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彤 李 磊
工業報道通常圍繞“數據”說事。一組經濟數據,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然而在工業統計數據中,“GDP”、“CPI”、“規上工業增加值”、“萬元產值能耗”……這些經常遇到的專業術語,讓許多觀眾“一頭霧水”。如何讓晦澀的數據卸下“面紗”,我們在工業數據的解讀中做好取舍,著力挖掘觀眾最樂于接受的“看點”,傳播對觀眾最有用的信息。
2017年,樂山市工業大會召開,記者在采訪中敏銳地抓住了兩個重要數據:“產值增長24%”“能耗下降36%”,并以此為關鍵詞,采制播出新聞——《一升一降彰顯工業經濟活力》。這條新聞突出“生產總值”和“能源消耗”兩大指標,以“一升一降”兩個截然不同的對比相沖突,烘托出工業發展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和諧發展主題。這種數據的“沖突”,有效刺激了觀眾收視欲望,同時也使新聞中的數據信息傳播更具象、更有效。
工業綜述性報道《“兩高”戰略引領工業變局》,同樣是在挖掘數據“背后”的故事,不同的是,這條新聞把對“數據”的關注點放在了全市輕、重工業的對比上,突出展現“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5%、傳統工業產值下降15%”。新聞小切口、大主題,與地方黨委、政府發展工業“快”與“好”齊頭并進的戰略決策相呼應,讓觀眾在收看新聞中進行價值判斷,從而了解、認可、支持當地工業經濟發展取向。
運用“數據”反映工業經濟走向,既是工業新聞采制的常規套路,也是時政新聞記者的一門“基本功”。靈活運用“數據”,不僅要看得懂、會分析,更要對數字“敏感”,而這種“敏感”不能依賴于單純的播報式的“數字化”概述,更需要的是記者從數據中尋找“沖突”,挖掘“亮點”,讓觀眾感興趣、有收獲,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工業新聞對受眾的服務作用。
工業新聞主要面向產業經濟和企業生產經營,在過去策劃創作工業新聞時,電視媒體習慣用“高、大、全”的采寫思路進行創作:一方面反映技改創新,另一方面反映生產營銷,回到“面”上,加點數據即可。這樣的采寫思路是一種常用的方式,不出錯,也很難出“彩”。但從傳播效果來看,這種以點帶面的形式“點”太大,與群眾走得太遠,貼近性和感染力不強。
在“走基層”活動中,電視媒體需要放下身段、改變面孔,把鏡頭和話筒對準群眾,挖掘“小人物”在工業大生產中的故事,用群眾在熒屏中的真情實感折射工業成效。
今年以來,按照“沉”下去的要求,筆者所在的電視臺組織編輯記者走進樂山沙灣區不銹鋼產業園區,以一名返鄉務工人員的視角,報道園區經濟促進農村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的情況。這條新聞同樣是采取“以點帶面”的形式,但“點”離生活更近、與群眾貼得更緊,通過“原生態”地展現一名返鄉務工人員的工作、生活片斷,展示出產業園區經濟蓬勃發展的可喜成效。這條新聞中,堅持說富有生活氣息的話,少了說教、多了溫情,呈現出一種清新的報道風格。
踐行“走轉改”,對工業經濟報道而言,就是要用更多時間、更長篇幅講百姓故事、為群眾“放歌”。工業新聞創作,不能僅僅局限于廠房、車間、工地,更應該把關注點放在群眾中,只有融入群眾生活、感受群眾喜怒哀樂,心里才會裝有真情、盛滿感動,創作出的新聞才能感知百姓冷暖,與群眾形成共鳴。
經濟運行從來不會一帆風順,不同產業有不同的困境,不同企業有不同的難題。通過新聞報道雖然不能解決這些問題,但能夠發揮凝聚共識、提振信心、動員群眾的作用。為此,工業新聞策劃思路應與宏觀經濟走勢相對應、相銜接,在不同階段聚焦不同熱點,從而引導輿論,助推發展。
2017年以來,宏觀經濟影響下的樂山工業面臨著許多不確定性。年初,由于金融信貸投放規模減少,小微企業普遍“喊渴”,筆者所在媒體推出“創新金融服務舉措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主題新聞策劃,持續追蹤報道全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和融資擔保創新舉措,展現黨委、政府在護航企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為,為蹣跚起步的小企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助力企業度過了發展的低潮期。2017年,人民幣匯率升值超過6%,樂山外貿出口企業“遇冷”。 “循環經濟降成本”、“自主品牌拓市場”、“自營出口增效益”,一條條具有現實指導作用的新聞報道,在不回避困難、不夸大成效中為外貿企業逆勢發展提供了借鑒、增添了信心。
服務大局是新聞輿論工作承擔的主要任務,也是工業經濟新聞必須為之努力的方向。讓工業新聞更好地為中心聚焦、為發展聚力,需要心中有思考、胸中有大局,精確把準政策的脈、點到社會的穴,從而更好地發揮工業新聞動員群眾、凝聚共識、護航發展的作用。民生視角聚焦工業脈動,電視媒體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