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姝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達州 635000)
近代,制造業飛速發展,中國的代名詞絲綢、瓷器可以在工廠里用機器進行量產。現代,我國的工業制造從1.0邁入2.0時代,又即將從2.0過渡到3.0時代。現代工業制造的商品從一個簡單的實體符號,逐步傳播成代表我國的品牌。
web稱為全球廣域網,即:萬維網。它是建立在Internet上的網絡服務。信息化是指培養、發展以計算機為主、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信息化傳播是經由萬維網和英特網來實現,不受手工或實物復制的限制。
一般來說,web平臺就是基于萬維網的服務平臺。web開發平臺如果讓使用者易學易用,就可以歸結為業務性平臺。如果使用者需具備高技術含量,且平臺功能強大,就可以歸結為技術性平臺。工業制造商品在web平臺上的推廣由業務與技術在市場發展的偏向決定。在當今社會,處處都是互聯網+的符號,出門打車、預定餐飲、進店購物,甚至于在線買房買車,只需要在web平臺上動動手指就可辦到。從傳統的制造業商品推廣到商品信息化,手機和互聯網強強聯合,定制出智能化生活。
21世紀以來,數字化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更強大的平臺。過去,在許多生產制造環節中講求質量效能、成本控制,實際上設計過程也需要將新型創新生產力延伸,在研發的每一個環節、步驟、流程中都盡量使用更優方案,利用互聯網+這個web平臺,獲取資源,共享發展。2015年8月15日,由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主辦的2015中國“互聯網+”電子商務創新發展論壇“推動電子商務應用創新,建立電子商務產品質量追溯機制”為主題,就我國建立電子商務產品質量追溯機制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展開研討[1]。
隨著電商發展,世界制造業正逐步呈現出全球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的發展態勢。面向全球的資源配置、產品銷售網絡,發達經濟體開始構建集團管控模式,優化資源配置,精益運作。如:通過web平臺制造物聯技術,實現產品管控數字化和制造過程智能化,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開始占據價值鏈高端,形成寡頭。而我國制造業仍然面臨許多問題:如資源環境壓力大、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弱、制造業物流成本高等諸多挑戰,整體上仍處于世界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如:近期人聲鼎沸的半導體自主研發的事件,就是我國高精尖技術制造業上的攻克難點。
現如今,制造業、設計行業與商業也表現出了很大程度上的重疊。通過web平臺,利用前瞻思維來制定好的推廣渠道,通過個性化設計推廣,把放在平臺上的商品用信息化手段表現出來,如:當今電商web平臺上的眾籌模式,給人們帶來新的、便利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制造業在web平臺上商業宣傳的力度。
2017年3月17日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攜手德國著名工業企業博世發布《借鑒德國工業4.0,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研究報告稱,中國制造業整體尚處于由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的階段。報告指出,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及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中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國內部分行業、企業已經加大了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技術和人力資本投入。同時提出需要對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進行加強、需要擁有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加快標準體系建設等政策建議,還就汽車、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家電和能源等五大產業提出了建議[2]。
研究報告稱,中國制造業整體尚處于由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的階段。工業制造2.0以后的時代總體上仍然處于探索階段,轉型勢在必行,亦需謹慎對待。由于不同行業、地區和企業間的自動化程度和信息化能力存在差異,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中國制造型企業在向智能制造的轉型過程中,信息化處理不當,會影響制造商品的區塊鏈。近幾年企業跨界合作,地產、食品、采礦、電影、家電、金融等各行各業都在顛覆與創新,基于web平臺的互聯網+,對于制造業既是考驗也是機遇,在web平臺上利用業務性和技術性雙面開工。
2017年5月23日,由全國工業過程測量控制和自動化標準化技術委員(SAC/TC124)秘書處主辦,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承辦的第十六屆“工業自動化與標準化2017——從工業2.0、3.0到智能制造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國標委、科技部、工信部相關領導,IEC/TC65、IEEE標準協會、德國工業4.0標委會、PLCopen國際組織、DK E、OPC基金會等國際機構專家都相應參加。這一盛舉代表工業制造2.0后時代來臨。《中國制造2025》對中國工業提出了近十年的發展要求,盡管其中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但中國現階段的發展重點還是強化工業基礎,主張從創新、質量和綠色等方面,在中國工業的重點領域夯實基礎,突破發展[3]。切實提升研發能力是中國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要點。因此,由傳統生產型、低技術、低端價值鏈制造向服務型制造、高技術制造、綠色制造、價值鏈高端轉型將是未來制造業轉型發展的一個主旋律。
當然中國工業制造企業面臨的問題也不僅是技術問題,需要用系統思維來思考,用體系方法來解決。利用信息化生產力,智能化生產工具,建立規模龐大、自上而下、有組織的信息網絡體系。利用這種網絡性生產工具來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業制造2.0后時代的生產力、技術應該繼續加大與信息產業聯合,利用通信網絡和信息技術裝備,把基于web平臺上的信息產品利用大數據進行集約分析,制造符合國情的高精尖產品,打造中國品牌。
工業制造2.0時代逐步利用信息化手段,工業制造隨著信息產業的大力發展大量降低物資消耗和交易成本,對加快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集約型方式轉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