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吾守爾
電視新聞節目是傳統的信息傳遞平臺,隨著信息傳播方式與通訊手段的發展,電視新聞節目越來越豐富,而人們對新聞播音主持的主持方式提出了更多要求,人們期待更有個性、更加鮮明的新聞節目,尤其是80后、90后成長環境的不同所帶來的新聞需求轉變。為增加收視率、發揮傳媒行業的功能價值,新聞播音主持人必須掌握個性化的主持風格,面對不同類型的新聞節目輔以有區別的主持風格,將新聞更直觀地呈獻給觀眾。
首先,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誕生,人們利用手機等移動端可以便捷地獲取自己想要的資訊,手機中的軟件會在第一時間為用戶推送各種社會熱點。同時,網絡節目和主播行業的興起令傳媒業的發展走向多元化。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31億,這充分說明互聯網吸引了我國多數人群。在多重選擇的基礎上,人們更傾向于選擇互聯網獲取新聞、接受咨詢,電視新聞必然迎來發展上的瓶頸。但節目繁多的后果就是節目質量層次不齊,有諸多問題節目混跡于網絡,混淆大眾視聽。電視新聞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人們心中有權威性,在此基礎上,新聞播音主持如果能充分抓住時代機遇,形成個性化的主持風格,吸引觀眾眼光,逐漸形成獨立的品牌,就能實現轉型,既滿足觀眾對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期待,又實現自身發展。如《今日說法》《道德與法治》《東方直播室》《天網》等節目都有鮮明的主持特色,頗受觀眾喜愛。其次,電視新聞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起到聯系群眾的作用,新聞播音主持人的個性形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家的政治形象,有為黨和國家宣傳政策、安撫輿論、傳播正能量的責任,因此,主持人形成良好的風格也體現了國家對新聞事件的態度。
中規中矩、一絲不茍是我們傳統的電視新聞播音主持方式,誠然這種嚴肅的方式能凸顯新聞節目的重要性,展現新聞傳遞的嚴謹性,讓觀眾在無形之中感受到新聞傳播的價值意義。但從如今社會發展的角度看,語言風格太過框架化,比如,一些央視重要新聞欄目、高層次的電視新聞節目,其語言風格一直很固定,主持人通過提詞器向觀眾轉述新聞,盡管央視主持人素質極高,但觀眾對這種看似“冷冰冰”的主持框架越來越難以提起興趣,尤其是青年觀眾甚覺乏味,如果不能改變這種框架式的語言風格就無法有效傳達新聞稿件所傳達的精神,流于形式的主持風格必然會被時代拋棄。
在人才培養方面,播音主持專業人才需要掌握播音學、傳播學、漢語言文字學、藝術學等,同時還要具備寬闊的視野和豐富的文化知識以及高質量的人文素養,這是一個合格播音主持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目前,我國有超過130多所大學開設播音主持專業,其中,較為優秀的有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除此之外,市面上還有數不勝數的校外教育,這些林林總總的播音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不一,有很多學生進入實際單位工作后發現不能與理論課程接軌,進而影響了新聞播音主持人才隊伍構建。
新聞要貼近社會民生、側重傳播時間和傳播效果的關系,新聞事實發生后所激起的社會效果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而電視新聞對事實新聞的傳播跟不上網絡平臺,人們從網絡上先了解了事情的大致情況,會更期待主流媒體對此事的看法,而電視新聞主持人不可能馬上對事件進行主觀評論,畢竟主持人的責任就是用客觀的語言向觀眾陳述事實,這樣一來電視新聞節目時效性的滯后,影響了人們對電視的關注度,而若主持人又沒有吸引人的主持風格,很難提升競爭力。
框架式的電視新聞既然不能吸引觀眾,就必須豐富電視新聞播音主持語言結構。首先,新聞必然是嚴肅的,及時豐富語言結構,增加個性化特色,也要尊重新聞事實,不能為博眾過分夸張,或過分渲染。對主持語言結構的豐富體現在主持人的主持藝術上,比如,節目主持要吐字清晰、優雅得體、新聞傳遞節奏良好,把刻板單調的字眼加以生動化表達。比如,《焦點訪談》《今日說法》,這兩種節目雖然在主持風格和節目類型上存在差異,但在白巖松和撒貝寧等人的主持下,該節目一直保持較高的收視率,我們觀看該節目也能發現鮮明的節目特色,對新聞背后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了升華,有效發揮了新聞的傳播作用。
人才是行業發展的源泉,行家里手的培養能為電視新聞主持行業增加更多活力與源泉。首先,從人才選聘制度上進行完善,電視臺的主持人的選聘要增加考核范圍,不僅要考察到應聘者的理論水平,還要考察其綜合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提高選聘門檻對校外教育的市場也是一種激勵。電視臺可以與當地學校建立人才實習基地,從高校中選取品學兼優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播音主持人的后備人選。其次加強內部繼續教育,內部主持人要不斷進修、深造,組織學習行業中的優秀范例,組織學習并及時反省自身的問題,當然電視臺可以適當增加薪資待遇,提升主持人的工作幸福感。
首先,準確定位節目類型,電視新聞傳播方式有很多種,對新聞節目有準確定位才能較好地開展下一步工作。其次,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中要有真性情,凸顯真性情、展現情懷是目前社會新聞節目較能吸引人的一種方式,比單純的新聞評論更有趣,主持人在節目中的嬉笑怒罵彰顯出新聞不一樣的色彩,是發展大眾喜聞樂見文化的體現,讓本身枯燥乏味的新聞節目軟處理,顯得更接地氣,觀眾比較好接受,相對于冰冷的誦讀式新聞播音主持,這種真性情更難能可貴,但這種節目對主持人的語言特點有較高要求,主持人要有精確提煉文字的水平,真性情的同時把握新聞傳播重難點,做到既不失風趣又體現新聞價值。最后,凸顯地方特色語言,是新聞播音主持的特色之一,尤其是地市級電視臺的新聞制作,主持人可以因地制宜,從當地語言文化出發,對于地市級一些有新聞互動的節目,更應注意語言態度與相互關系的處理,放低自己的姿態,本著為人們服務的態度播報新聞,對晦澀難懂的社會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轉換一下,把百姓對新聞的接受放在第一位。
綜上,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作為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喉舌,要主動承擔傳遞社會正能量的責任,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主動增加自己的學識見聞,逐步形成自己的主持風格,打造品牌效應。盡管目前我國對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人性化發展還有諸多碎片化問題,有待進一步商榷,但筆者相信,經過不斷發展,未來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1]平忠波.談播音主持風格的個性化塑造[J].新聞傳播,2014(4).
[2]武小飛.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個性化風格[J].現代國企研究,2017(2).
[3]王靜雯.芻議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個性化風格[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