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
鄉土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它是語文閱讀課程資源的一朵奇葩,具有獨特豐富的文化底蘊。新課標進一步明確了課程資源的概念,而且強調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考慮到社會發展與語文課程之間的關系以及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語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系。那么如何將鄉土資源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呢?
一、汲取精華,有機整合
教師使用教材要反復閱讀理解,把教材看成學習的方向、行之有效的切入口,不要被書本框住,束縛了手腳。教師要通過自己的閱讀理解,靈活地、有選擇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成天繞著書本轉圈子,不要讓學生照著詞典去生吞活剝詞語,更不能放著身邊鮮活的事例于不顧。教師要有一個開放的教學頭腦,樹立起一個大的語文教學觀,為實現閱讀教學目標,靈活地對教材進行開發。適度取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充實教材、超越教材,精心篩選鄉土資源,因地制宜,融會貫通于閱讀教學之中。
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與鄉土資源的鏈接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之間,總會有一個相似點或連接點,這就需要教師首先對當地自然、文化資源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學生踐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點和面有一個整體把握,然后尋找切入點。比如教學《東方之珠》時,可以聯系當地特有的人文景觀,播放一段《美麗如東,魅力洋口港》的視頻,然后再叫去過洋口港的同學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們滔滔不絕。他們看到了通江大海的洋口港,尤其是黃海大橋伸向大海的盡頭,太陽島上的沙丘一眼望不到邊,大海里的波濤嘩啦啦地響,海浪一浪推過一浪,還真有一種“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覺,沙灘上的海草,一碧萬頃,海印寺矗立在海邊,顯得那么神圣而莊嚴,堤岸上高大的風車一字排開巍峨壯觀,大道兩邊的樹木郁郁蔥蔥遮天蔽日,開著小車穿過密林,真是讓人心曠神怡。再如教學五年級第二單元歇后語時,教師就可以信手拈來,因為歇后語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以形象的比喻、詼諧有趣的手法、精練的修辭造句組成通俗易懂的短句,從側面婉轉地陳述觀念,給人一種回味和無窮的啟迪。比如當地廣泛流傳的經典“自產”歇后語:“馬塘鑼鼓——各打各。”它有兩種用途,一是形容人心不齊,是“各打各”——各行其是;二是形容在統一領導指揮下,發揮各自專長——各顯神通。學生有了這些耳熟能詳的事例,就會自發地產生一種閱讀期待和追求,他們就會主動去尋訪查找,給閱讀教學帶來無限的遐想和啟迪。
二、文本鏈接,生活體驗
語文與人的生活緊密相通,與鄉土文化緊密關聯。閱讀,是實現人文與自然溝通的重要途徑。陽光下,叢林里是鄉村孩子的游樂場,他們的生命歷程樸實而多彩,沙灘上,田野里,樹蔭下,都會留下他們的歡聲笑語,正如二年級語文課本中所講的那樣:“捉一只蝴蝶,能編織美麗的故事;含一片草葉,能吹出動聽的歌曲。”這就告訴教師在教學時,要適時讓學生體驗現實生活,能增強學生學習動力,激發閱讀興趣。
比如教學《石榴》《荷花》《蠶姑娘》這些課文,教者事先選好觀察地點,與當事人預先聯系好,學生觀賞時再做些適當的介紹,讓學生身臨其境,耳濡目染。石榴花紅似火,石榴果裂開了嘴兒;荷花點頭微笑,荷葉翩翩起舞;蠶姑娘脫下舊衣服,換上新衣裳,吐真絲蓋房的動人情景歷歷在目。再如五年級習作《冬天》里面有這樣一段話:“冬天有冬天的景物,冬天有冬天的活動,冬天有冬天的情趣。你眼里的冬天是什么樣的?”(下面配有一幅小朋友堆雪人插圖)看上去這篇作文很好寫,其實學生并不好寫,理由很簡單——沒時間親身體驗。在家里,家長逼著寫作業;在學校,教師趕著要上課,學生只能望而興嘆。如果把學生關在教室里寫這篇作文,學生抓耳撓腮,磨蹭好長時間就是下不了筆,還真有點難為他們了。如果能遇上下雪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教師要放一馬,讓學生盡情地去打雪仗、滾雪球、堆雪人,親身體驗一下玩雪的樂趣。這篇習作要在適當的時候讓學生去寫,到時還用愁學生無話可寫嗎?因此,教師的教學也不能太機械,思想要解放一點,手腳再放開一點,適當讓出一點時間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活動,教學時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融合資源,開展對話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周教授對閱讀教學的“讀”做出了這樣的闡述:“讀好書的一個良好境界是‘共鳴,而‘共鳴的前提是讀者的生命信息與作者固化在文本中的生命密碼對接,實現這種對接,需要更具體的、細致的、人文關懷的引導。”要實現密碼對接,有機溝通并產生共鳴,人們最先想到的總是自己熟悉的人或事,伸手可及的東西更容易引起興趣。農村孩子享有鄉土資源的優勢,而且還有許多鮮活的典型事例,教師如果能適時將鄉土資源融合于閱讀教材之中,這樣就會使學生對所學的文本產生共鳴,讀起來也會倍感親切。例如,六年級下冊語文《廣玉蘭》一課,重點要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喜歡廣玉蘭,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教學本課,教者把學生帶到學校廣玉蘭樹下,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讓他們親自去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親身感受一下廣玉蘭的美。接著分散活動,進一步放手引導學生觀察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如種植的花草,從校園、田間小道上采摘一束芳香的花朵,也可以配上插圖,以增強表達效果,在班上組織一次觀察交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大自然的美,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精讀感悟課文。學生被真切的情感和熟悉的鄉土資源激活了,學生帶著激蕩的感情走進文本世界,與作者對話,實現了生命信息與生命密碼的對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