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梅 王海玲
[摘要] 目的 分析品管圈活動(QCC)在提高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對飲食健康知識的知曉率中的應用。方法 以2015年7月—2018年7月間入該院治療的104例GDM患者為研究主體。分成A組和B組,均是52例。A組給予QCC飲食管理,B組給予常規飲食管理。對比飲食健康知識知曉率、飲食依從性和母嬰結局。 結果 A組的飲食健康知識知曉率為96.15%,B組為82.69%,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的飲食依從性為94.23%,B組為80.77%,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的母嬰結局均優于B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為GDM患者行QCC飲食管理可提高其飲食健康知識掌握度和管理依從性,并能有效改善母嬰結局,具有較佳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品管圈活動;妊娠期糖尿病;飲食;母嬰結局
[中圖分類號] R7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1(a)-0107-03
妊娠期糖尿病(GDM)即孕婦于妊娠期內發生不同程度的糖代謝異常情況,其主要療法是控制血糖,以取得較佳的妊娠結局[1]。由于孕婦是特殊人群,長期用藥會影響到胎兒的生長發育,因此臨床中多通過飲食控制等途徑控制血糖。而QCC飲食管理是新型護理模式,可明顯提高飲食護理效果[2]。該研究以2015年7月—2018年7月間入該院治療的104例GDM患者為研究主體,旨在探究QCC在提高GDM患者對飲食健康知識的知曉率中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入該院治療的104例GDM患者為研究主體。經倫理委員會直接審查,且得到批準。隨機分成A組和B組,均是52例。A組中,年齡范圍是24~30歲,平均(25.31±0.51)歲;產次為1~3次,平均(1.05±0.14)次;孕周為28~39周,平均(32.01±0.25)周。B組中,年齡范圍是25~32歲,平均(25.51±0.43)歲;產次為0~3次,平均(1.02±0.13)次;孕周為29~39周,平均(32.14±0.18)周。上述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 方法
B組給予常規飲食管理,即制定飲食方案、講解飲食管理重要性和明確飲食要求等。A組給予QCC飲食管理,具體為。
1.2.1 成立管理圈 由7名護理人員自發組成QCC管理圈,選擇1名管理能力強的護理人員為圈長,輔導員由護士長擔任。利用頭腦風暴法鼓勵圈員各抒己見,通過集體討論方式將圈名定位連心圈,主體為提高GDM患者的飲食健康知識知曉率。
1.2.2 設定目標 為患者發放自制調查表,內容為GDM疾病知識、合理飲食重要性、飲食治療意義、食譜內容和日常烹飪習慣等,以評估患者的飲食情況,進而制定個體化管理目標。
1.2.3 管理實施 護理前,組織圈員學習GDM飲食管理知識,以提高其護理能力和服務意識。科室內部制定健康教育統一流程與內容,并邀請專業營養師向圈員講解GDM食譜知識與食物交換原則和方法等。通過多元化模式進行健康教育,以提高健康教育活動的豐富性。在病房內播放營養膳食宣傳視頻,并在病房走廊張貼健康飲食宣傳畫,將GDM膳食手冊發放給患者,并詳細講解手冊內容。手冊應采用圖文并茂方式,將飲食內容詳細、具體的表現出來,并列舉同質同能量的食物交換法,使患者與家屬掌握健康飲食方案。強化三級檢查質控機制,將護士長、圈長與圈員設為三級檢查主體,圈員負責患者每日的飲食質量、總量、血糖監測與進食時間等情況記錄。圈長負責患者每周的體質量記錄和胎兒生長發育記錄。護士長負責對以上情況進行不定時抽查,以及時發現與反饋問題,并在集體會議上列舉飲食問題,組織圈員討論和制定對策,以實現飲食管理的持續性改進。
1.3 觀察指標
觀察使用胰島素、剖宮產、產后血糖異常、早產兒、死胎、巨大胎兒、胎兒畸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和新生兒窒息等母嬰結局。
1.4 評價標準
利用自制評價表評估患者的飲食健康知識知曉率,包括食物交換法、每日進食量與結構、健康飲食意義與作用、不合理飲食對母嬰結局影響等[3]。共100分,分為完全知曉、基本知曉、部分知曉與不知曉。利用自制調查問卷評估患者的飲食依從性,共100分[4]。完全依從:患者可嚴格遵照營養師所制定的食譜進食,且長期規范堅持;部分依從:患者可基本遵照營養師所制定的食譜進食,但偶有不規范飲食情況;不依從:患者未遵照營養師所制定的食譜進食,或擅自中斷治療[5]。
1.5 統計方法
數據通過SPSS 16.0統計學軟件加以處理,計數資料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飲食健康知識知曉率
A組的飲食健康知識知曉率為96.15%,B組為82.69%,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飲食依從性
