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干
民生類電視節目的繁榮,回顧其原因,首先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跨越式進步,人民生活水平與質量不斷提高,社會民生成為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課題。其次,經濟發展推動了我國電視行業的普及和電視觀眾的爆炸式增長。早在2006年,我國的電視觀眾總人口就達到了10.7億人,龐大的電視觀眾群催生了電視節目類型的創新性需求。民生類電視節目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以平民化的視角定位,個性化的表達方式,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特點贏得了電視觀眾的青睞。據統計,2017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級電視臺播出的民生類電視節目總數超過了150余檔。目前,影響力較大的民生類電視節目主要有江蘇城市頻道的《零距離》,安徽經濟生活頻道的《第一時間》、河南電視臺民生頻道的《小莉幫忙》、公共頻道的《百姓調解》、山東電視臺生活頻道的《生活幫》、齊魯頻道的《拉呱》、青島電視臺的《生活在線》、杭州電視臺的《阿六頭說新聞》等。在電視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民生類電視節目的發展進入了瓶頸期,如何有效提升民生類電視節目的競爭力和拓展生存空間成為民生類節目面臨的一個難題。
民生類電視節目面臨的首要生存困境,是節目的創新性匱乏與同質化現象嚴重。各級電視臺民生類節目盲目克隆、高度相仿,導致在相對狹小的播出時段中,許多內容、風格、定位相近的民生類節目爭相開發民生新聞資源,爭奪觀眾,致使節目質量整體水平下降。某些省級衛視的不同頻道,幾乎同時段播出多檔民生類節目,且節目類型大致相同,往往同一個新聞事件在數個節目中輪番播放,這種“左右手互博”的局面凸顯出電視行業創新性缺乏與資源分配的混亂狀況。在電視傳媒分眾化發展趨勢已經成型的情況下,同質化的民生節目更導致觀眾分流、電視資源浪費,造成“一損俱損”的局面,民生類電視節目亟待解決節目內容高效、精準推送的問題。
民生節目大多是關于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生活資訊、消費維權等生活瑣事。這些碎片化的百姓生活信息,短期內能夠滿足受眾的需求,久而久之,觀眾產生單調重復的視覺疲勞和情緒麻木,關注興趣嚴重降低,民生節目競爭力有所下降。所以,盡管社會民生領域有無限的新聞素材可以發掘,但民生類電視節目本質上依然是題材相對狹窄、內容缺少差異的節目類型。民生不應簡單等同于市井化的生活碎片,百姓普通日常生活是家庭層面的“小民生”,新時代的社會秩序與道德價值、民生政策是國家層面的“大民生”。如何實現“小民生”與“大民生”的互通和串聯,或許是提升民生節目內容質量的有效路徑。
民生新聞源自社會生活,本身帶有一定的通俗傾向,但一些民生類節目為吸引觀眾眼球,追求收視率,對婚外情、暴力、掃黃打非、奇人異事等特定新聞事件情有獨鐘,過分強調節目的視覺沖擊效果。例如,在某民生節目中把兇案現場直接呈現在鏡頭中,還對兇殺場面著重編排再現;有些節目為突出播出效果,有選擇性或是以誘導的方式刻意引導新聞當事人的情緒變化,達到產生現場沖突的效果;一些民生新聞在題材發掘上,只停留在事件噱頭表面,沒有深入挖掘背后深層次的社會意義,缺少思考分析和深度報道。這些節目的報道偏離了新聞本質,丟棄了新聞應有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導致節目內容趨于庸俗化,有損電視媒介的社會公信力,顛倒了信息傳播中真實與效果之間的主次關系。
在民生類節目中,記者應嚴格恪守“中立者”的身份定位,在事件報導中最大程度約束自我的主觀情緒和價值理念。尤其是在涉及一些敏感度高、專業性強的新聞事件時,不應用個體的價值判斷影響對新聞事件真相的探尋,更不能秉持“球員兼裁判”的身份,應盡可能多地讓事件涉及者充分表達意見和觀點,避免利用自己身份壓制、道德說教影響事件的解決。在一些調解類民生節目中,經常出現不注重保護當事人隱私,暴露當事人家庭地址、身份相貌等問題,有的甚至引起現場當事人的強烈反對而發生沖突。客觀性原則是新聞從業者必須堅守的職業底線,在這一原則上產生的新聞內容才具有新聞價值。尤其是在民生類電視節目中,事件往往涉及多個相關方,任何非客觀言語或行為,都可能導致事件發展方向偏差,節目內容失控,無疑會對電視節目的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造成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
