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俊
在這里我們把選手的類型也就是故事類型分為了5類。
第一,悲情型。故事主人翁命運坎坷,很容易讓觀眾產生同情和共鳴。
第二,心愿型。故事主人翁來到我們的舞臺是為了完成某個心愿,也許這個心愿就是為了唱首歌,也許就只是想對某人說聲對不起,也許是為了道出多年一直未曾說出口的爸爸媽媽我愛你,等等。
第三,畸情型。故事主人翁本身就是非常態的,節目的受眾自然對他們及他們所經歷的事產生興趣,如殘疾選手、特殊職業選手,等等。
第四,溫情型。故事主人翁來到舞臺就是為了秀恩愛、秀幸福,或為了留下重要的時刻。如來舞臺過生日、為自己的戀人驚喜、一家三口來舞臺唱歌,為多年后看著此刻的視頻有一段美好的記憶,等等。
第五,勵志型。故事主人翁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坎坷創業、學習或生活經歷,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獲得了成功。來到舞臺是為了告訴有同樣經歷的觀眾一定不要放棄,樹立一種榜樣的力量。
那么,在這么幾種故事類型中又該如何選擇呢?我們根據一場節目出現4個選手的搭配來進行組合選擇,盡量做到百花齊放,突出精彩之處,也就是說要避免同一場節目中4個故事都是悲情或都是溫情,這也是出于對不同觀眾的欣賞需求的考慮。
根據節目內容考慮編導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興趣特點,這是重要思路。例如,該編導善于把握哪種故事,也就是讓其更有信心講好哪種故事,由此安排具體的編導人選,因為編導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能做到最好。
總之,要根據編導本人制作節目的經驗和收視率反應來判斷選擇適合的編導,究竟哪些故事現場錄制時觀眾反應較好,哪些故事播出后收視率較高,要自己進行總結和思考,拿出方案。
觀眾不可能從頭看到尾,更何況還有半路沖上來的觀眾,所以,我們在講故事時要做到讓觀眾瞬間留下,并看到節目最后。如何做呢?那就是“放大懸念”和“突出矛盾”。一般,其他欄目講述故事時可以采用順敘的方式,娓娓道來,慢慢推進,懸念和矛盾沖突逐漸展現。但對于我們這款唱歌節目只有短短幾分鐘的故事講述時間,上述這種敘事方式顯然行不通。筆者比較傾向于采用倒敘的方式,首先做到“開門見山”,即在選手第一環節淘汰或第二環節上場時,盡可能快地說出故事的懸念或疑問。這里說的“開門見山”并不是一上來就直入主題,而是有一個“軟著陸”的過程,需要一兩句的過度和引導。筆者錄制前,都要與選手進行溝通,都會幫他們整理這樣幾句話:我今天來到舞臺是為了唱一首歌送給媽媽;我是想唱一首歌給曾經(或現在)的自己,等等。觀眾一聽到類似這樣的話,就會提出疑問,為什么要唱歌給媽媽,為什么要來舞臺唱,在家不可以唱給媽媽聽?這樣的開場自然就會讓觀眾產生興趣,觀眾想知道最后的答案是什么,也就會繼續關注此節目。
故事講得精彩與否,一定要有矛盾沖突展現。由于我們欄目講故事的時間有限,所以,筆者認為一般一到兩個矛盾沖突比較合適。比如,選手前面已經提出了疑問和懸念今天對他來說是重要的時刻,那么接下來選手也回到了回答為什么重要的情景,例如,今天是本人的生日,而就在這個時刻,欄目組專門為他設計一個驚喜,他的朋友家人都來到節目現場,并準備了一個生日蛋糕,一起為他過一個特別的生日。隨著第三方的介入,使我們的節目更具有真實性和對象性,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畫面。
結構設計好了,細節就如項鏈上的珍珠般呈現出來,細節是講好故事的重要環節。這里要說的細節包括鏡頭的細節——也就是一些特寫鏡頭,道具的細節、言語的細節,等等。比如,一位50歲的男性選手第二輪會對妻子唱一首《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那么在這之前,我們的編導是不是應對選手進行培訓,教選手對妻子說這樣的一番話:“我和我的老婆風風雨雨已經走過了20多年,雖然從耍朋友到現在,從來沒有送過玫瑰花給她,但是她依然是我心中那朵最漂亮的玫瑰花,所以接下來我要把這首《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送給她”,這樣說出來合乎情理,然后說完這話再來一個擁抱,這是溫馨的一個鏡頭,我們編導的思維和眼睛必須捕捉一些細節,然后做出判斷,做足文章。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個節目中,觀眾最后能記住的往往都是一些細節。
通過該節目的制作,筆者總結出一個故事類型選擇模式:“1+x+x+x”,即1是必須要一個悲情類的故事,因為每個人內心深處總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大多數人都會在他人的不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產生感同身受的體悟,這樣就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和同情,其實也就是自憐的成分。那么,其余的3個x就是在前述5種類型中自由搭配。
一個故事講得好與不好,除了編導的設計,主持人也非常重要。筆者認為,首先是一個好的傾聽者,才能成為一個好的表達者。所以,在節目錄制過程中,我們的主持人應盡量讓選手多表達,從選手所講述的內容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和點進行發散和挖掘。當然,作為編導,在與主持人溝通時,事先不要告訴太多信息;在與選手溝通時一般應把握兩個要點,一是你為什么要來舞臺,二是你為什么要選擇這首歌曲,其他的就讓主持人上場自由發揮。
我們欄目的品音團不同于其他節目的評委。我們的品音團除需要專業的點評外,更多的是需要從情感上去鼓勵、開導選手,成為他們最信賴的朋友。那么,我們品音團又該怎樣做呢?
一是減少音樂專業性的點評。要盡可能考慮到受眾的感受,現實中并非每個人都是音樂專業人士,所以,在點評過程中向觀眾講述專業知識完全沒有必要。
二是盡量用四川話與選手交流,體現地方頻道的本土性,使之更接地氣。
三是對故事內容要有身臨其境的點評效果,學會傾聽和互動,這一點是筆者特別想強調的。其實,品音團與選手的互動始終貫穿在我們的節目中,演唱時要聽歌曲,非演唱時要聽故事。而在與選手的交流中,故事元素的加入使我們的人物形象顯得更豐滿,不管是對品音團的成員還是選手,都應與觀眾一起產生情感共鳴。當我們的選手傳遞出歌聲背后的開心、艱辛和樂觀等情感時,品音團在與之一起分享時的發言也可以反映出他們的人生態度。
參與節目的每位編導都應清楚認識到《想唱你就來》與其他娛樂節目的區別到底在哪里。筆者以為它不是簡簡單單的唱歌節目,而是要將焦點放在突出演唱者內心世界和歌曲之間的關系上,從現場演唱的過程中體現出歌曲的不同內涵。
[1]郭昕.故事類情感節目的生存之道[J].才智,2012(29).
[2]胡秀坤.“故事”理念在電視中的回歸[J].理論界,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