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偉
大環境形勢下,作為一名合格的電視新聞記者應具備哪些應有的素質?當然,首先最應考慮的是如何有效行使自己的話語權,如何承擔自己的使命與社會責任,更好地發掘身邊的重要信息,全身心為群眾服務。這就需要從周圍群眾身邊發現“鮮活”事物,讓新聞深入民心。與此同時,努力提高自己,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
盡管信息技術在不斷發展,但基層群眾還存在一定的信息獲取障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時間知道國家的一切政策和決策,這時電視媒體等一些傳播工具便成為聯系國家與人民的重要紐帶,記者可以通過電視新聞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心工作宣傳到群眾中,新聞記者再收集“活”新聞資訊,深入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與愿望之后,綜合社情民意向黨和政府傳達社會現狀。“活”新聞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它發揮著傳播新聞信息、引導社會輿論、服務社會與公眾的重要作用,這就決定了“活”新聞的重要性和神圣性。
目前,各項有利的國家政策不斷得到實施,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擁有較高的生活質量。電視新聞工作是一項很神圣的工作,它需要從業者具備扎實的知識儲備和良好體能,最重要的是需要擁有收集“活”新聞的積極性,還要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感,支持于黨的新聞事業。然而,目前的電視新聞工作者年輕人居多,他們大都屬于高素質人才,擁有較高的學歷水平,但尚未真正意識到“活”新聞的重要性。尤其是當下自媒體網絡“壟斷式”傳播,“二手”網絡新聞信息更便于轉載搜集,也就相對減少了“活”新聞的捕獲量。即便有些人可以通過一些篩查粗略了解表面現象,也只是浮光掠影,由此看來,想要抓“活”新聞,必須不怕吃苦,敢于勇于深入基層、貼近百姓生活,懂得“取之于民”之道。另外,電視新聞工作者在工作中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宣傳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永遠堅定不移地堅持跟著黨走的路線,堅持基本方針不動搖,通過合情合理的深入“底層”,走基層,使國家宏觀政策更具靈性與生機活力,同時,也使民眾提供新聞線索的激情變得高漲,對于全面提升新聞質量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活”新聞,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新聞人物“活”起來,新聞事件“活”起來,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工作者必須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不僅體現在新聞報道中,而且在實際行動中也有所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1月3日進行了走訪貧困戶的實際關愛民生活動,與少數民族的親密交談與真切關懷引發了全國各大媒體的爭先報道與各界新聞的熱烈好評,他與苗族大媽不分“高低”,自己坐在矮凳子上,關懷民眾,還親切稱呼苗族大媽為“大姐”,十分傳神地表達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意識。而各大媒體的報道也多體現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與此同時,很多新聞節目也充分體現了節目編排的科學性和人性化,顯得更加親民,加上合理的重播,保證了人民群眾不會漏聽新聞。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策已深入人心,這并不是偶然現象而是一種必然結果。。而政策上的“以人為本”,不管在實際生活中,還是線下廣播電視報道中,都有所體現。例如:目前的電視臺和網站廣告播出都實行倒計時模式,為體諒不愛看廣告的觀眾,這是一種保護和關愛群眾心理的體現。媒體對人民的關愛不僅表現在這一人文方面,從憲法到不斷修改出臺的各種法律法規,都體現著“以人為本”的宗旨。新聞傳播媒體渠道的不斷增加,使國家信息與相關政策更加透明化、公開化,普通民眾的民主權利變得更加廣泛,新聞記者也只有抓住以人為本這根“弦”,才能報道出最有價值的新聞,從而全面提升國民綜合素質與綜合國力。
隨著自媒體的發展,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記者,抑或是新聞傳播者,每個人都有機會引領一種社會風尚,因此,各行各業從業者都應做到以人為本,勿忘初心。傳媒業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是南非攝影家凱文·卡特的那幅著名的照片《饑餓的小女孩》,獲得了普利策新聞大獎,頒獎結束3個月后,凱文·卡特便選擇了自殺,這件事告誡人們要做到人文關懷。“感時憂國,文以載道”是中國人慣有的思想,同時也是中國人特別愿意深刻思考和反省的思維慣性。傳媒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正能量傳播者,它可以運用這一優勢對人民群眾適當進行引導,特別是在一些引起全社會關注和大量爭議的問題上,進一步響應國家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體現國家對傳媒人文關懷的嚴格要求。
