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新聞為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根據這一定義,是不是所有新近發生的事實都是新聞呢?所有新近發生的事,都要去報道呢?顯然不是,這就要需要記者來判斷,哪些事實是新聞,哪些事實不是新聞。這就是新聞的敏感性。新聞敏感也稱“新聞鼻”,“新聞嗅覺”,“新聞眼”。按照《辭海》對“眼”的解釋:關節也。引申為文章的精要處。那么,“新聞眼”就是新聞作品中的精氣神和閃光點。新聞敏感就是編輯記者超出一般人發現和判定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的能力,它是新聞工作者職業意識轉化成本能的反應。新聞敏感主要內涵包括:快速判斷出某一新聞事實對工作的指導意義、是不是能吸引較多的讀者;在同一事物的諸多事實中,判斷出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等。
新聞敏感性不會與生俱來,是記者不斷學習應用新聞理論,指導實踐,不斷總結的結果。那么,怎樣才能培養提高自己的新聞敏感呢,筆者根據多年的經驗,談一點體會。
新聞記者承擔著宣傳黨的國家的方針政策,弘揚正義,為人民服務等職責。所以,新聞記者要強烈的責任感。一個新聞記者責任心強,就會千方百計地去找新聞,發現新聞。如果,一個新聞記者責任感不強,他(她)不會主動去找新聞,領導安排采訪什么,他(她)就采訪什么,應付交差。新聞記者要把自己當作老百姓,關注老百姓關心的事,關注每時每刻都在不斷發生的新聞事件。正所謂,“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如果一個新聞記者,對社會漠不關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像老和尚那樣兩耳不聞窗外事。那么,他(她)很難發現新聞,還談得上提高新聞敏感嗎?新聞記者要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問題,對于一些有指導意義的新聞事實,要有極大的熱情去發現,去挖掘,及時報道出來。對廣大群眾所關注而又涉及迫切的問題,比如高考新政策、漲工資、農業補貼等,要詳細及時地報道,讓人民群眾及時了解,知曉。
現在時代每天都在變化,新知識時刻都在產生。需要記者不斷地學習,才能更適應時代的要求。首先,新聞記者要學習新聞理論,理解新聞定義真正的含義,掌握新聞五個要素(何時、何地、何事、何因、何人)等。《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新聞的解釋為:報社、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報道的消息;泛指社會上最近發生的新事情。新事情是新聞的本質。國外的新聞記者說“狗咬人不是新聞,而人咬狗才是新聞”,雖然偏激,但也有道理。只有理解了新聞定義的含義,才能分辨出什么是新聞。只要掌握新聞的五個要素,才能把新聞報道清楚,讓讀者知道前因后果,了解所需要的信息。其次,要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國家的法律和當地法規、文件。只有弄清楚了法規、政策,才能知道那些新聞事件可能對當前工作有指導意義,從而去發掘,去報道。另外,還要學習工業、農業、教育、衛生等行業的知識,擴大知識面。新聞敏感是和知識面聯系在一起的,知識面廣的記者往往新聞敏感強,反之則弱。記者只有知曉某一行業的基本情況和相關知識,才會知道發生的事情跟以前有什么變化,才會發現新聞。這就需要記者勤于學習,豐富知識。國外的記者說,“敏感來自勤奮”“懶人當不了記者”,就是這個道理。當然,記者是人,不是神,不可能什么知識都懂,方方面面的情況都知道。但是,記者對于經常接觸方面的知識要懂,經常聯系的本部門情況要清楚。
新聞記者要有強烈的好奇心,對發生任何事情都要感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有動力,才會去觀察事物,進行分析、比較,篩選出什么是新聞。新聞記者還要具備認真仔細的品質,刨根問底,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大千世界豐富多彩,各種事物千差萬別,但它們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大事由小事組成,小事堆積多了,也會變成大事,影響大局。記者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從小事中發現有可能影響全局的事件。1999年初,云南省農業廳在安寧市山口村推廣拋秧新技術。但這項新技術要求秧苗壯實,無病蟲害,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農戶自己育秧很難達到要求。于是省農業廳的專家配合安寧市農科部門在當地租地育秧,賣給農民拋秧。一個村的農民育秧、栽秧,是年年都要做的事,對于全省來說,是件小事,甚至可以說不是新聞。但省農業廳通過集中育秧,賣給農民拋秧,把秧苗變成了商品,引導農民走專業化的道路,而且還打破了幾千年農民自家育秧自家栽種的傳統。這件小事就變成了大事。農民買秧栽種,這是新事物。筆者通過觀察,分析,認為這就是新聞,進行深入采訪,寫出了《打破自己育秧自家栽的傳統,山口農民搶購商品》的新聞。2000年7月,這篇新聞榮獲云南報業第二屆好新聞一等獎。通過這件事,筆者體會到,處處都有新聞,新聞記者只有注意觀察分析周圍事物的變化,就可以在不顯眼的小事中發現“大”新聞。
記者在深入實際采訪中要勤于思考,從平常的事件中發現有價值的新聞,從一般的新聞中發現價值較大的新聞。2016年8月,筆者去采訪20多位道德模范表彰會。因為是第一次道德模范的表彰會,大部分市領導都參加了,單作一篇會議報道也可以了。但筆者認為,既然是道德模范,肯定有它的典型動人事跡。于是就向會議組要材料查閱,看到八街街道辦事處德滋村村民李瓊英的事跡:她30年如一如,照顧下肢癱瘓的丈夫,無怨無悔,十分感人。筆者就深入到40多公里之外村子采訪,了解細節,挖掘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寫出了深度報道《用愛點燃了家庭的溫暖》,引起反響,當年獲得昆明好新聞獎。
新聞敏感還表現為記者對新聞事實的預見能力。記者只有深入實際調查,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才能從所發生的事件中,預見可能發生新聞事件,進行后續報道。
新聞記者要廣交朋友,把自己的電話、名片留給讀者、觀眾,與他們建立新聞源網絡,擴大新聞線索。沒有哪個新聞記者是神仙,睜眼就能知道所發生的事情,也沒有哪個記者能騰云駕霧,霎時游歷整個世界。記者只有同讀者、觀眾交朋友,才能知道當地所發生的事,群眾在想什么,關注什么,需要什么。知道了所發生的事,才能判斷哪些事件是新聞。知道了群眾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關注什么,記者才會去挖掘這些方面的新聞,進行報道。
增強新聞敏感,需要記者把新聞理論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思考、磨煉、總結,反反復復才會提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這個道理。記者只有通過長年累月鍛煉,才會在大腦中形成潛意識,形成本能,一聽到、見到所發生的事件就能判斷,到底是不是新聞。筆者在這方面的做法是:學習,實踐,分析比較、提煉出有價值的新聞,寫成稿子,征求意見,總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新聞界的老同志把新聞敏感歸納為“五多”:多學、多問、多聽、多看、多想,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