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涵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對傳統媒體形成巨大的挑戰,傳統媒體紛紛覺醒,順勢而為,投身于融媒體發展的時代浪潮中。媒介融合使得傳統傳播觀念產生重大變革,例如,關于整個新聞事件的采集過程以及制作過程等等,逐漸朝著更加獨立化、流程化、規范化、完整化模式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通過建立相應的信息操作平臺,將各個媒體資源更集中于此,不僅能夠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也能夠統一整合各類新聞資源,在相互監督過程中彌補自身不足,將深度加工后的信息,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前提下通過不同傳播渠道進行傳播[1]。從傳播結構上來看,在對傳統新聞流程解構后,按照新媒體需求對各部分重新組合,使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聞姿態,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單一職業新聞對新聞傳播主題的長期壟斷格局,形成職業人員與社會公眾共同分享的局面。
近年來,隨著各類新型電子設備的不斷涌現,如智能手機、計算機、平板電腦等,逐步拓寬傳統單一落后的電視廣播、報紙等信息資源獲取渠道。不論是廣大受眾還是非專業從事記者行業的人群,都能夠通過信息終端設備,及時獲取最新新聞資訊。與此同時,微博、微信等客戶端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廣泛普及,為大眾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的信息記錄方式與新聞傳播渠道。據國外相關新聞信息顯示,2000年巴黎飛機墜毀事故以及2005年亞洲海嘯事件等相關新聞報道期間所采用的圖片信息均由當事民眾提供[2]。后來國外幾起重大事件相關新聞報道同樣如此,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新媒體技術產生的多元化信息效應,極大地豐富了獲取新聞資源的來源渠道。
近期,“公民記者”一詞在國內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實質是一種對反映新聞和報道新聞相關民眾的統稱,該民眾類型在構成上具有規模龐大及信息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有關數據分析顯示,隨著國內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種手機應用軟件(簡稱手機APP)呈爆發態勢,手機一度超越電腦成為中國網民第一大上網終端。近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個人互聯網應用保持快速發展,各類應用用戶規模均呈上升趨勢,其中手機應用方面,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53億,較2016年底增加5734萬人,占比由95.1%提升至97.5%,手機上網比例繼續攀升。從另一角度來看,手機網民用戶上升趨勢,為廣大公民參與到新聞的收集和新聞信息的傳播中提供有力依據[3]。
對于新聞信息資源傳播過程中的前景性定義,主要集中在新聞工作者自身,如何通過調查整理,對某一新聞事件的發生過程及原因條件進行記錄,并對事件背后所形成的社會危害等進行初步預測,樹立民眾思維,以有效的方式滿足讀者的好奇心[4]。而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以及不斷擴大的信息產業,成為這一現象的基礎,擴大了民眾在精神文化與精神欲望等方面的需求,傳統媒體以“以新聞報道”為中心的新聞生產模式遭到嚴重質疑,不僅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更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無形中增加了對新聞工作者實際新聞業務能力的要求,新聞工作者需從新聞價值角度分析,對新聞時間的發生原因、發展態勢以及最終結果等內容進行合理的預測。
從廣義上理解,新聞信息資源傳播的背景性,就是新聞事件本身所處時代背景信息以及整個事件發生過程中的環境信息等,在充分具備兩種條件的前提之下,能夠使得新聞主題更加凸顯,提升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及有效性。信息時代背景下,各項技術的形成與發展,為人們新聞信息的獲取提供了多個渠道入口,例如,當需要對新聞事件中的發生地點進行查詢時,只要通過互聯網查詢便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取所查詢地區所屬省份、管轄范圍、人口數量、地形地貌等基本信息,以一種更加立體化、全方位的方式,將新聞內容呈獻給廣大受眾,為受眾提供更加真實有效的新聞資訊。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信息資源傳播的相關性主要指的是所有與該新聞事件本身相關的一些輔助性信息,對整個新聞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具有加強的印證、解釋以及補充作用。其傳播過程中的相關性特點,為新聞實踐與所處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構建奠定了更加客觀、更加堅實的基礎,且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龐大、繁瑣的新聞信息的收集與整合,進而從根本上提升豐富新聞事件的信息視角、表達方法和表達途徑,加深人們對事件本身的全面認識。例如,《中國青年報》“特別策劃版”稿件的配置模式特別報道善于利用多篇稿件以及隱藏于稿件間的編輯意圖來演繹一個主題,一個基本的模式就是:由頭新聞+主打新聞+相關稿件。另外,相關信息與主題新聞的合理配置,還可以有效拓展新聞的深度和廣度,為新聞事實本質特點的顯現提供有力的保障。
隨著我國民眾新聞意識的不斷增強,對于傳統新聞傳播模式絕大部分選擇摒棄,并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探尋一種滿足民眾自身需求的傳播模式,其中以先進互聯網通信技術為支撐的新型傳播方式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與此同時,我國新聞行業的運行機制和生產模式卻沒有得到及時轉變,嚴重阻礙了新媒體時代新聞業務的發展。身為新聞工作人員的我們,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積極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才能有效發現當前新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為我國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洪佳士,朱正寧,黃新淳.美國報業文化的媒介融合報道現象[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175-176.
[2]莊惠民,許建玲,胡正榮.解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業務形態的整合與發展[J].新聞傳播,2013(11):151-152.
[3]蔡雯,王明凡,蔡玲坤.走向專業化與開放性相融合的新聞傳播——試論社會化媒體影響下的新聞業務改革[J].國際新聞界,2012(9):192-194.
[4]苗偉,王兆屹.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采訪教學的創新與探索[J].新聞知識,2013(18):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