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德寅
近年來,各級廣播電視機構按照中央和廣電總局的部署,積極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和發展,探索并開展新媒體業務,大力推廣新技術在廣播電視領域的應用,使得廣播電視臺進入了一個新的轉型期。
所謂媒體融合,最初定義為在一種功能上幾種不同媒體綜合發展,從而達到更加理想的發展趨勢,并且實現統一協調。對于廣播電視臺媒體融合發展而言,其實質就是對傳統媒體實行改革及創新,使廣播電視臺媒體發展途徑得以擴展,使其品牌影響力得以擴大,促使其向新媒體不斷過渡,使其創新力及影響力增強,從而得到更加理想的發展成果[1]。
現階段我國的廣播電視新媒體形態主要有PC端的網絡廣播電視臺、移動終端APP、電視終端新媒體IPTV等。
廣播電視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起步于網絡廣播電視臺的建立,脫胎于傳統廣播電視臺,依靠母體有限的資金進行運營,以“臺”為主進行臺網融合和臺網聯動,這一階段雖然個別地方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整體發展速度緩慢且影響力較小。
移動終端APP分為廣播電臺APP和電視臺APP。隨著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中央及地方各級廣播電視臺加強了對移動客戶端產品的開發和推廣應用。中央臺推出部分頻道的移動客戶端,如“央視新聞”“央廣新聞”等;省市級廣播電視臺也紛紛推出移動客戶端,如湖北廣播電視臺的“長江云”、甘肅電視臺的“酒肉面”、北京電視臺的“北京時間”等。
寬帶網絡和智能電視終端技術的進步,促進了IPTV、互聯網電視的發展和普及。我國IPTV集成播控平臺由中央電視臺負責建設總平臺,各省廣播電視臺負責建設31個分平臺,電信網絡運營商負責傳輸服務。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由總局批準的7家播出機構負責建設管理,產業融合特征明顯。到2017年底,IPTV和互聯網電視用戶數已經超過2.3億,總體呈現以內容建設為核心向產業鏈上下游進行生態式布局的發展模式,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當前,新媒體廣播電視臺面臨新技術的挑戰。廣播電視屬于信息技術范疇,隨著中國寬帶接入能力迅速提高,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VR)和人工智能等革新性的新技術,對傳統廣播電視的技術平臺、生產體系、傳播模式的變革和創新,提出了全面和系統的要求,各種新技術應用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了新型的融合產業結構,使廣播電視臺發展面臨新機遇新挑戰。
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面臨傳播方式的挑戰。在傳統電視媒體時代,人們在觀賞電視節目時表現出明顯的被動性特點,無法進行自主選擇,并且缺乏良好的信息交互。而在當前新媒體時代,觀眾雖然也是被動接受信息,然而具有較強自主性,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屬于主導者。對于新媒體運作而言,其主要就是利用Web網頁、微信、H5等技術,使文字、聲音、視頻等融合為一體,從而使受眾得到最直觀感受;而傳統媒體只是將文字、聲音及圖像簡單融合,無法使觀眾得到更好視聽享受。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面臨傳播功能挑戰。對于傳統廣播電視媒體而言,其所具備的功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信息傳遞與娛樂;而新媒體時代通過網絡新媒體能夠以較快速度獲得相關信息,其速度明顯高于電視臺播報速度,更容易使觀眾需求得到較好滿足。另外,在當前自媒體發展的形式下,新媒體的娛樂功能相比于傳統電視媒體也更加具有優勢,因而廣播電視面臨較嚴峻傳播功能挑戰[2]。
新技術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抓手,可以利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對廣電行業而言,新技術主要有云計算、大數據、VR和寬帶技術等。
云計算大大提高了內容制作效率。通過建立統一的云媒體資源平臺和制作平臺,改變了內容采編方式,同時打破各個頻道、欄目各自為政、相互獨立的局面,實現所有頻道、欄目資源共享,提高協同工作效率,尤其是新聞類節目的時效性。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多個廣播電視臺都基于云計算建立了統一的云媒體資源平臺和制作平臺,可以通過多種網絡、多種終端進行生產;可以集聚海量的互聯網資源及社會制作能力,從多個方面提高生產效率。
大數據精準指導內容生產和廣告投放。目前,全國不少媒體機構已通過自建大數據分析平臺或利用第三方工具,實現了電視終端和移動終端等多類用戶行為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并將數據用于分析用戶觸媒習慣,優化調整節目內容。大數據對策劃、定位、播放和評估等整個節目制作流程都具有重要引導作用。大數據能夠實現廣告的定向精準投放,通過對海量的用戶行為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實現廣告投放的針對性和精準性,在廣告投放后,及時跟蹤廣告投放效果,進一步修正數據分析結果。