人們常說“實踐出真知”。對于記者而言,深入基層生活將會是一個實戰的過程。新聞工作者往往都是存在一個認識誤區:能多動嘴,就不要多動腿,“截獲”新聞的能力通常比親自跑社會更重要。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深入基層,走進群眾、走進廠區、走進自己的圈子,認識和發現“活魚”才能報道出鮮活而真實的新聞,才能真正寫出感人、發人深省的新聞稿件,才能讓新聞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當然,走基層的記者和新聞媒體工作者絕對占大多數,他們大都愛崗敬業,為新聞媒體辛苦奉獻著,更多發現了民眾的問題和民生現狀。不可否認,一些新聞作品之所以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得到受眾認可,很大程度上是“活”新聞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些鮮活素材能夠引起民眾情感共鳴,起到非常顯著的傳播效果。如遼報刊發的《田間攤頭探菜價》,遼寧臺播放的《26個孩子一個爹》,央視播發的《走基層·蹲點日記:楊立學討薪記》,等等。這些有情、有理、有血有肉的新聞作品,既令人深思,又催人淚下。諸如此類新聞具有較強的情感教育意義,群眾喜聞樂見,新聞媒體也只有做到把民眾放在了第一位,才具有真正的“活”的價值,否則,一切傳播都是空談,毫無價值可言。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發生了變化。當然,在這樣一個環境下,要想快速整合人文信息以及一些深入群眾生活的點滴小事,我們需要非常旺盛的精力和一些特殊的方法技巧。因此,作為一名記者,首先應擁有非常堅定的信念以及充沛的精力。當然,好的方法是絕對必不可少的。電視新聞記者只有不斷深入基層生活,才能夠使電視新聞不脫離生活而單獨存在。作為一名記者,要奔著吃更多的苦的使命與責任去發掘新聞,以滿腔熱情去基層實踐,以無怨無悔的熱忱迎接新聞傳播帶來的新挑戰。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必須堅持以群眾為根本的宗旨不變,與群眾打成一片,搜集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加強新聞傳播的影響力。以“賣命”辛苦出名的《葦海深處的“刀客”》,斬獲了多數新聞界大獎,這就是對辛苦付出的記者的嘉獎。該記者不畏嚴寒冷風,在寒風刺骨的冬天自己背著攝像機徒步行走數公里,進入蘆葦工人實際工作場地,與其零接觸,并進行跟蹤式采訪和報道。此新聞一經播出,反響非常強烈,不僅讓觀眾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底層工人的辛苦,也明白了新聞記者的報道結果實屬來之不易,用心的報道必然贏得用心擁護的觀眾。該作品獲得了遼寧新聞一等獎,是對辛苦付出的記者的滿意答復,同時也讓人們懂得了“匠心”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電視新聞記者不僅要認真工作,還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建立普遍的社會聯系,準確及時地抓住領導和群眾都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能夠寫出受讀者歡迎的好報道和好文章。雖然有些記者勤奮學習肯于吃苦,采寫深入,但寫出的稿子、拍出的片子卻擊不中要害。那么,一切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現實生活中,群眾生產生活的第一線,新聞工作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記者必須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而在深入群眾的同時,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與業務能力,不斷強化自己的經驗知識水平,不斷完善業務結構,不斷提高資源評估評判能力,不斷加強對事物的思考判斷能力,做到多動腦子、多想問題,多發現自己的不足,有效而正確地甄選正確信息,全面提升自我綜合素質。
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電視新聞媒體記者,首先要具備一些基本要素,如虛心求教、勤奮努力、艱苦奮斗等,此外,成為一名媒體記者還要適時做到用“新觀念”引導受體與民眾,這也是新聞工作者思維能力的一種體現。記者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的有用信息進行分析綜合,然后用自己的方法向人民群眾展示某些“鮮活”的貼近民生的問題。同時,還可以用一種新的觀念、新的思想來引導人民改變生活中的“錯誤”和“落后”模式,對于完善民眾生活,提升情感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電視媒體新聞記者而言,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加深觀眾對新聞的理解,將鮮活的新聞更形象地呈現在人們眼前,也是自我價值的體現。記者通過這種自我創新式的“新觀念”引導,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增強自我思維邏輯能力的作用,為將來發轉型之路做好思想準備。
作為一名優秀的電視媒體工作人員,除必須擁有較強的業務能力與綜合素質外,新聞報道必須做到挖掘基層的“活”新聞,報道方式“以人為本”,報道理念及時更新。此外,新聞工作性質決定了記者這一職業的一些特殊性,這就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具備敢于吃苦、不怕吃苦、懂得吃苦的高貴精神,時刻堅持以國家政策為基本導向,積極轉變思維、與時俱進,全面推動自我業務水平和能力提升,以及全面提升新聞報道質量,為民眾帶來更多真實可靠、豐富有趣的“活”新聞。
[1]辛曉光,薛淑玲.談電視新聞評論者的基本素養[J].理論觀察,2015(2).
[2]潘湛元.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評論欄目的發展策略[J].視聽,2018(1).
[3]王欣慰.給新聞“+”點評——論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對輿論宣傳之重[J].新媒體研究,2016(23).
[4]李斌.論隱性采訪中網站新聞記者對“度”的把握[J].新聞研究導刊,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