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春鳳
人工智能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計算機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是主要發展方向。如認知智能是指機器能夠和人類一樣進行獨立思考,獨自進行決策并執行,這樣機器可以實現全面輔助,甚至代替人類,根據核心算法和海量的數據完成信息收集生產和傳播工作。目前,人工智能在媒體行業的應用中正從計算機智能向感知智能方向發展,甚至在機器人寫新聞等領域已經進入了認知智能的初級階段。
人工智能對媒體業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體現在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受眾等方面。
傳統媒體行業是以人為主導的,人作為傳播者進行信息采集、寫作編輯和傳播工作,而人工智能的出現則改變了人為主導的狀況,其不僅可以幫助相關人員進行簡單重復且數量龐大的數據處理工作,也可以幫助人類進行附加值較高的工作,諸如素材的收集、語音合成、寫編稿件、校對和推送等。人機協同的方式能夠提高媒體工作效率,如在出現地震或礦難等災難時,無人機或納米智能傳感器等人工智能就可以第一時間抵達現場,進行采訪、信息收集甚至救援工作,還可以和人類記者協同進行深入的采訪和后續報道。
在互聯網時代,新聞信息變得海量化,十分便捷,導致免費新聞過剩十分嚴重,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逐步趨于分眾化和個性化,新聞內容的轉變可以說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下,媒體業傳播內容的轉型會更加順利,通過人工智能可以促進傳媒傳播內容在語言風格、群體屬性以及興趣愛好方面進行深入的掌握,促進內容分眾化和個性化。在未來,直播電視劇甚至電影都是可能發生的,甚至根據用戶喜好和習慣定制電視劇或電影都是可能發生的。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還能將新聞信息進行聚類并標簽化,然后精確投送給感興趣的用戶,簡而言之,就是媒體可以掌握用戶需求,在用戶最需要的時候將信息和服務推送給用戶。
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傳播媒介從單一功能向智能化和全息化發展,隨著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和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未來媒介的融合已經成為發展的必然,不僅僅是文本、聲像和圖片等媒介形態的融合,廣電網、通信網和互聯網等傳播渠道以及媒介終端都會發生融合,從而使媒介變成一種智能化、全息化的全媒體,此時其不僅能夠給人們提供原汁原味信息的全息直播,還可以成為人們具有眾多功能的智能化管家,為人們提供個性化資訊、聊天交友、辦公以及自動駕駛等更全方位的服務。
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普及促進了新媒體的發展,不斷消弭了受眾和傳播者的界限,受眾參與信息傳播的意識不斷增強,交互分享越來越普遍,數據經濟和眼球經濟也在推動受眾角色轉化,促進其從被動接受向智能分享方向轉化。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媒體因對自身進行重新定位,樹立起用戶思維和服務思維,數據和服務才是媒體的未來,媒體應積極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塑造新的傳媒業生產關系,提供更好的服務。
智能化時代機器的普遍使用不代表人才沒有了用武之地,在媒體行業中校對、排版以及行政和銷售等方面“機器換人”的現象比較明顯,但在創新方面對人才的需求量還會不斷增加。“機器換人”并不是單一行業需要面臨的問題,各行各業都面臨著這一問題,但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企業大多降低了低層次用工數量,而對于高級技工的需求只升不降,這導致人才結構的改變,對于傳媒而言,面對“機器”的競爭,應強化自身數據處理能力,能夠將紛雜的原始數據詮釋出有價值的結果,充分發揮人類自身具有“人情味”的優勢,并掌握好數據處理手段,讓機器人為自身的工作服務。
傳媒行業的新聞策劃工作對于創意有較高的要求,隨機性較強,人工智能與人類相比在這方面并不具備優勢。而新聞從業者在進行選題策劃的過程中,對經驗和靈感的要求較高,面臨海量的信息時往往需要依靠經驗、邏輯甚至直覺進行信息篩選,選擇有價值的信息進行選題方案策劃,人類在面對這些海量復雜信息時效率較低,往往會造成大量的信息浪費,而此時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這方面的“技術支持”,新聞人只需要確定選題偏好,就可以通過人工智能進行信息篩選,這樣能夠充分分析和挖掘數據,實現選題優化,為新聞策劃提供更有效的數據支撐。人工智能技術還能實現數據信息的高效整理,幫助人們在網絡上獲取實時消息和信息,更全面地了解社交媒體和網絡上發生的突發性事件,其還能夠通過多渠道進行信息價值和真偽性判斷,有助于提升新聞內容的時效性和真實性。
在新聞內容的生產、傳播和消費等階段都會用到人工智能。在內容生產階段,編輯記者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對資料進行詳細分析和研究,從而幫助記者創作新聞,甚至機器也可以進行新聞創作,而在傳播階段可以應用人工智能進行數據分析,為用戶進行個性化的新聞推薦。在消費階段則可以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全息投影和語音閱讀等,為人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體驗,提供更豐富的新聞呈現形式。尤其是在消息寫作方面,其風格和機器生產出的新聞文本十分相似,目前新聞的來源并不完全依賴于采訪,資訊的生成已經可以不依靠采訪,而智能寫稿能夠全天候待命,在事件發生后能夠迅速進行消息收集和數據挖掘,并生成稿件分發傳遞給有需求的客戶,充分發揮新聞的時效性。
不斷成熟的人工智能取代人類進行稿件寫作已經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格式化”的新聞信息智能機器人能夠快速反應,迅速的生產新聞,機器人短時間快速處理海量信息,且具有非常低的差錯率,這是人類不能比擬的,但機器人的新聞稿件存在數據源較為單一、邏輯簡單、風格單一和內容乏味等問題,在對數據準確性和速度有較高要求的財經證券和體育賽事新聞、天氣預報等新聞報道中,機器人具有非常大的優勢。但在生活題材方面依舊需要記者的實地采訪,至少寫作所必需的基礎信息需要人工輸入到數據庫中,因此,記者依舊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寫作機器人的存在目的并不是取代記者和編輯,相反它的出現解放了記者和編輯工作量的“束縛”,使其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社會更深層級的思考、對情感訴求的挖掘等方面,對新聞創作過程中的人文價值思考進行深入挖掘,這也正是人類記者具有的最核心競爭力。
[1]牛祿青.人工智能時代的傳媒業變革[J].新經濟導刊,2017(7):80-85.
[2]胡佳林.智媒時代傳統媒體的價值與轉型[J].青年記者,2017(29):25-26.
[4]方曦.人工智能對傳媒業的改變和影響[J].視聽界,2017(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