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 瑩
隨著我國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我國公民對輿情事件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網民可以利用移動設備隨時隨地了解我國的輿情事件,并參與到輿情的討論之中。新媒體的發展為網民提供了自由發表意見的平臺,與此同時,網絡也推動了惡意言論的產生,這為我國的輿情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在輿情發展的過程中,有網友會對輿情的發展進行惡意的引導,也有些網友會提供虛假的信息,與此同時,有些偏激的言論會在輿情發展的過程中產生,這對我國網絡輿情信息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輿情發展模式,也改變了輿情工作者的工作模式。首先,輿情內容傳播的主體發生了改變,傳統的輿情發展中,政府和官方的公告是信息的主要來源,電視和報紙是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這些以官方為主體發布的信息具有不完整性,民眾獲取的信息量不多,發表意見的主要渠道就是博客等比較老式的平臺。當下,民眾成為了信息傳播的主體,網絡成為了輿情傳播的重要平臺,民眾獲取信息的來源和渠道更加多元化,發表言論的途徑也更加豐富,這就為輿情信息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新媒體的發展使社會信息更加透明,人們成為發布信息和評論輿情的主體,輿情工作者的工作模式向引導方向上轉變。我國已經設立了專門的輿情研究機構,并在每年十月對我國重點的輿情事件進行總結,輿情信息工作者的工作內容不僅僅是引導輿情正常的發展和走向,還要對輿情事件形成的原因和輿情發展的狀態進行分析,制定輿情發展報告,從而穩定社會的關系,促進社會的發展[1]。
傳統的輿情發展之中,政府發揮著重要的功能,政府是信息的發布者和引導者,對輿情信息進行嚴格的控制和把關。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弱化了政府和把關和控制功能,同時也導致網民濫用信息傳播權。輿情發展形態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過程之中發生了改變,輿情信息工作者的工作內容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深。輿情工作者除了引導輿情的發展之外,還要對濫用傳播權的組織和個人進行監督。新媒體的傳播使輿情信息的發展中摻雜了更多非理性的因素,將網絡輿情的爆發蔓延在社會生活之中。眾多的非理性因素嚴重地影響了輿情的發展,甚至會造成社會出現不穩定因素。為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減少非理性輿情的產生,我國的輿情信息工作者要堅定立場,對社會上存在的非理性輿論進行糾正,還要及時出來辟謠,引導輿論和輿情朝著正常的方向發展。另外,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輿情工作的內容增多,也為輿情信息工作者帶來了一定的挑戰[2]。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增加了輿情信息工作者的工作難度。我國輿情事件發展比較頻繁,且事件的傳播時間也比較長,輿情反轉的情況也比較多。我國的輿情信息工作者需要認真了解輿情事件的起因,了解輿情事件背后的真相,同時還要關注輿情事件的發展走向,這為輿情信息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另外,我國的信息量比較大,輿情信息的采集工作比較困難,有時會跟不上新媒體環境下的輿情發展速度。與此同時,我國的輿情分析難度比較大,例如,在“刺死辱母者”的輿情事件之中,要考慮到人性道德和法律的沖突,這種一直延續的社會矛盾,給輿情信息工作中應對策略的制定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網絡輿情的發展周期非常不穩定,爆發快,傳播速度也比較快,但也存在潛伏期,輿情信息工作者要有輿情事件敏感度,盡可能地減少輿情事件對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網絡輿情信息工作帶來了重大的影響,不僅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模式,也改變了信息傳播的主體。這種重大的改變給網絡輿情信息工作者帶來了重大的挑戰,如何正確地引導輿情的發展方向,如何提高網民的輿情素養,成為了廣大輿情工作者重點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杜艷.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演化機制與應對策略研究[J].青少年學刊,2017(3):56-60.
[2]包麗穎,季偉峰.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絡輿情狀況調查與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7(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