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崢
隨著廣播與電視兩種媒介技術的不斷更新,新聞節目形式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傳統的新聞播音員正悄無聲息地進行角色轉換,逐漸蛻變為新聞主持人來適應媒體事業的發展。那么,如何在這二者之間平衡發展,構建新聞與社會的溝通橋梁,取長補短,是新聞媒體人在當下媒體環境中需要探索研究的問題。
無論對于廣播還是電視來說,新聞節目都是每個臺不可或缺的節目,是一個電視臺的核心基礎。傳統新聞播音員更多給予群眾一本正經、字正腔圓的官方形象,在播報新聞時更像是在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很難把受眾帶入情景中。而隨著《焦點訪談》這類節目的出現,漸漸涌現出大批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如白巖松、張泉靈等。這些后起之秀,把我國新聞播報形式帶上一條全新道路,打開新的視角,給媒體事業注入了新鮮元素。主持人的風格不一,帶有極強的個人特色也給群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傳統的播音新聞,主持新聞中主持人會在報道完畢后加上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評論分析整個事件,也會用細膩的情感對其進行描述和表達,感染觀眾。因此,二者之間的區別就在于由傳統的新聞播報傳聲筒變成一檔新聞節目的核心主導者。
播音員主持新聞大多要求按搞就說,按照所傳達的精神導向原封不動地向觀眾傳遞,沒有即興創作的空間,發揮不了播音員的個人特色。而主持新聞的要求更高,需要主持人將前后的新聞內容靈活串聯起來,從整個新聞事件的采集到播報進行全程跟蹤報道,最后參與到節目編排中,使公眾對新聞事件的印象更加深刻,這就需要新聞主持人掌握更多專業知識和技能,使其播報的新聞準確化、規范化,可以說,新聞主持給予節目主持人更多有利的發展條件和足夠的施展空間。
播音員常常站在客觀立場上播報新聞分析問題,采用第三人稱的方式,長期下去導致的結果是讓觀眾對其產生了距離感,塑造了一個高冷的熒幕形象;相反,新聞主持則是站在第一人稱播報新聞,加入自己的真實情感感染觀眾,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其更信服的同時也讓觀眾能夠參與節目互動,無形中增強了對新聞的解釋力。
首先,播音新聞是主持新聞的基礎,而主持新聞則是播音新聞的優化升級版。無論何種方式,在新聞報道中都必須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以及基本原則和素養。在播報前需要做好充分的事前準備工作,全方位閱讀理解新聞,準確抓住關鍵詞和新聞熱點,才能向群眾客觀公正地傳達信息播報新聞,從而體現新聞的內在價值。其次,若在直播中遇到緊急突發事件應如何沉著冷靜應對也是播音員、主持人應該好好學習的課題之一。在此問題上,兩者的共同點在于都要求主持人、播音員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節播報時間,也可在空隙處適當介紹背景資料、與現場觀眾進行互動交流,發表自己的言論觀點。而在這個多媒體技術時代,新聞主持人已占據主導地位,媒體從業人員需要站在播音主持的角度對新聞主持進行“二度創作”,把更多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傳遞給群眾。
當今的信息媒體環境下,播音到主持要完成完美蛻變,期間要經歷眾多的磨煉,在二者轉變的過程中,一些從事媒體的工作人員一時無法適應導致出現諸多不可逆的問題。但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播音員主持人化的發展趨勢已勢不可擋,可將其視作為未來媒體事業發展的中流砥柱,對群眾日常生活具有重大影響。播音新聞主持人應擺脫以往的死板形象,更富有親切感并用生活化的語言與觀眾互動交流。在播報新聞時,除維護自身公眾形象外,對新聞事件也要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其貼切主題、接近事實,讓群眾對話題產生共鳴和理解。同時,播報方式也應更加多樣化,改變以往單純念稿的形式,拓寬自身主持風格,在原有新聞提綱上“添磚加瓦”,使其內容更加豐富生動,最后達到脫稿播報的效果。
隨著電視媒體行業的發展,對主持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媒體人除要具備專業基礎知識外,還需要提升自身內在價值,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展現自己最真實的狀態和個人魅力。播音到主持的蛻變也把電視媒體事業帶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使其在增加社會大眾對新聞關注度的同時,也推動了整個新聞業的發展。
[1]劉鵬.當前廣播娛樂脫口秀節目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傳媒科技,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