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達
提到危機傳播和新媒體,國內外學者對這兩個概念有不同的見解,直到現在也沒有取得一致意見。當然不必非得深陷概念問題中,顧名思義,危機傳播就是在危機前后及其發生過程中政府部門、組織、媒體、公眾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此外,新媒體同樣也還沒有明確的概念。早期,人們認為它是“網絡媒體”,后來,又有學者將諸如MP3、手機之類的數字媒體形式也稱為新媒體。由此可見,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與時俱進的概念。本文中的新媒體站在與傳統媒體相對的區域,主要包括網絡媒體,尤其是微博平臺、手機媒體等。
危機傳播的過程相當復雜,1986年史蒂文·芬克提出危機傳播四段論模式,其中將危機傳播分為危機潛在期、危機突發期、危機蔓延期和危機解決期這四個階段。四段論模式描繪了危機傳播的較為完整的過程,給我們在研究危機傳播時提供了一個適宜的范圍。在四段論模式基礎上,結合我國歷史上的幾次危機事件,可以深刻感受到新媒體在危機傳播的各個階段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主要討論新媒體在危機解決期的傳播作用。
我國政府部門和媒體還沒有深刻認識到在危機解決中危機傳播的重要性。汶川地震爆發,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救援措施。地震情況和救援過程都由政府和新媒體公布出來。由于報紙、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媒體的廣泛參與,國人得以在最快時間了解災區的狀況和政府采取的救援措施。政府和媒體在危機傳播中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國人的確切肯定。但是仔細整理汶川地震的相關報道后,發現大部分新聞報道都是發生在地震發生后到搜救行動結束間,在此期間,各平臺都在輪番播報最新消息,同時專門設立新的新聞模塊來報道此事件。比較可惜的是,救災后重建和后續受災人員的情況卻沒有得到過多的報道。
但是,與其它危機事件解決期的信息傳播情況相比較,汶川地震事件的后續報道還應該算比較多的了。在新浪網、騰訊網和搜狐網上分別搜集汶川地震事件以及甬溫線動車追尾特大交通事故的相關內容后,筆者發現三大網站都設立了專門的網頁來報道這兩起突發危機事件。其中,汶川地震事件起于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新浪網相關網頁的最新新聞是2008年11月12日的汶川地震首個遺址公園12日開園,騰訊網的最新新聞是芭蕾女孩等三名震區截肢少年出院,時間為2009年02月19日01:23(來自京華時報);搜狐網的最新新聞則是審計發現抗震救災款物管理使用存在六大問題,時間為2009年1月1日(來源于新華網)。所有新聞最晚止于2009年2月,至此以后人們就很少看見汶川地震的新聞了,災后重建新聞短暫出現過。但是事情并非因為新聞沒有播報就結束了。反觀2011年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的報道,三大網站雖然都做了專門新聞版面,幾乎所有最新的新聞都只是聚焦于事故報告發布,傷員情況以及懲處情況并沒有再提及。同樣的,沒有這一時期的新聞不代表沒有事件發生,也不意味著受災的人們已經無恙。
我國沒有重視危機解決期的傳播問題這一缺陷在這兩個危機事件的解決期的傳播情況下表現得十分明顯,危機解決期的教育群眾、恢復受災群眾心理等問題也不便直接采用救災時期的通報式的傳播方法。筆者認為可以利用新媒體來延續危機傳播,例如網絡媒體、手機媒體。
我國政府部門和學者對新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的認識都是一把難以捉摸的“雙刃劍”,并且是謠言的多發地。但是一直為新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的活動設置壁壘也是不利的。因為微博、博客、手機之類的新媒體可以為危機傳播提供更好的服務。
新媒體具有以下幾種優勢:第一,新媒體的信息發布方式比較柔和并且影響面比較廣,這方面的代表媒體平臺是微博。微博具有本身特有的傳播方式,其沒有固定的傳播主體,就是依靠一傳十、失傳百的方式來傳播。這種模式的信息來源不具備權威性,但是不會讓信息接收者感受到某種強制性。危機解決期的信息傳播的主要內容主要是災后重建、事件處理結果、民眾反映、自然災害意外的人為失誤以及由此產生的反思和一些必要時的知識普及。柔和一些的傳播方式可以讓人們主動接受和理解這些信息。微博上號召祈福、捐款的信息轉發量往往很高,人們借此來表達意見和情感,救援結束后為受災者尋找失散親人的微博更是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第二,新媒體采用互動傳播方式,普通民眾可以主動接受信息。前面提到過,我們國家的危機傳播方式屬于單向傳播,民眾用來反映意見和提供信息的渠道很少,借助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的互動性都可以改變單向信息傳播的情況。第三,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成本很低并且占用的資源少,危機解決期的新聞較少,相關傳播活動不活躍,這和媒體自身資源有限也有很大的關系,媒體大多是要盈利的,不影響社會效益時,當出現新的受人矚目的話題時,媒體自然更愿意將大部分資源用在可以帶來更多商業利益的新聞上。而在博客、微博、論壇以及一些手機平臺上發布相關信息不需要太多的成本,這些媒體具有的多媒體屬性又可以產生更好的效果。
由此可見,新媒體在危機傳播中表現不俗。若想在危機管理中應用好新媒體就要以相信群眾的判斷是非的能力為前提,審時度勢地制定好自己的原則和方法來利用新媒體來進行危機傳播。
參考文獻:
[1]運行監測協調局.2012年全國電信業統計公報 [R].2012.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3.
[3]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媒體發展與現代傳播體系建構[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
[4][美]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杜永明,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12.
[5]胡正榮,唐曉芬,李繼東.新媒體前沿(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6]吳小坤,吳信訓.美國新媒體產業(修訂版)[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2.
[7][美]瓊斯.新媒體百科全書[M].熊澄宇,范紅,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8]戴建華.中國影視新媒體發展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9]袁同楠.視聽新媒體藍皮書: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10]張銳.視聽變革:廣電的新媒體戰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
[11]王潔.新媒體采編實務[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12]左漠野.建設廣播電視學斷想——寫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創刊的時候[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87(1):4-6.
[13]童兵.比較新聞傳播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4]赫伯特·阿特休爾.權力的媒介[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15]埃德溫·埃默里,邁克爾·埃默里.美國新聞史[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