尊、巧妙絕倫的趙州橋、絢麗神秘的敦煌壁畫彩塑……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無一不是能工巧匠的化身。難怪英國學者羅伯特坦布爾在《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中贊嘆:“世上基本的發明創造半數以上源于中國。農業、航運、石油、氣象、紙幣、火箭、魚雷、槍炮、降落傘,乃至載人飛行,甚至于白蘭地、威士忌……都來自中國”。毫不夸張地說,中華能工巧匠為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工匠精神一直流淌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
能工巧匠,凝聚著勤勞之美的精神原色,展現了創造之美的價值升華。當下,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接近過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建設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工程,推進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必須依靠千千萬萬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者大軍;依靠千百萬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企業的能工巧匠。一大批技能型能工巧匠是實現習總書記所規劃的“兩個階段”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兩個輪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雙翅膀”,二者缺一不可。從精神文明來看,能工巧匠、“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在本質上它是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的;從物質文明來看,“工匠精神”在物質文明的創造過程中可以發揮強大的精神動力及智力支持作用。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是根基、是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呼喚能工巧匠、“工匠精神”。這就迫切需要實施技能振興行動;迫切需要大幅度提高勞動者素質;迫切需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藝、高超技能和較強創新能力的“能工巧匠”;迫切需要弘揚工匠精神、樹立職業英雄,將“行行出狀元”的理念播撒到全社會。
我們要贊美能工巧匠、點贊“工匠精神”,營造精益求精的風尚,讓 “敬業執著、腳踏實地、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成為各行各業和廣大職工自覺的價值追求;我們要弘揚工匠精神、激勵能工巧匠,鍛造獨具匠心、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的品格,讓嚴謹、耐心、踏實、專注、敬業、創新、拼搏的品行成為各行各業和廣大職工的時尚;我們要用鍥而不舍、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的堅守,擦亮“中國創造”“中國制造”的底色、激發創新活力,厚植“工匠精神”土壤,助推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加速提升。
技術之魂,存于匠心。致敬能工巧匠、致敬“工匠精神”,讓技能報國成為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