A組的飲食依從性為94.23%,B組為80.77%,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對比母嬰結局
A組的母嬰結局均優于B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QCC管理是基于自愿原則實施護理管理,圈員可各抒己見,積極表達護理建議,并集思廣益地分析與總結GDM患者的飲食問題,進而制定相關措施[6]。通過對圈員的集體培訓,可提高其護理技能,優化工作流程,實現護理干預的標準化與系統化[7]。由于GDM患者處于生理特殊期,飲食方案需要結合其孕周、體重指數和血糖值等進行制定與調整,且飲食管理應貫穿于整個妊娠期[8]。QCC管理可為GDM患者行個體化飲食指導,為其發放飲食手冊,科學制定營養食譜,進而改善其糖代謝情況,減少剖宮產幾率,獲得較佳的分娩結局[9]。頭腦風暴法是該項管理的實施方法,可創造較為輕松與和諧的工作環境,且能充分挖掘圈員的管理潛能,為其提供最為優質、全面和系統的護理服務[10]。其能夠改善母嬰結局,提升圈員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管理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進而提高護理質量[11]。
A組的飲食健康知識知曉率(96.15%)高于B組(82.69%)(P<0.05);飲食依從性(94.23%)低于B組(80.77%)(P<0.05);母嬰結局均優于B組(P<0.05)。與詹憲玲等[12]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見,QCC飲食管理能夠提高GDM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度與飲食依從性,且利于母嬰結局改善,可作為常規管理方法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雪燕,葉笑梅,楊陽, 等.專科門診聯合品管圈活動降低妊娠期糖尿病低血糖發生的研究[J].浙江醫學,2016(23):1924-1927.
[2] 林波.品管圈活動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J].世界臨床醫學,2016(12):190.
[3] 畢小群,賈金平.品管圈活動在提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對飲食健康知識的知曉率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22):3333-3335.
[4] 江紅霞,涂青,黃瑛, 等.品管圈活動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飲食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6(23):178-179.
[5] 董建英,李磊,王自珍,等.品管圈降低妊娠期糖尿病早產兒低血糖處置不規范率的效果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6):3156-3159.
[6] 王箭,鄧皓茹.品管圈活動對初產婦圍產期保健及新生兒護理知曉率的影響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7):98-100.
[7] 劉靜.品管圈活動對高危妊娠患者圍手術期身心狀況的改善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7(1):155-156.
[8] 劉愛珍,王建寧,鐘杏, 等.品管圈干預對母乳喂養自我效能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6(10上旬刊):88-90.
[9] 李億娟,羅桂情,陸柳雪, 等.品管圈在提高糖尿病患者飲食套餐執行率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11):119-121.
[10] 朱玉芬,解紅文,趙正清,等.應用品管圈提高內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自我注射胰島素合格率的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7(12):1695-1699.
[11] 尹衛,莊若,凡姍, 等.品管圈在提高非內分泌病區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規范處理率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7(1):31-33.
[12] 詹憲玲,唐莉莉,劉倩倩.運用品管圈提高住院糖尿病患者足部護理知曉率[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50):201,223.
(收稿日期:2018-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