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煒
在新的歷史時代下,新聞輿論工作人員的職責和使命就是要采用創新手段,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全面把握黨的方針政策、服務大局、溝通世界。主流媒體的最大優勢是具有權威性、公信度和影響力,這些優勢主要是來源于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崇高威望,來源于媒體在上情下達中體現黨的主張、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和心聲,因此,其所報道的新聞、傳播的信息,具有很強的真實性、可信性和指導性。作為新時代的主流媒體記者,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新聞媒體記者的素質直接關系到輿論的傳播力度和方向,更關系到公眾對新聞的公信力。因此,作為主流媒體的記者,應該具備以下基本素質。
隨著我國社會法制進程的不斷推進,每個公民都應知法、懂法,作為新聞工作者更應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從近年來的報刊雜志中看到,不少新聞記者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導致在報道中出現指導思想偏差,這說明其在輿論導向和法規等方面存在問題。從2001年開始,全國新聞媒體由于導向出錯而受到的處罰力度越來越大,因為現在依然存在假新聞和報道不公正的現象。可見,新聞記者的基本素質應該得到提升,其中首先應提高的素質就是法律素養。
有的記者為提高收視率或擴大輿論影響,而采用不正當的違法手段來達到目的,忽視了作為新聞工作者的基本道德水準,讓新聞輿論失去了客觀性和公平性,沒有很好地承擔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在公眾中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不實的新聞報道或有思想偏差的輿論導向不僅不能很好地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還會讓公眾陷入困惑之中。因此,作為主流媒體的記者,要樹立牢固的法律意識、堅持事實真相,讓媒體的信譽和威信在公眾的心中扎根,從而最大限度發揮主流媒體宣傳國家大政方針的作用。作為主流新聞記者,要不斷學習新聞專業的相關法律知識,提高自身法律素質。
主流新聞媒體的個人道德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要有對新聞的敏感度,忠誠于新聞的真實性。新聞每天都在發生,要想在眾多信息中準確地捕捉線索,就需要對新聞具有較高的敏感度。新時代網絡媒體的發展十分迅速,知識經濟也在迅速發展,各種信息混雜在一起,尋找所需新聞線索很不容易,要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就要對信息的產生、傳遞和發展規律有所了解,具備較強的信息分辨和處理能力,對信息進行加工、貯存、傳遞時提高效率。
新聞記者要具有敬業精神。在信息化社會中,新聞記者獲取新聞線索、采訪、行文的過程是一個短暫而豐富的過程。主流媒體對記者的要求很高,經常將他們派到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現場進行采訪、尋找新聞線索。他們所到達的地方有可能很遙遠,甚至可能存在危險。如果新聞記者缺乏敬業精神,對部門分派的任務不愿意完成,那么,這個記者就沒有最基本的職業精神。
第三,要有記者的職業忠誠。忠誠于事件的真實性其實也就是記者的職業良心,記者對看到的、聽到的新聞要進行確認,提煉出社會傳播價值。對新聞進行傳播的過程也是新聞記者內心自我完善的過程,忠誠于自己的事業和新聞事件本身,是每個記者的基本道德要素。第四,新聞具有及時性、準確性等特點,這就需要記者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有價值的情報,并及時傳播。如果記者不敬業,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首先想到旅游,注重享受,那么,原本有價值的新聞很可能變得一文不值。
此外,作為主流媒體記者,要站在社會發展前沿,傳遞社會最強音,將具有代表性的正能量新聞及新聞背后的故事傳遞給公眾。因此,作為主流媒體的新聞記者,要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品質;要具有任勞任怨為公眾服務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要對新聞工作充滿熱情,將正在發生的新聞傳播給公眾。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對新聞事件進行采訪或傳遞信息時,應冷靜地處理各種復雜的新聞事件,即便是遇到了一些具有負面影響的新聞,也要通過全面分析從中挖掘出對社會發展有積極意義的方面進行報道。
作為主流媒體的新聞記者,過硬的專業素養是其有效開展新聞工作的前提。記者的專業化需要記者不斷提升自己,爭取能夠成為所在領域的專家。要想做到這一點,需要具備幾種素養。第一,要具備科學的工作方法,主流媒體新聞工作者應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新聞調查,將新聞事實了解得清清楚楚。第二,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新聞工作者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做到與時俱進。新聞記者不僅要具有新聞和中文等文字專業的基本功,還要對經濟、法律、政治、管理等方面的知識有所了解。在新聞記者的招聘中發現,招聘單位對新聞記者的要求已從過去的新聞專業向多個專業輻射,以便追求新聞時效性和專業性。比如,《中國經營報》對新聞記者的要求,要求新聞記者不僅要能夠體現新聞時效性,還要對事件背景、對公眾關心的焦點、熱點問題進行追蹤報道,且報道方式要新穎獨特。第三,新聞工作者還應具有很高的政治素養。政治素質是新時期記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直接關系到新聞輿論的價值導向,而思想素質作為一個新聞行業入門的必備素質,也作為新聞記者的基本素質進行考量。第四,新聞工作者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新聞記者,要有陽光的心態,平和的工作狀態,才能在公平客觀的狀態下報道新聞事實。
作為主流媒體的新聞記者,要對國家的各項重要會議、重要活動做好記錄和傳播。新聞記者在采訪時,要承擔起自己應付的社會責任,挖掘新聞中的正能量。例如,在報道“香港回歸”“迎接入世”“建黨80周年”“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等重大事件時,要讓公眾感受到祖國的力量,感受到國家的變化。《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陳小川在《中國新聞教育的最大挑戰是什么?》一文中提出,“記者,應該有一種人文追求,有一種理想,才去做記者。在全球化時代,優秀的記者應該具備這種素質,他能夠理解不同文化的內涵,有文化溝通和文化理解的能力,包括對宗教,有對各種文化包容的能力。這將使我們的報道能更接近客觀真實。”這是對新聞記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即人性的回歸。在面對采訪對象時,新聞記者首先應是一個普通人,用最原始的視角去感受新聞事件。有人將新聞記者的素質歸結為是由愛心、激情、胸襟、計量、敏銳和冷靜所組成的六角形,也就是說作為新聞記者應具有這六種基本的人文素養。新聞記者要具備這幾種基本的人文素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需要在工作和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在更廣闊的空間發展。
作為主流媒體的新聞記者,要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和思想水平,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好宣傳工作。在工作中,要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能夠準確把握社會脈搏,傳遞正能量;在新聞采訪中,要具備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對具有社會意義的新聞事件進行深度報道,讓公眾獲得最有價值的精神營養。
[1]馬曉春.淺論新形勢下新聞記者的素質[J].新聞傳播,2016(19):62-63.
[2]伍正虹.基于新時期新聞記者應具備素質的探討[J].新媒體研究,2016(6):129-130.
[3]方麗波.新時期基層新聞記者的素質與修養淺析[J].新媒體研究,2016(5):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