VR技術應用場景日益廣泛。在廣播電視領域,VR技術與多類內容制作場景相契合,多應用于新聞、紀錄片、綜藝和影視等多個環節,隨著VR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廣播電視媒體融合業務的發展,VR技術的應用場景將日益廣泛。“VR+新聞”升級了傳統新間報道的制作方式與呈現方式;“VR+紀錄片”讓紀錄片內容呈現乃至敘事手法都得到升華;“VR+綜藝/體育/MV”讓用戶實現“從觀看到體驗”的轉變;“VR+影視”走進虛擬世界中去,給用戶帶來全新的感官體驗。
這些新技術不但變革了廣播電視內容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接收方式,也變革了內容營銷方式。作為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關鍵時期的廣播電視臺,必須用新技術積極推進媒體融合。在這一方面,中央臺和省級廣播電視臺走在前列,積極推進媒體融合新技術應用。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中國廣播云平臺”、中央電視臺的“智慧融媒體”、江蘇廣播電視總臺的“荔枝云”平臺及湖北廣播電視臺的“長江云”平臺等;上海廣播電視臺的“看新聞”客戶端、安徽廣播電視臺的“海豚視界”客戶端等,采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構建融媒體技術支撐系統,通過“中央廚房”等指揮調度系統打通廣播電視節目策采編審發各個環節,實現多來源匯聚、多媒體生產、多元傳播發布,推動了廣播電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為市縣級廣播電視臺的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
當前廣播電視臺要實現媒體融合發展,首要任務就是應當從根本上對媒體內容及節目形式進行改變,從而促使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實現快速科學發展。應當形成節目自身的獨特風格,在節目形式及節目內容方面均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創新及改革,在此基礎上也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較好的基礎及支持,更好地吸引受眾。為了使節目內容及節目形式創新改革得以實現,首先需要對市場實際情況實行深入調研及研究,積極分析受眾需求,依據受眾群體實際需求合理進行改革及創新。同時,對于受眾真正需求及市場需求應當充分準確把握,在實際發展中使自身節目風格逐漸形成,在此基礎上實現觀眾數量及收視率提升,促使廣播電視臺更好發展。
對于廣播電視臺而言,其相比于其他媒體形式最為明顯的優勢就是具有較強權威性,這一點是任何媒體形式都無法相比的,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傳統廣播電視媒體這一優勢。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應當以媒體權威為立足點,對于比較重要的一些消息應當及時發布,從而使觀眾更好得到信息,同時,對于社會上不同受眾的多樣化需求應當充分考慮。因此,廣播電視臺可進一步擴展延伸,盡量使簡單消息能夠更加具有話題性,使更多受眾產生共鳴,進而產生連鎖效應,使信息得以更好傳播及擴散,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使廣播電視具有新媒體特點,真正實現與新媒體融合發展。
為了使廣播電視臺真正實現媒體融合發展,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讓現有的編輯記者、技術人員融合轉型,通過技術升級、現場觀摩、業務培訓等方式,將現有人員向全媒體記者、全媒體編輯等復合型人才轉型,提升他們的意識觀念和業務技能,打通新媒體人才使用通道,培養記者、編輯、主持人在新媒體平臺上開辦欄目,創出名牌節目。同時,要建立一套人才激勵機制,完善人才使用體制、績效考核、后備人才培養和職級晉升等,吸引新媒體內容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尖端人才,提升員工的事業心及歸屬感,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促使廣播電視與新媒體進行有效融合,為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提供好的人才支持[3]。
媒體融合既是黨中央的重要戰略部署,又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各地廣播電視臺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困難與不足。筆者希望通過對廣播電視媒體融合技術研究,使相關工作人員深刻認識互聯網飛速發展帶來的變化和挑戰,轉變思維,以用戶為中心,運用新技術向用戶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提升廣播電視臺在互聯網平臺上的創新力和影響力,促進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的良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圍.廣播媒體融合發展的現狀及路徑[J].西部廣播電視,2018(2):35-36.
[2]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J].廣播與電視技術,2016(8):16-18.
[3]陳育民.廣播電視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探究[J].科技與創新,2016(1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