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琦
文化節目跨界創新,既是中央關于文化發展的方針,又是所有電視工作者所要承擔的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神圣使命和責任,但要進行電視化呈現,卻非易事。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節目的熱播,曾帶動全社會興起一股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既收獲了一片掌聲,又贏得了高收視率。于是,各電視臺也“趁熱打鐵”,紛紛上馬各種文化節目,卻鮮見創新,真正能跳出窠臼、別具一格的文化類節目并不多見。
四川是一個文化大省,古往今來,從不缺乏有思想、有內涵、有精神的文化大家。四川衛視作為四川省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作為一個覆蓋超11億的全國性大眾傳播媒介載體,理應承擔傳承、延續與弘揚中國文化精神與內涵的重任,生產一系列有意思、有意義、有文化,能夠緊跟時代潮流,獲得觀眾認可的節目內容。2015年,四川衛視在轉型中把目光投向了文化類節目,先后重拳推出了《咱們穿越吧》《詩歌之王》等一批有品質有口碑的文化節目,不僅改變了原有平臺的形象,還逐漸贏得了社會認可,《人民日報》、新華社為此多次發文點贊。
文化節目的跨界創新,難在既要保留曲高和寡的孤傲氣質,又要符合社會的需求和觀眾的心理。如何才能將題材變得有趣又不失品質?從目前推出的眾多文化類節目來看,凡是觀眾喜歡的節目,幾乎都無一例外地在形態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創新改良,但將傳統文化搬上電視熒屏,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選題太偏,容易曲高和寡;一味模仿,觀眾容易起膩;想要叫好又叫座,還得讓觀眾買賬。
首先,從節目形態創新入手。有段時間,文化節目成為千篇一律的知識問答節目,考官出題、選手競答這樣的形式也比較受觀眾歡迎。雖然后來有電視臺引進了部分境外節目模式,但答題仍是核心環節。為讓沉悶的答題變得妙趣橫生,各電視臺使出了渾身解數,有的在廣邀文化名人擔任點評嘉賓上砸重金,有的在答錯懲罰上動腦筋,還有的讓文化名人擔任導師,與選手共同答題——目的都是為了拉近傳統文化與觀眾的距離。盡管想了很多辦法,但形式上依然單一乏味,毫無突破。如何徹底顛覆現有模式,做到創新再突圍?
四川衛視制作的大型文化教育體驗節目《咱們穿越吧》在推出之前,就在節目模式方面進行了打磨,最終確定把戶外真人秀與我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形成獨特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化節目。大型詩歌類文化節目《詩歌之王》,研發之初也曾糾結于它的“高冷”和“不接地氣”會不會讓節目陷入困境?最終頻道選擇迎難而上。原因在于四川衛視摸索出一條將詩與歌有機結合的節目新形態,在《詩歌之王》的舞臺上,歌手譜曲,詩人寫詩,文字與音樂的碰撞,詩與歌的結合,自然激發起觀眾對傳統詩歌文化的認同感。一句把詩唱給你聽,簡單的話語,宛如一股清流襲來。除此之外,《詩歌之王》在視聽效果的呈現上,大膽運用立體3D實境燈光,打造出唯美的舞臺效果。從目前播出的兩季來看,其市場與社會反響不錯,收視率一路上揚,2016年還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局的表彰。
其次,文化節目可以從內涵和教育意義方面進行改良。我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但文化節目的選題叫好又叫座并不容易。《咱們穿越吧》在選題的把關上,非常注重節目的年代感,每期節目鎖定其中的年代進行演繹。《詩歌之王》以詩歌文化、原創和價值觀展現等新面貌走入觀眾視野,如寒冬中的一股暖流,用動人的旋律和美妙的詩歌溫暖觀眾們的心。與大多數真人秀節目相比,《詩歌之王》(第一季)主打內涵和文化牌。首期節目的主題,“遇見”——在歌手和詩人的演繹下更顯意味深長。
四川衛視從2015年打造文化節目開始,進行了一系列文化節目的跨界創新,現在觀眾對文化節目越來越認可,其平臺價值也逐漸發生改變。縱觀目前國內有影響力的文化創新節目,只要踏出跨界創新的門檻,文化節目的收視就一定飄紅。可見,觀眾并非對文化節目不認可,而是對節目形態老化有些疲倦,所以越嚴肅的題材,越要做得有趣、接地氣,未來的文化類節目創新需要“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