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俊
文藝晚會的攝像與傳統電視節目攝像不同,傳統電視節目大多是攝制好之后再放到電視平臺上播放,而晚會采取的是先排練后直播的方式,要求攝像和導播做到各司其職。導播需要指揮全場,給攝像師發號命令,而攝像師要能及時領會導播的指揮,調整攝像的位置、角度,將文藝晚會的節目進行完美展現。
電視文藝晚會攝像是一項精確度要求極高的工作,與常規攝像不同,它具有以下三點特征。一是需要多臺攝像機器配合使用,進行多角度不同廣度的攝像。二是文藝晚會一般都采取直播的方式,在攝像過程中不能出現問題,發生問題也無法彌補。三是攝像范圍過大,攝像對象較多,導致攝像工作量很大。
一般來說,在電視文藝晚會攝像工作中,至少需要6到8臺攝像機配合進行,其中,大部分攝像機會有一個固定拍攝點,進行某一角度的晚會拍攝。其余會有2到3臺攝像機負責移動拍攝和人物特寫[1]。當然,具體的攝像內容還會根據文藝晚會的發展進行調整,如有些攝像機的拍攝對象會從演員轉為主持人,這部分工作一般都由導播和攝像溝通后安排調整。
機位設置是根據演播廳的構造以及演出形式進行調整的,一般來說,對于觀眾和舞臺分離的晚會常采用向心式機位設置,將機位放置在舞臺四周,進行各個角度的拍攝。對于互動型結構來說,需要將攝像機安排在內圈,充分對觀眾與演員之間的互動進行拍攝,拍攝過程較為流暢。
不同拍攝角度拍攝出的晚會效果也有很大差別,會使晚會中的人物形象還有色彩效果發生變化。例如,在場地下部進行拍攝時,會讓人物形象更加修長,人物輪廓更加圓潤,適合對小品、相聲以及獨唱的局部突出。在上部進行拍攝時,取景范圍更大,對場地的整體性把控更強,更適合大型歌舞劇的拍攝。在對人物形象進行拍攝時,通過正面拍攝,能對人物形象有一個全面反映;通過側面拍攝,能清晰地對人物位置進行展現,適合對語言類節目的拍攝;通過背面拍攝,能夠將觀眾籠罩在視野范圍內,提升觀眾參與感。同時,在拍攝過程中,還可以對拍攝角度不斷進行調整,給觀眾一種漸次展開的審美感受,例如,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畫卷獨舞就采取了這種方法。
鏡頭分為遠景、中景、近景、全景、半全景還有特寫六種,其中,遠景適合用在大型節目開場階段,讓人們對節目有一個整體性認識,可以用來烘托氣氛。全景針對舞臺上人物相隔較遠,但又需要表現出人物之間交流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近景切換中、遠景再切換近景的方式,完成情景的連接以及攝像對象的過渡。半全景適合用來展現人物之間的對話互動,還有進行情景過渡。近景是鏡頭中最常用的一種,通過近景可以對談話雙方或多方進行分切,能夠有效拉近觀眾與舞臺之間的距離。最后是特寫,一般是在表現某些較小行為動作或面部表情時用到,能形成一種視覺上的沖擊力,更好地將舞臺上的信息傳遞出去。
前面提到的都是在進行電視文藝晚會時會遇到的技術性細節,機器是需要人來操作的,而文藝晚會的進行也需要合理安排。因此,為保證文藝晚會演出達到最好的轉播效果,需要攝像與導播的精密配合才能完成。其中,導播屬于指揮地位,需要在把控全場的情況下對攝像進行調整[2]。首先是需要借助不同鏡頭的運用,完成對不同節目、不同景別的捕捉,并通過鏡頭切換,營造不同的氛圍。如歡樂的氛圍適合遠景,悲傷的氛圍適合用近景還有特寫表現。其次是通過鏡頭切換來進行視覺效果轉化,這需要攝像能夠及時掌握導播的心理,明白導播想要表現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攝像。最后是針對一些特殊情況,如在歌舞過程中,有個別人出現舞步不和諧,就可以先切換近景來緩沖,讓舞者有調整的時間,盡量保持整體效果良好。
攝像是一臺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好的攝像,不但能夠將文藝晚會的節目效果完美展現出來,還能增強觀眾與節目之間的互動,提高觀眾的參與感。文藝晚會攝像有很多,也都有各自的責任,但隨著晚會的發展可能會出現許多意外情況,這就要求攝像師以敬業的態度、專業的攝像技術,和晚會現場的導播進行密切配合,確保晚會能夠順利進行。
[1]朱凌.電視文藝攝像應注意的細節問題[J].西部廣播電視,2013(20):75,82.
[2]李健.淺析大型電視文藝晚會的攝像技巧[J].新聞研究導刊,2015(1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