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科學出版社 北京 100036)
當今社會,較多的人已經用“無錯不成書”來形容圖書的質量,可見圖書校編工作形勢十分嚴峻。讀書是為了陶冶情操,愉悅生活,但當今社會出現的較多低質量的圖書已經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以至于影響到了讀者們的生活。根據新聞出版總署調查結果顯示,2005年全國少兒圖書質量出現問題較多,在被檢查出版社出版的少兒圖書中,有近十分之一以上的圖書不合格,出現問題較多。而在2006年的檢查中,教輔讀物的不合格率則將近30%,因此,出版社對于圖書編校出現的質量問題必須給與重視,嚴肅對待。
目前,圖書編校中存在大量的問題。出現問題最多的是錯別字。由于編校人員的疏漏,出現的錯別字對讀者將產生嚴重甚至終生的影響;在符號使用方面,標點符號的亂用以及錯用都會造成讀者的理解偏差;在成語使用方面,一些成語的不當使用也會造成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出現誤解;在語法使用方面,語法的不恰當使用則會使文章產生歧義,讀者之間可能會產生糾紛。除此之外,圖書編校中還存在格式錯誤,前后不一;封面格式,表意不清;表格、插圖等錯格、備注不明確等大量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編校人員耐心、細心的發現以及糾正。
1.出版社對出版流程把控不嚴。根據新聞出版總署的明文規定,出版社的出版范圍是有一定限制的,但在當今社會利益的驅使下,部分出版社不斷擴大出版物的出版范圍,與自身出版社相關性越來越小的出版物出現的也越來越多,跨領域、跨學科出現的出版物不斷增多。由于出版社工作人員對于出版物知識的了解欠缺,出版物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較多基礎性的認知錯誤。
2.出版社人員配置不合理。以前,出版社內部分工都十分的明確,編輯人員主要負責調研、策劃以及書稿的編輯。校對人員則負責對原稿進行校對、糾錯。現在,隨著出版社的不斷發展,部分出版社為了節約成本,減少工作層次,減少了較多的機構,分工越來越不明確。有些校對人員被安排進行編輯,校對人員既要進行稿件的編輯,又要進行稿件的校對,難免會出現問題。
3.出版社管理重經濟輕文化。對于出版社領導而言,他們關注較多的是出版社是否能夠盈利,這種重經濟輕文化的思想嚴重影響了出版社出版物的質量,過度的追求經濟效益,良好的經營舉步維艱。
4.編輯加工重速度輕精度。隨著圖書、出版物的飛速增加,出版社大大減少了圖書出版物的出版周期,這就進一步加大了編輯人員以及校對人員的工作量,過度的重視出版速度,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質量的不斷下降。編校人員面對成倍增長的工作量,即使不休息也難以完成,因此大多都會忙的焦頭爛額,超負荷勞動。
5.校對校讀重任務輕錯誤。對于出版社而言,很多書稿的初審都是由剛入行不久的工作人員負責的,由于職業意識的淡薄,為了完成工作量,對于一些小錯誤很多都一筆帶過,沒有給與相應的重視。編校人員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定的語言文字功底,更需要的是良好的素質以及職業道德修養,不能因為只重數量而忽視質量。一些較小出版社為了盈利不惜聘用素質較低的編校人員,這些人員素質及業務水平都不達標,經過他們編校出版的出版物質量也必然不合格。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飛速發展,社會競爭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不斷追求高效率、高增長,心理也越來越浮躁。隨著出版社越來越多,專注學術以及文化的出版社越來越少,為了追求高效益,粗制濫造之風越來越盛行,抄襲、跟風等層出不窮,這對圖書編校出現問題造成了巨大的隱患。
在較大的社會競爭壓力下,很多出版社進行了轉企改制,改變后競爭壓力較之前更大,因此,為了獲得更多的出版資源,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出版社不斷加大出版數量,雖然數量明顯增加,但是質量卻日漸下降。編校人員迫于壓力,只能被迫加大工作量,對其中大量的書籍已經無法仔細編校。
圖書編校出現的一系列質量問題造成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影響。圖書出現質量問題首先損害的是讀者的經濟利益,而圖書中出現的一些錯誤認知將對讀者造成思想認識的誤差。對于讀者而言,讀書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知識面,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但是圖書中出現的一些錯誤不可避免的對讀者思想造成誤導,嚴重的會影響終生。
對于出版的圖書質量,出版社應該嚴格按照各種規定、條例進行監察,嚴厲打擊不合格的圖書出現。出版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加快圖書質量監督體系的建立健全,形成嚴格的質量保障體系,不斷提高圖書出版質量。嚴格監督出版社“三審三校”制度是否落實以及具體的落實情況。
“三審三校”即責編初審、主編復審、執行總編終審;一校、二校、三校。出版社應該明確“三審”中各個職位的職責以及職業要求,制定嚴格的審稿流程以及審稿標準,提高各個崗位人員素質,加強責任心,加強培訓,以保證圖書的準確無誤。根據已經出臺的各種圖書相關政策及條例,明確“三審三校”的重要性及標準,對出版流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監察、抽檢。
出版社的整個出版流程需要明確的分工才能順利的進行出版物的出版,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應該恪守崗位編校通力合作。出版社應該制定明確的規定,編輯人員就主要負責調研、策劃以及書稿的編輯;校對人員則負責對原稿進行校對、糾錯,避免再次出現校對人員進行編輯,編輯人員進行校對的現象。這樣每個人都可以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那部分工作,工作效率也將大大提高。
對于出版社而言,要加強編校人員的業務水平及能力的培養,加強政治敏銳性的培養以及社會動態觀察能力的培養。對于圖書中出現的可能造成較大不良影響的錯誤要及時指出并進行修正。對于編校人員而言,必須經過系統、專業的學習、培訓,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這樣在圖書的編校中才能有較強的邏輯以及去偽存真的能力。編校人員要在工作中不斷鉆研業務技能,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積累經驗,從而更好的進行編校工作。
對于大多數出版社而言,圖書的后期保障制度都較為欠缺,內部的質量安全監察制度以及獎懲制度沒有真正落實,還只是處于形式狀態。因此,建立健全圖書質量獎懲制度十分必要,制定相應的制度細則,嚴格執行,可以進一步約束工作人員的錯誤率,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提高編校人員的經濟水平。對于完成較好、錯誤率較低的出版物負責人進行相應的獎勵,若出現錯誤率較高的出版物則進行相應的、合理的懲罰,可以提高出版社內部的競爭力,優勝劣汰,同時這也將大大提高出版社整體的競爭力。
面對當今社會的迅速發展,出版社要及時調整自身的經營策略,合理安排出版物的出版時間,不追求出版物的周期短,重質的同時重量,適當減輕編校人員的壓力,合理安排工作和適當的工作強度,提升編校質量。不能讓編校人員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而疏忽出版物的質量,增加出版物的錯誤率,對出版社造成不良影響,進而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圖書是文化傳播以及傳承的一種重要載體,好的圖書足以怡情,足以給人啟迪,而出現質量問題的圖書則會誤導大眾。對于出版社工作人員而言,應該不斷傳遞文化,傳播正能量,因此要不斷加大圖書的編校工作,在編校時以保證圖書質量為己任,加大責任意識,盡力減少圖書的質量問題,將高質量的圖書奉獻給廣大人民群眾,促進社會、人文的不斷發展,進而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