民生節目中一些調解員的調解方式往往不夠專業,所表現出的價值觀念存在重大爭議。在一些節目中,調解員對于夫妻情感類事件經常秉持“寧拆十座廟,不破一樁婚”的傳統封建思想,而輕視或忽略了事件中存在的家庭暴力、情感背叛、利益糾紛等甚至明顯違法的行為因素,對當事人進行“和稀泥”式的勸解。且經常用不準確、非專業的法律知識對當事人進行帶有威脅性質的說教,有時主觀過于情緒化、片面化,甚至對當事人進行侮辱、謾罵。在這樣的民生節目中,調解員完全喪失了理性、客觀的立場,其價值觀也嚴重誤導當事人及電視觀眾。一些節目為顯示節目調解成果,以成功簽署調解協議為最終目的,這種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和實際約束力都缺乏專業檢驗,對社會秩序的和諧和普法工作并無益處。民生類電視節目的生存根基是為民服務,應以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為采編原則,堅持電視新聞人客觀、專業、求真的職業操守,拋卻對節目效果、感官沖擊的迷思和誤區,向社會傳遞正確的道德理念和價值取向。
民生類電視節目未來的發展策略,要在形式和內容兩方面開展節目創新。利用本土化優勢,突破同質化的局限,立足本地區,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節目個性品牌,實現差異化競爭,構建民生類節目的核心競爭力。在創新節目形式上,充分發揮電視形象直觀、便捷的優勢,同時可以結合多種表現手法對節目各環節做創新性嘗試。方言是民生類電視節目可利用的重要形式,電視語言本體的表現能力毋庸置疑,許多節目都曾圍繞這些環節做過一些有益的嘗試,如《零距離》節目主持人孟非憑借極具辨識度的個人形象與理性的分析能力,成功吸引一大批忠誠度高的觀眾;《阿六頭說新聞》用杭州方言播報民生新聞,利用熟悉的語言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產生情感共鳴;《生活在線》以音樂烘托新聞氣氛,升華主題內容;還有的節目嘗試用更多新穎的方式,如擬人化配音、動畫表達、綜藝字幕、視頻特效等,形成個性化的敘述風格,增強節目的可視性,從而達到提高收視率、擴大影響力的效果。
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信息傳播,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方式已經十分多元,傳統電視節目的單向傳播模式嚴重束縛了現代觀眾表達意見、觀點的欲望。創新節目與觀眾的互動方式顯得尤為重要,觀眾的視角或觀點在節目中體現出來,通過參與實現了自身表達的欲望,觀眾收看民生節目的積極性大大增強。民生類電視節目可以嘗試百姓記者、事件回訪、觀眾點評、微博、微信互動、組建觀眾粉絲團、組織公益活動等形式,開展多樣的民生節目與觀眾雙向互動交流,激發觀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營造民生類節目的品牌形象,在播出方式上,民生類節目有必要突破現有制作、播出模式,開設互聯網專區,實現多媒體平臺觀看,開拓新的播出平臺和觀眾群體,在新媒體領域建立話語權,逐漸樹立品牌價值。
民生類電視節目在形式上可以嘗試多種風格,但在題材、內容的選擇與把控上,要注意社會影響和價值導向,必須堅持“內容為王”。群眾利益無小事,關注社會事件與公眾情緒,更要重視現象背后的深層本質,在通俗平凡的民生小事中發掘不平凡的情感力量、道德榜樣,關注弱勢群體,喚起更多人的社會責任感,把民生內容與新聞價值相結合。避免因一時之利、一時之功而放棄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品質和職業要求。社會民生的通俗決不能與庸俗、低俗混為一談,杜絕過度膚淺、娛樂、商業、暴力的新聞素材。民生類電視節目的內容絕不僅是著眼于社會個體的生存狀況和際遇,還要關注社會群體普遍的精神狀態。反映民生民情的同時要推進政策讀解、輿論引導,尋求國家政策與民生新聞的結合點,搭建政府與民生有效溝通的平臺,既能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讓觀眾從節目中獲得文化享受,又能推動政府了解民眾訴求,提高管理能力。妥善行使媒體的社會監督作用,民生類節目的輿論監督,不僅擁有“減壓閥”的功能,還具備“穩定器”的效力。青島電視臺《生活在線》節目在雙11來臨之前,與社區民警聯合拍攝防電信詐騙宣傳片,提醒觀眾避免消費騙局,詮釋了民生節目以民為本,為民服務的社會定位。民生類節目在及時、準確、真實地報道民生信息的同時,更要注重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通過對社會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報道,傳播正確的社會觀念、維護和諧的社會秩序、樹立新時代的社會道德風尚,向廣大觀眾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內涵。
新媒體發展熱火朝天的時代,信息的傳播具備高速、碎片、娛樂、分眾等特點。但民生類電視節目的發展前景依然有很大空間和潛力。形式創新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內容生產保證專業與質量,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尋求準確的節目定位,最大限度融合拓寬更多的新媒體渠道,開展多元化的創新競爭,形成節目獨特的品牌影響,才能使民生類電視節目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