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化龍 王樹齊 丹媛媛 陳立莊 高尚 鄭尚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高等教育,特別是對研究生教育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本文以江蘇科技大學數據分析與軟件新技術研究所為例,探討了如何以科研項目為驅動,來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實踐,提出了培養目標明確、培養過程嚴格及培養手段多樣的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實踐證明:本模式對培養合格的創新型研究生具有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創新能力;科研項目;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3;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33-0007-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3.003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level of China,the society takes more and more high request to the higher education,especially to the graduate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institute of data analysis and software new technology i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how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graduate student ba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We propose a training model including the explicit training objective,rigorous training procedure and abundant training methods.The prac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training model is effective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on 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Post-graduate cultivation;Innovation ability;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Training model
0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繼本科教育之后的高一級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統中最高層次的教育。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信息社會的到來,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其關鍵是科技競爭,核心是高層次人才的競爭。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為己任的研究生教育因而備受矚目。
據發表在中國教育在線的《2018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繼續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2018年的招生規模相較2007年已經增長了近25萬。因此,可以說,我國的研究生教育正從“精英教育”逐漸轉變為“大眾教育”。如何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應用與創新人才,是高校和研究生導師們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此外,《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完善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研究生導師應通過科研任務,提高研究生的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1]。可見,導師如何通過科研項目對學生進行科研引導,如何幫助研究生進行科研學習和訓練,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依托科研項目對研究生進行培養,可以積累其科研知識,激發其創新意識,還可以磨煉其科研精神和培養其科研能力。
然而,從目前來看,如何以科研項目為驅動來培養合格的創新型研究生仍然是教育界的一個難題。同時,該問題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和標準化的答案。江蘇科技大學數據分析與軟件新技術研究所在研究生培養方面開展了多年的實踐研究,進而摸索出了一套相對行之有效的培養方案。簡言之,即通過建立在科研項目驅動下的“培養目標明確-培養過程嚴格-培養手段多樣”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以保障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質量。本文將以該研究所的經驗為例,詳細探討如何建立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
1 科研項目與創新型研究生培養間的關系分析
近些年,國家每年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均超過萬億元,而科技研發的投入大多以科研項目的形式發放。作為國家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發的主力軍,高校教師,尤其是研究生導師群體承擔了上述科研項目中的絕大部分。而作為國家科技創新力量的后備軍,研究生有責任,也有義務在這些科研項目的研發中發揮出更為重要的作用。此外,充分參與科研項目,對研究生基礎科研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有著促進的作用[2]。
為何科研項目能為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提供原動力?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1)科研項目中存在明顯的科學問題或技術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可以得到極大地訓練;(2)參與具體的科研項目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與研究興趣,進而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是自擬題目所無法給予的。因此,我們可以說:讓研究生在整個培養過程中充分參與導師或導師團隊的科技項目研發,無論在主觀還是客觀上都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一大助力。
2 培養模式探討
下面,將以江蘇科技大學數據分析與軟件新技術研究所的經驗為例,論述如何通過“培養目標明確-培養過程嚴格-培養手段多樣”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來培養具有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的研究生。
2.1 明確培養目標
