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宇
地表面與導電體一樣,也有引導電磁波傳導的能力。表面波是指沿地面傳播的電磁波,由于中波的波長較長,具有繞射的特點,這是由于它的波長足以和障礙物尺寸相比擬。
中波廣播的范圍為531~1 602 kHz,共120個載頻,間隔9 kHz。根據電波傳播的特性,中波以地波和天波兩種形式傳播。地波傳播的場強根據繞射理論計算。能否正常接收與接收場強、傳輸距離、輻射功率、頻率以及傳輸途徑中地面的地導系數σ有關。

表1 中波地導系數
所以,沿海地區的中波廣播覆蓋要優于干燥的沙漠地帶,山區由于巖石的地導系數較小,中波覆蓋效果也較差。
關于場強的定量計算是比較復雜的,且算得的結果也不準確,所以,工程上當所須條件已知時,接收地點的場強用現成的曲線查閱。
中波傳播以地面波為主,由于水平極化波傳播時在地面上損耗很大,相比垂直極化波傳輸損失小,所以,與地面垂直的振子就成為中波天線的主要方式。
針對傳統的桅桿式與自立塔式,為將衰落區推得更遠,天線高度為0.53 λ是最適宜的,稱為抗衰落天線,這個高度在中波的低頻率段是難做到的,一般在0.3~0.5 λ,這要根據服務區、天線場地、投資規模等情況來決定,但不宜在0.4 λ,因為此時在阻抗諧振區域,天線的輸入阻抗變化劇烈,也就意味著匹配狀態的變化,使場強不穩。最近發展起來的中波小天線打破了天線高度的束縛,二三十米的高度便能達到全波段播出。
中波天線采用最多的形式就是桅桿式天線,它的主要結構是由橫截面為正三角形(邊長通常為50~150 cm)的金屬構成,由于其所發射的信號頻率不同,高度通常為60~150 m。以120 m的桅桿中波天線為例,天線的底部是陶瓷絕緣體,其耐壓度要達到每厘米千伏以上,且其要能承受整個塔上百噸的重量。在塔的周圍有三層斜拉線,每層斜拉線是由相互間隔120°的三根鋼絲組成,并且拉線上有多組絕緣陶瓷連接器,使其與地面絕緣。在桅桿式天線的底部還要鋪設一層由銅線構成的輻射地網。為使天線達到最佳發射效果,地網一般深度為30~50 cm,長度與天線高度相當,因此,桅桿天線的占地面積通常要到上百畝。由于其結構簡單,搭建方便快捷,且有著不錯的播出效果,加之20世紀中葉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大部分中波發射臺都采用此種發射天線。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資源日益短缺,桅桿式天線占地面積大的缺點也越發明顯,因此,新型中波天線的出現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解決占地面積問題,自立塔式中波天線便應運而生,其主要結構和我們常見的電視發射塔類似,一般高度為120 m。自立塔是中波天線建立在水泥塔基上,也要安裝在能承受巨大壓力的陶瓷底座上,以起到塔身與地絕緣的目的。由于其底座一般為邊長為10 m的三角形結構,節約了占地面積,又有其自身特性,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和頻率適應能力。
中波小型發射天線是一種新型天線,其通常不需要斜拉線,極大解決了傳統天線占地面積巨大的問題。天線高度一般為20~40 m,以33 m中波小天線為例,它的底部是由圓柱型的鋼體組成,高度為16 m。在圓柱體支架上端是一個倒立的圓錐體天線,它是中波小天線的發射體,垂直高度大約為15 m。在圓錐形發射體和圓筒形支架間有絕緣體將其分離,保證發射體與大地絕緣。由于中波小天線的特殊結構,其地網不要求很長,一般10 m即可,因此,其占地面積不到666.7 m2,與其他種類天線相比極大減少了對土地的依賴。由于其特殊的圓錐形發射體,能形成向下的電抗勢,這樣中波天線中電流諧振點會隨之下降,因此,可以顯著降低發射天線的高度。經計算,高度為33 m的中波小天線,可以等效為高度76 m的天線。中波小天線還具有發射頻帶寬,發射效率高等特性。
輸入阻抗是中波天線的一個重要特性,其關系到后面天調網絡的設計實現以及元配件中的電容、電感等器件的各項參數的選擇。但中波天線的特殊性,其特性阻抗無法進行理論計算,只能進行測量或查表獲得。特將上面三種天線的特性阻抗列入圖1和圖2。

圖1 三種天線阻抗曲線對照表實部

圖2 三種天線阻抗曲線對照表虛部
通過上表可知,中波小天線與桅桿式天線和自立塔式天線相比,輸入阻抗值相對較小,但天線的輸入阻抗變化不大,在整個頻帶內近似為一條直線。因此,中波小天線可以作為寬帶天線使用,但發射效果略差,天調網絡實現較為困難;桅桿式天線與其他兩種天線相比,有很高的輸入阻抗,但其阻抗隨頻帶變化很大。因此,其在某些特定頻點發射效果很好;自立塔式天線的特性阻抗和阻抗變化介于上述兩種天線之間,在中頻帶阻抗達到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