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穎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水平的顯著提高,我國的文化事業有了長足發展,而電視媒體在新媒體發展的沖擊下,普遍出現了發展速度慢、收視率低的現象,為了突破這樣的“瓶頸”,很多地方電視臺選擇創辦了具有本土化風格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形式——民生新聞,而這樣的節目如何走得長久、活得“精彩”,需要電視媒體人好好討論和研究。
民生新聞是傳統電視節目對本土化思維的挖掘,是符合我國國情,符合我國大眾心理的新聞節目。民生新聞的“民生”一詞就是節目本土化的體現。以民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民生”是在《左傳》中,后來孫中山先生又在《三民主義》中詳細地解釋了民生的含義。民生就是以民為本、以人民的生活為本。現在,“以民為本”是執政方針,民生也承載了新時代的全新含義[1]。
民生類電視節目的出現與發展,要應對當地社會的各種現實,同時還要與時俱進。電視新聞節目本身需要有明顯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要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及宣傳政策,而民生新聞節目是面向群眾的小喇叭,在貼近群眾的同時,更要緊緊跟隨黨的方針政策。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的主題關鍵詞便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新聞工作者,也不能忘記作為媒體人的初心與使命,為老百姓報道真實可靠正向的新聞。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等重大政治論斷,那么民生新聞作為最接“地氣”的傳統電視節目,最為重要的職責就是報道當地新時代的新風貌、新氣象和新作為,“本土化”地解讀黨的方針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及方式讓群眾了解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在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基本方針下,民生新聞工作者要對民生投入更多的關注與關懷,更加注重報道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新聞。
民生新聞“本土化”追求的第二大特點就是地域性。中國的電視變革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說是從中央電視臺開始改革,中央電視臺在配置上具有極大優勢,覆蓋范圍廣泛,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一個電視節目在中央電視臺獲得成功,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榜樣作用,在全國性范圍進行推廣,《新聞直播間》《新聞30分》《朝聞天下》這些成功的電視節目都被地方電視臺模仿學習。例如,央視的《新聞直播間》是一檔全天8小時新聞直播節目,中間時常插播最新的新聞內容及其他突發新聞,也持續跟進新聞后續跟蹤報道。時效性是這檔新聞節目的最大特點,當天的新聞還會不斷滾動播出,充分考慮到老百姓的收看時間問題,是這檔節目的第一大特色。此外,這檔新聞節目中的主持人主持風格幽默風趣,經常使用老百姓愛聽的“三句半”“打油詩”“段子”和網絡用語等,這些語言的使用充分吸引了觀眾,觀眾也會樂于將這檔節目分享給自己的親朋好友,達到了口口相傳、有口皆碑的效果,節目中主持人妙語連珠,幽默風趣的語句也會在網絡上得到很好的反響和傳播,這是這檔節目的第二大特色。
雖然,央視一些很好的節目值得借鑒,但各省市地方電視臺并不具有央視的資源優勢,若一味地模仿,不僅難度大,效果也不好。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地方電視臺立足于本地,充分利用本地電視臺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在地方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的《直播北京》、遼寧電視臺的《新北方》、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新疆電視臺的《直播民生》、內蒙古廣播電視臺的《新聞天天看》以當地環境為背景,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為主要關注點,新聞內容都取自當地,讓受眾直觀地感受到電視新聞就發生在自己身邊,這就讓受眾黏性大大提升,這些節目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民生新聞作為新聞的一項重要類別,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民生新聞幫助地方電視臺完成了一次次的成功突圍,使得傳統媒體在受眾減少、收視率低迷的大環境下獲得了新的成就。以內蒙古廣播電視臺為例,《新聞天天看》是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在首府呼和浩特市收視第一的民生新聞節目,《新聞天天看》就是瞄準了當地新聞,利用區域優勢,將劣勢變優勢,創造出不俗的業績。民生新聞將新聞的選材設定了在當地城市,當地居民在觀看時,能夠聯想到事件發生的環境,也就是說與觀眾在心理上進行了一系列的聯系,讓觀眾對新聞有了一定的認同。在播報新聞的同時構建城市認同,這是民生新聞本土化的第二大特點[2]。
不同地域的人有著不同的文化,相同地域的人有著相同的習慣特性,這就是所謂的傳統。電視節目是現代化的產物,但是電視節目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離不開本土化。電視節目要想做到本土化,就需要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傳統中發現、利用資源進行電視節目的設計。民生新聞最貼近生活,是將新聞聚焦到生活瑣事和小事上,實踐民生關懷。民生新聞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觀眾的觀賞喜好和習慣。
民生新聞在關注家常小事的同時弘揚了文化精神,促進了社會公正。民生新聞兼顧理性與情感,宣揚道德與法律,展現了當代媒體對社會的責任。以內蒙古廣播電視臺為例,《法治專線》節目的設置,就是以“法治”理念為指導,設置民生類新聞專題來解決老百姓的法律困境,成為老百姓的法律向導。這檔節目接地氣、走人氣,用老百姓聽得見、看得懂的方式推進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民生類的新聞還有更多可能等待被開發,民生新聞還能發揮更多的作用[3]。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地處內蒙古自治區,具有豐富的民族特色,內蒙古文化融入電視節目是電視節目本土化的具體體現。例如內蒙古廣播電視臺的《新聞天天看》欄目,從《丫頭搜街》到各個旅游節的系列新聞,展現和詮釋了內蒙古自治區的旅游、美食、文化、經濟及人文風情等,這種類型的民生電視節目不僅提升了節目收視率,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給當地經濟帶來了有效提升,同時也對特色內蒙古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民生新聞本土化的追求需要立足國情、順應主流、構建城市認同,同時需要尊重傳統、回歸本土化,在傳統文化道德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民生新聞以民生為理念,聚焦老百姓的生活,立足做好“本土化”。民生新聞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肩負重要的社會責任,為社會進步、社會公正做出了重大貢獻。
[1]張奕飛,呂哲.淺析地方臺民生新聞應如何“本地化”中見“大民生”[J].現代交際,2017(22):90.
[2]申林,孟凡.縣級電視臺民生新聞類欄目的本土化發展——以天津市武清區新聞中心《民生視點》欄目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6(17):203-204.
[3]黃罕.淺論縣市級電視臺民生新聞的貼近性與人文關懷[J].傳媒評論,2018(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