因為培養目標直接涉及到了“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所以其明確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的研究生培養質量[3]。眾所周知,我國的研究生主要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學術研究為主的“博士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而另一類則是以實際開發能力培養為主的“專業學位型碩士研究生”。上述兩類學生的培養目標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加重視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而后者則更注重實際開發經驗的積累。因此,需要為上述兩類研究生設計完全不同的培養目標,讓偏重于學術研究的學生盡可能地參與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自然科學基金這類的縱向研究項目中,而讓側重于實踐研究的學生多參與橫向開發類項目,鍛煉其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
以江蘇科技大學數據分析與軟件新技術研究所為例,每年在招生前,導師團隊都會對研究所內現有的橫縱向科研項目進行梳理,確定本年度的招生計劃,甚至細化到招收多少學術型的研究生,多少專業學位型的研究生,真正做到項目到人。在招收研究生時,會根據每個學生已有的基礎來確定其各自在未來一年內重點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能力,如針對學術型研究生,會根據其數學基礎的強弱來推薦數學的必讀書單,根據專業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來確定課程的選擇,根據英語水平的優劣來決定文獻的閱讀進度,而針對專業學位型研究生,則重點培養其代碼的撰寫能力及系統的架構能力,對文獻檢索與閱讀、圖表的制作、公式編輯器的使用及數學理論的推導等能力會相應的淡化。
在確定了上述能力要求后,不難看出對兩類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明確的:學術型研究生在畢業時,要具備較強的理論基礎,熟練的英文文獻閱讀及寫作能力,在面對新的理論問題時,要能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并通過簡單的編程加以實現;專業學位型研究生在畢業時,要具備較強的編程和系統架構能力,要積累大量的工程開發經驗,具有解決工程開發中細節問題的能力,同時在面對較為復雜的開發問題時,要有能力提出創新型的解決方案。對于其它專業,亦可以借鑒上述經驗,只不過需要把編程與系統架構能力替換為對應專業的實操能力。
2.2 嚴格培養過程
在有了明確的培養目標之后,我們需要考慮如何保障培養目標的順利達成。也就是說,培養的過程要嚴格。確切而言,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時間表制度,要求研究生在某個時間節點必須掌握哪些基礎知識或技能,熟練到一個什么樣的層次,或者在哪個時間點前完成哪一塊的理論創新工作,實現系統的哪一個模塊等。時間表的建立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1)便于導師對學生的學習與科研進度起到監督的作用;(2)便于學生建立時間意識,能夠更加刻苦的學習和全身心地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去。
以江蘇科技大學數據分析和軟件新技術研究所為例,我們會在學生入學前便預先為學生分配文獻或技術資料,在一個星期以后的大組研討會上讓其進行講解,并通過導師團隊提問答辯的方式來確定該生在各方面的初步能力,以繪制該生的初始能力圖譜。進而,我們會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圖譜及其個人意愿,進一步確定每個學生要參加哪個具體的科研項目,完成哪幾個部分的研究或開發工作,并根據對應類型學生的目標能力圖譜來為每個學生確定明確的時間表。在培養過程中,我們每隔一到兩周都會對照時間表進行檢查,觀察學生是否完成了該時間節點所對應的學習或科研任務,每種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并根據實際反饋情況對其能力圖譜進行調整。對于未完成的研究生,則會給予督促,以使得其盡快能跟上時間表的進度。
除了上述舉措外,我們也嚴格執行了研究生的培養規范,對研究生的開題-中期檢查-大論文撰寫及送審-答辯這一流程中的每個環節都設置了可以量化的標準,并對照標準進行嚴格打分,只有高于規定分數的才允許進入下一個環節。這一舉措對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實施也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2.3 豐富培養手段
除了嚴格培養過程以外,培養手段的合理與否也與培養目標能否順利達成是息息相關的。可以說,好的培養手段能極大地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與科研興趣,激發他們的學術潛能,乃至創新意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不好的培養手段則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與逆反心理,從而走向惡性循環,不利于培養目標的達成。
以江蘇科技大學數據分析和軟件新技術研究所為例,我們為了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盡可能快速地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先后實施了一系列豐富的培養手段,并已經形成了研究所的規范,而對照實施。首先,建立了完善的組會制度,每周一個固定時間,所有師生集中在會議室進行學術討論,學生輪流進行工作匯報,并拋出目前自己研究的難點,與其他人進行討論交流,集思廣益,共同創新。其次,每個項目團隊內部一周會有一到兩次的碰頭會,會對項目完成情況、項目中目前所存在待解決的問題以及項目進一步的實施進行深度討論。再者,研究所每年會邀請8-10位學者或技術大咖來校進行交流,使研究生往往能夠跳出桎梏,靈感爆發,產生創新性的想法或項目中難點的解決方案。我們也鼓勵并資助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或產業論壇等活動,來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展其研究思路。最后,我們建立了完善的內部交流渠道,通過QQ及微信等即時通訊軟件建立了多個內部項目群以及一個研究所大群,鼓勵研究生互相協作,在群里共享資料,共享代碼,并隨時提出問題,由老師或同學進行實時的解答。
通過上述這一系列的培養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及投身科研工作的熱情,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潛移默化地形成創新意識,自主地建立創新精神,不知不覺地培養出了自身的創新能力。
3 結束語
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生是我國當下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工作,也是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社會的基礎工作。本文以江蘇科技大學數據分析與軟件新技術研究所的經驗為例,詳細介紹了在科研項目驅動下的“培養目標明確-培養過程嚴格-培養手段豐富”這一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并舉例對其中的要點進行了說明。希望上述經驗能夠為國內其它研究生培養團隊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進而推動我國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研究生。
【參考文獻】
[1]吳彥文,龔自祿,李詩.以科研課題為驅動的研究生個性化培養模式的實踐與研究.圖書情報論壇,2014(6):13-18.
[2]劉文光,賀紅林,馮占榮.基于PBL模型的研究生培養方法研討.科技創新導報,2017(28):141-143.
[3]王福全,常國威,劉鐵錚,王柳.綜合改革形勢下研究生創新教育的分析與思考.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18(6):89-9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