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銳
2017年末,一檔文化類綜藝《國家寶藏》以高收視率“火”了起來,可謂是文化類節目給人們帶來的又一抹亮色。該節目由張國立擔任“001號講解員”,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九大館長聯席坐鎮,27件國寶依次“展演”。不同于以往的文博類節目,《國家寶藏》邀請了王凱等27位知名演員擔任“國寶守護人”,由明星走進博物館引出國寶的前世今生,進而以“小劇場”的方式闡述國寶的前世之謎,今生故事再引出國寶今生的傳承人,不僅讓國寶被世人所熟知,更讓人們看到一位位國寶守護人的精神傳承[1]。而九大博物館館長坐鎮,對文物進行講解點評,更讓節目凸顯了話題性和專業性。通過節目的整體敘事,國寶不再是一件件冰冷的、束之高閣的物品,搖身一變成了有故事、有情感的寄托之物,真正讓寶藏活了起來。并不罕見的文博節目能夠在“娛樂至死”的當下取得超高的收視率與評價,究其原因,與《國家寶藏》獨特的敘事表達有著重要關系。
2.1.1 表現形式新穎
傳統的文博類節目,自身定位與觀眾有一種距離感,選定文物——介紹文物,亦或是摻雜一些文物與收藏家的“淵源”。《國家寶藏》運用新穎的明星參與方式,由王凱、劉濤、雷佳音等知名演員來擔當“國寶守護人”,走進國寶的“藏身地”,帶領觀眾一起探尋國寶,使觀眾從未知到了解文物。第一位出場的“國寶守護人”李晨,漫步在故宮之中,講述自己與故宮的童年記憶,迅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就像觀眾親身走到故宮一樣。然后通過王中旭的介紹,讓觀眾與李晨一起了解文物。以對話的形式,對《千里江山圖》顏料提煉的特別之處及該作品在青綠山水畫中的里程碑意義加以展現,不會過于生硬,明星轉換為普通“游客”,問一些大眾想了解的內容。以日常視角體現原本“陌生的”文物背后的故事。
2.1.2 解說詞口語化
解說詞是電視語言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配合實物或圖畫的一種文字說明,發揮對視覺和聽覺上的補充作用[2]。《國家寶藏》解說詞配音部分,沒有拗口的繁雜文字,而是由淺至深、由表及里,用生活化的語言介紹文物。如秦海璐所守護的琉璃塔拱門,以安徒生童話的故事引入琉璃塔傳奇,故事化的開頭既通俗易懂,又能夠吸引住受眾的眼球,使受眾如身臨其境,進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2.1.3 一定程度的紀實
一定程度的紀實,雖然不是紀錄片,但是專業的攝制團隊和九大館長坐鎮,給人一種古今交響、凝魂聚氣之感。前世傳奇中,演員按劇本來演繹過去,但是在劇本中都會存在一定的歷史原型來保證劇作的真實性,文物的今生故事,開始尋找當下與文物傳承至關重要的人,通過不同人物的演繹與影像紀實,給人一種深深的歷史真實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鄭振香女士以八十八歲高齡來到節目,通過照片與影像記錄和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大家展示殷墟婦好墓的考古工作。這種發掘傳統讓觀眾知道了婦好將軍的真實存在,讓觀眾更加相信中華文化傳承已久、不可荒廢。
修辭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敘事,尤其是后現代修辭。電視的修辭既是指通過修辭學的理念與方法指導電視領域的內容創造,也指借助修辭學的視野與理論對電視內容進行修辭批評。本文取第一種含義進行分析。
2.2.1 場景的修辭
通過小劇場的形式,運用修辭的技巧,通過劇本的精心創作,加上演員的演繹,在聲音和畫面之間交代文物的前世信息,增加節目趣味性、可看性。在第一期的節目中,王凱飾演乾隆一角,演繹乾隆皇帝創作的故事。十七種燒制工藝的難度與色彩大雜燴,官方吐槽乾隆的“大俗之風”,最后乾隆所說的“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又完美地回應了世人對該瓷瓶的懷疑。正是這種鮮活、接地氣的呈現方式,拉近了文物與普通觀眾之間的距離,這種文化與娛樂相結合的方式,使得觀眾更樂于去了解文物本身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2.2.2 細節的修辭
在展示文物部分,影片描述以中近景鏡頭為主,多用大特寫來突出文物的細節刻畫,特寫鏡頭是影像敘事中具有強調功能的特殊景別。適當地對所守護文物的關鍵點進行特寫,更能突出文物之珍貴。如琉璃塔拱門中燒制的圖案一一展示代表慈悲的大鵬金翅鳥、救度之相的龍女等。特寫鏡頭的運用使一幅幅畫面更加生動,這些也都是最真誠的祈愿,對觀眾造成劇烈沖擊;特寫鏡頭大克鼎中的銘文,不僅是文字歷史的見證,也是周禮中傳統禮儀的傳承;特寫鏡頭千里江山圖顏料的磨制工藝,凸顯的不僅是先輩的智慧,也是一代代手藝人的探索精神。
傳承的物有二十七件藏品,包括書畫、瓷器、樂器、青銅器等,都是中華文化遺留下來的見證,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所孕育的精神文化,更是足以讓中華兒女引以為傲的瑰寶。在倡導文化自信的今天,國家寶藏中的文物及許許多多的作品,給了中華兒女底氣。雖然有些文物逐漸消逝在歷史中,中華文化卻永遠活在世界的當下。中國文化、中國故事正在講給世界聽。
傳承的人有故宮志愿者、文物修復者、文物開采者,觀眾看到了一批批心懷夢想的人在不斷做著傳承的事。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于物質文化的需求也隨之提升,而新的傳承人正是新一代的年輕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說:“不創新,沒有一家博物館的大門能夠開得下去。”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創新氛圍愈發濃厚,為博物館等機構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資源。這些新資源如何與傳統文物相連接,正是新一代傳承人應該思考的。
傳承的精神有文物本身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精髓,以及傳統的“匠人”精神,這些精神的呈現不再是各種形式的零散符號或說教式的再現,而是通過普通生活中的日常視角,讓國寶主動走入觀眾的生活,以戲劇化的形式形成的一種“讓國寶活起來”的表達。在倡導文化自信的今天,《國家寶藏》的一件件文物是中國屹立于世界中的文化瑰寶,可以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所造就的精神力量。
《國家寶藏》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走紅,這也是一次文化自信與文化類節目相結合的又一次探索。其通過陌生化的日常轉換、趣味的修辭表達與講好中國傳承故事,將電視節模式、文化傳播和情感交流的需求相結合,不斷豐富人們日益增長的高水平文化需要,以強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喚起國人內心最堅定的文化自信。同時也給予文化類綜藝以敘事策略上尋求創新的思考。
[1]李智.全球化語境下電視的修辭與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2]李顯杰.電影敘事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
[3]陳子儀.《國家寶藏》熱播 文化遺產要講好新故事[N].中國青年報,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