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師范學院 河北 063000 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海南 570228)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強調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樹立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標志之一;國家“十三五”規劃又提出“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延續歷史文脈,建設人文城市”。燕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河北人民特有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觀,是河北對外開放和發展的文化后盾、精神源泉和形象標志。燕趙文化的研究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地域文化的外宣,需要多渠道的、有效的傳播途徑和方法。以往的外宣工作,主要集中在新聞媒體、外宣網絡平臺以及研究機構對燕趙文化的宣傳,參與人員則是少數外宣新聞媒體、外宣平臺的工作人員,少有研究意識到高校也肩負著宣傳弘揚燕趙文化的責任,并且在燕趙文化外宣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
本研究以高校進行Learning Community跨國教學團隊合作和交流為切入點,探討高校作為文化傳播陣地的優勢,并總結如何以高校作為外宣陣地,弘揚河北地域文化,使河北文化走向世界。
國內關于燕趙文化研究的興起與發展,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燕趙文化研究領域逐步擴大,包括諸多專著和論文;河北師范大學燕趙文化研究中心、邯鄲學院荀子與趙文化研究中心一直鼓勵和支持燕趙文化的研究;到了21世紀,燕趙文化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現。主要包括燕趙文化精神的形成與演變[1]、內涵與外延[2]、分析與傳承[3]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研究[4]等。通過對燕趙文化外宣活動內容的查找,發現燕趙文化傳播的途徑主要是通過開展文化、藝術等領域的交流活動,以“新聞發布會”、“文化周”等形式進行[5],在一定范圍內通過官方媒體和網絡平臺對世界進行燕趙文化的展示。高校的文化外宣仍然集中在省內幾所高校(如河北師范大學、燕山大學等)“孔子學院”的設立,通過對外文化交流和合作進行外宣[6]。通過對國外相關信息查找,發現國外對燕趙文化的研究內容比較少見。
雖然河北省內高校在文化外宣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高校外宣仍具有繼續發展的空間,它具有其他外宣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高校文化外宣的開展也能對高校的教學和科研起到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燕趙文化的研究與推廣工作中,很多知名專家和學者來自于各高校,他們充分挖掘了地域文化與高校學科建設的聯系,將其與學科建設緊密結合,完成了文化的研究、傳承與傳播工作。這不但提高了地方學科建設的競爭力,也能推廣地域文化,促進對外交流的發展。高校實現了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齊頭并進,也實現了為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服務的宗旨。著眼地域文化、挖掘文化特色、宣傳燕趙文化,是高校扎根社會、弘揚愛國精神的責任。
其次,燕趙文化的外宣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大多仍以漢語作為主要傳播媒介,也缺乏規范的英文網站,尚未開通針對國外受眾的外宣平臺。如要擴大燕趙文化外宣的影響范圍和強度,則需開通多種傳播渠道、加強文化宣傳的廣泛度和可接受度。高校是燕趙文化外宣人才培養的陣地。在培養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文化知識的學習和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緊密結合,把具備自身特色的個性發展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相結合。學生在開拓國際視野、提高綜合素質的同時,應不忘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7]。
最后,高校在燕趙文化的外宣中,可以幫助學生克服他們所面臨的“文化失語”傾向,培養他們的文化兼容性。很多中國學生,對英、美等國的文化和習俗如數家珍,卻對本國、本地的文化一無所知,更無從談及文化的外宣,這是典型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這種現象的背后是地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和削弱。高校在弘揚地方文化的同時,更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補上傳統文化這一課,培養學生對燕趙文化傳承的信心和宣傳的能力,增強他們對當地文化的認同和熱愛。
目前高校進行的Learning Community教學[8-9],重視跨學科、跨專業教學團隊的合作和交流。在教學和科研中,不斷擴大教師資源整合的范圍和力度,已經由國內不同院校、不同專業領域教師的合作教學,發展成為跨國間的教師團隊合作和跨國間的學生交流。兩國學生參與跨文化課程,通過網絡媒體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學習和交流。
燕趙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和諸多的表現形式,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多得的優秀素材;中方教學團隊匯聚了不同學科的一線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對燕趙文化進行闡釋和宣傳;參加課程的中方學生,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語言功底,可以在燕趙文化的對外宣傳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并且,通過跨國間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高校作為燕趙文化的宣傳陣地,可以從多方面加強對燕趙文化的外宣,實現“講好燕趙文化,傳播河北聲音”,使燕趙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高校把地方文化資源融入校本課程研發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他們的使命感和自豪感。燕趙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多樣,高校可以根據中、外師生的特點,參考他們的研究興趣,結合學科發展需要,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適合進行文化外宣與交流的校本課程,并編纂雙語或多語文化外宣教材。地方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以及教材的編纂,對高校教學團隊的組建可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為當地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同時,學生在文化外宣過程中,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進了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而這種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使得國外受眾更容易接受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更具廣泛性。
“中國外宣領域外語人才需求規格的思考”[7]對國內多家主流外宣媒體進行了調查,發現只有52%的外宣媒體認為高校對外宣領域人才的培養是比較成功的。他們更多談到了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建議。這說明,高校在文化外宣方面,不但肩負著宣傳地方文化的重任,也肩負著外宣人才培養的重任。高校應通過與外宣媒體的廣泛合作,重新定位外宣人才的培養規格,并不斷改進培養模式。在重視思想道德培養、重視文化自信觀念培養的同時,融合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創建高校與地方建設發展協同創新平臺、發展“走出去與請進來”雙向互動模式,實現與外宣媒體和平臺的廣泛合作,培養合格外宣人才,共同打造文化強省。
高校應在研究燕趙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燕趙文化外宣比較成熟的思路和操作方案,并不斷擴大外宣的規模,改進外宣的宣傳手段,注意總結外宣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進行燕趙文化外宣的策略總結,真正把高校作為燕趙文化外宣的主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