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昊
新媒體出現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也符合人民群眾對新聞參與的要求。所以,面對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必須針對廣播新聞稿件采寫的主要優勢進行全面分析,這樣才能增加新聞受眾,積極鼓勵群眾收聽廣播,增進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融合。
微博新聞傳播模式對于廣播新聞產生了嚴重沖擊,一方面,廣播新聞必須經過專業的信息收集與剪輯,還要進行錄制播出,所以這些環節很容易造成新聞時效性低,并且在編輯過程中會由于新聞人自身的意識傾向給新聞報道帶來內容方面的改變,甚至嚴重影響新聞內容的準確性。但微博能夠及時傳播新聞線索,將信息編輯與整理權交給群眾,每個人都能對新聞事件進行編輯,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增強受眾對微博平臺的依賴程度,并在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改變自身獲取新聞的方式,從而對傳統媒體造成直接沖擊。
由于微博的傳播互動性更強,所以,傳統單向傳播方式已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進一步增強新聞傳播交流的多樣性,如央視廣播開發了自己的APP軟件,并且設立了微博、微信公眾賬號,為民眾提供了暢所欲言的場所,從而更好地采取多樣化手段與措施應對微博等網絡新媒體產生的沖擊。在這樣的方式下,相信未來我國的新聞行業也會出現越來越多具有交互功能的傳播方式,對新聞行業的合理發展起到更積極的作用。
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廣播新聞稿件要想提高自身吸引力,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由于傳播方式的局限,廣播新聞稿件的采寫在內容表達方面必須通過生動優美的語言來傳達新聞內容。在稿件采寫過程中,為有效抓住聽眾的耳朵,吸引聽眾持續深入地收聽廣播節目。首先內容要新奇,這里的新奇并非是獵奇的意思,而是用新穎獨特的方式與內容提高新聞的新奇性。例如,在新聞播報過程中,如果新聞稿件的內容空洞、平淡無奇,缺乏主旨。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缺少視覺的調動,聽眾很難有興趣繼續聽下去,但轉換一種角度,變換一種觀點,讓大家聽得起勁,這樣能提高新聞的新奇特點。例如,在播報慰問演出的新聞時,如果按照電視的方式進行播報,聽眾由于無法觀看慰問演出的畫面,在腦海中沒有具體形象,很容易感到無聊。但如果變換一種角度,對慰問演出進行描述,能夠讓聽眾產生豐富的聯想,更好地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
例如,筆者跟隨慰問團下鄉采訪,在演出現場,筆者將整臺節目與自身感受進行有效內化與外延,這樣就可以將現場氣氛傳遞給廣大聽眾朋友,隨后寫出如下新聞:為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來自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的演員們用專業的舞臺音響設備、專業的民族樂器和專業的表演形式為現場的觀眾們奉獻了一場高水平的節目,例如,舞蹈《達坂城的姑娘》、歌曲《阿娜爾罕》《頂碗舞》《打起手鼓唱起歌》。通過婀娜的舞姿、優美的歌聲、歡快的鼓曲,讓現場的觀眾被演員們高超的表演技巧深深折服,熱烈的掌聲不絕于耳。演出活動讓群眾看到了自治區文藝界的藝術家們,使群眾得到了極大滿足,也體會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
筆者在采寫新聞的過程中,將自己融入到整個文藝匯演的熱鬧氛圍中,通過提升對新聞的提煉與融合,更好地明確新聞主旨。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自己貼近群眾,深入群眾,了解群眾。將自己作為群眾的一員,這樣寫出來的新聞稿件才能讓聽眾聽得津津有味,富有回味。這樣用心做出的新聞,必然能吸引廣大聽眾,使聽眾朋友更好地感受到新聞報道的魅力。
同樣是農村新聞報道,對于文藝匯演這種偏向藝術類的稿件可以進行必要的藝術創作,讓廣播稿件更加生動形象,充滿新意,但在報道與農民朋友息息相關的新聞時,則必須重視新聞稿件內容的真實性,這樣才能增強新聞的時效性,為聽眾朋友提供有效參考。例如,在報道禁燒秸稈的新聞時,應加強對于新聞事件真實性的表現,著重刻畫禁燒秸稈工作的開展狀況,給農民朋友以警示作用。就可以這樣寫:近日,某市環保局的工作人員兵分三路,對焚燒秸稈情況進行突擊檢查。盡管夜色漸深、氣溫轉涼,但巡查小組的工作人員們卻愈發精神,在漆黑的夜色中緊張的巡視是否存在農民偷偷燒荒的現象。當車輛行駛至村東側時,遠遠就能看到沖天的火光,燒荒現場濃煙滾滾,眼看火勢越燒越旺,巡查人員立即驅車前往,但由于在夜色中對路況不熟悉,所以只能下車,第一時間聯系當地負責人,并進行拍照取證。隨后,相關負責人接到巡查人員通知后也趕到了現場。檢查人員要求鄉鎮政府對該事件嚴肅處理,啟動問責程序,事后將處理情況報告市政府。通過檢查,焚燒火點數總計18個,其中,焚燒現象較為嚴重的焚燒火點7個,檢查人員發現焚燒火點后立即聯系當地政府進行處理。通過此次夜檢,多數鄉鎮的秸稈禁燒工作部署監管到位,焚燒秸稈現象較少或沒有,但也有部分鄉鎮秸稈禁燒工作落實不到位,露天焚燒秸稈現象嚴重,影響較大,希望相關鄉鎮政府進一步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加大力度監管秸稈禁燒工作,減少露天焚燒秸稈現象。
一般的廣播新聞在這里就應該結束,但廣播新聞稿件為了能夠體現真實性與實用性,必須通過必要的總結引起聽眾思考,所以筆者又增加了如下新聞內容:
燒荒現象古已有之,但隨著我們社會不斷的進步與發展,我們能夠有更多的方法和途徑去處理這些秸稈,如秸稈還田、秸稈漚肥。這些方法在我們之前的節目中也有所報道。希望廣大農民朋友盡快改變燒荒的行為,也希望當地政府能夠為農民朋友提供更多辦法,盡量減少空氣污染,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
通過這樣的結尾,為農村聽眾朋友提供了秸稈處理的多種選擇方式,而且這樣的呼吁能夠引起與聽眾的情感共鳴,使其認識到焚燒秸稈的危害。
筆者針對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對廣播新聞稿件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并總結了目前廣播新聞稿件在采寫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以期促進廣播事業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春興.唱響邢臺好聲音 展示邢臺好形象——淺談地市臺如何做好外宣工作[J].采寫編,2017(5):82-83.
[2]劉桂揚.當前電視新聞采寫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以廣南縣廣播電視臺為例[J].智庫時代,2017(11):110-111.
[3]張潔玲.把新聞“說”出味道來——淺談廣播新聞編輯的技巧[J].視聽,2017(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