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辛
網絡憑借著其自身的開放性、匿名性、信息的海量性、傳播速度的及時性,深受大家喜愛,隨著網絡的發展,其越來越深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現實社會,如同現實社會一樣,每天都有無數的事件發生,或好或壞,在網絡里,微博、博客作為新興的言論平臺都可以讓網民自由發表言論,言論自由權被空前放大,因此,一件事情通過網民的傳遞和分享以及評論,再普通不過的事情都有可能上升為網絡熱點話題,這就為“網絡暴力”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在眾多“網絡暴力”事件中,筆者搜到了幾個較典型的案例,以陳赫離婚事件為例,可以看出“網絡暴力”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首先,網民都是以道德的名義,審判以及制裁當事人以謀求事情的解決,在陳赫離婚事件中,多數網民都以婚內出軌為由,根據中國的傳統觀念和現實社會的觀念,認為出軌是一個人道德敗壞的表現。因此,網友根據自己的道德標準對事件的當事人進行謾罵和侮辱。其次,道德審判的前提是網絡的匿名性。在網絡世界里,每個人都戴著面具,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發表自己的言論,因此,就會出現很多攻擊性的話語和不良行為。
“網絡暴力”和生活中的大多數事件一樣,都經歷著發生、發展、高潮、結束四個階段。下文將從這四個階段來對“網絡暴力”現象進行分析。
“網絡暴力”通常都是偶然發生的,在網絡中,每天充斥著大量的信息,人們通常不會過度去關注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事件。以陳赫離婚事件為例,當今社會離婚不再是一件大事,可以說發生在每個人的身邊,可是當陳赫婚前與許婧的13年愛情長跑,且婚后陳赫在微博不斷秀恩愛,突然爆出離婚的消息,令網友無法接受,引起了網友對陳赫的聲討以及對其前妻許婧的心疼。單說這件事并不是一件多么不尋常的事,可當它被廣大網民放在公共領域討論的時候,“網絡暴力”就開始形成了。
“網絡暴力”的傳播者,在其中起著很重要作用,也是“網絡暴力”的推動者和影響者。“網絡暴力”的傳播者分為兩種:一種是故意傳播者,傳播事件以完成個人利益,如利用網絡來維護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利益;另一種則是無意傳播者,可能是為了聲張正義或是當做茶余飯后的談資,很多時候,他們在不經意間推動了“網絡暴力”的發展。
“網絡暴力”的受害者,通常就是指當事人,他們是“網絡暴力”的直接起因。對于當事人來說,他們感受最深的就是來自于網民的群體壓力。所謂群體壓力就是指群體對其成員所造成的影響力,具體來說是指當群體成員的思想或行為與群體意見或規范發生沖突時,成員為保持與群體的關系而需要遵循群體意見或規范時感受到的一種無形的壓力。所以,在眾多的“網絡暴力”事件中,當事人往往是群體壓力的犧牲者,他們為了不被所有人孤立而選擇屈服。
“網絡暴力”的旁觀者通常是指對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又不參與討論、評論和傳播的人。這類人并不少見,在網民中占有很大比例。旁觀者選擇旁觀的原因有很多種,但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第一,他們對事件的參與程度很低,在網上遇到很多話題,但只是簡單的知道而已,并沒有深入了解事件的緣由和發展,他們對網絡事件很少參與討論。第二,由于每個人上網有不同的目的,每個人的三觀和興趣也不同,因此,有些話題并不能引起所有人關注,那些不太感興趣的網民自然不會對相應“網絡暴力”事件有過多的參與和討論。第三,在傳播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沉默的螺旋理論”,也就是說,在一個群體中,如果一個人發出的聲音和大多數人不同,他就會受到孤立,通常這時候,人們為防止自己受到群體的孤立,就會選擇保持沉默,而大眾的聲音就會越來越高,淹沒其他聲音。這也是在“網絡暴力”中,很多網友不敢輕易發聲,這也是他們選擇旁觀的原因之一。
首先,從傳播工具的角度來看。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社會,營造了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說到“網絡暴力”,第一個想到的原因是網絡的匿名性。在網絡中,每個人都帶上了面具,隱藏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因此,他們可以暢所欲言,不再受現實生活中個人身份的限制,可以說,自己平時不敢說的話,發表自己平時不會發表的言論,這時,不會承擔過多責任,缺失了心理的責任感,降低了自我約束力,甚至置基本的社會道德良知于不顧,“網絡暴力”也就隨之出現。第二個原因是因為網絡是一個虛擬社會,缺乏監督,有時監管也不到位,在這個虛擬的社會中,各種規范規則并不是十分完善,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其次就是在網絡社會中,缺少一種對網民道德規范制約的機制,缺乏道德約束的網民,會不計后果地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最終引起“網絡暴力”。
從傳播者角度來說,一方面是由于網民的娛樂化思維,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每天都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難免會有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正好傳播又有為人們提供娛樂的功能,人們往往是通過上網來排解生活的壓力,而對網絡事件的評論是網民情感宣泄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是許多網站為增加點擊率和曝光量,便會對網絡事件夸張渲染,甚至歪曲了事實,引起網民爭議。還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網民媒介素養的缺失,對不良資訊或虛假新聞缺乏(包括惡意炒作)鑒別能力,防范意識不強,最終導致對不良信息缺乏抗體能力,這也是非常最重要的一點,所以,網民們沒有能力或沒辦法對一件網絡事件做出正確判斷,而是一味地跟風、評論和轉發,卻不計后果,從而造成很多不良結局。
“網絡暴力”的危害是不容小視的,從微觀上來說,主要是對個人造成了很大影響甚至傷害。比如,在“網絡暴力”事件發生時,當事人的隱私權受到了極大侵害,他們的隱私信息包括私生活都會被暴露在網上,進而暴露在公眾視野中,給他們的私人生活、家人等都帶來極大影響和困擾,最終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從宏觀上來說,“網絡暴力”也對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網絡暴力”行為會滋生不理性行為,在網絡中,沒有適當管理機制和相關法律規范,大多數時候,網民們缺乏克制和理性思考,往往都是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對待一個事件,一定會有產生相應“網絡暴力”行為,如果爭議在網絡世界內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就會使一個很小的事逐漸放大,最后在現實社會反映出來,對當事人的生活造成直接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擾亂了社會秩序。
在現實社會中,要解決一些問題,制約人們的行為,就需要法律作為保障,而“網絡暴力”的出現,也正是因為網絡中相關的規章制度不夠到位,才使人們在思維和行為上有所松懈,說一些不負責任的話,干出一些不需要承擔后果的事情。因此,解決“網絡暴力”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不好影響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健全網絡法律,同時,要對網絡實行嚴格的監督管理,以此規范網民的行為。所以,網絡警察、網絡監督與網絡管理系統、網絡環境凈化等機構亟需建立,這樣才能保證網絡系統安全和健康運行。
當然,在建立健全網絡法律的同時,網民也應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約束自己的行為,因此,對網民做到普法教育、道德引導是很重要的環節。一方面,網民要加強法律意識,當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時,要學會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另一方面,網民應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不侵害他人的利益,做到懂法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秩序。
除建立法律法規外,網絡實名制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由于網絡的匿名性,人們會暢所欲言,沒有顧忌,實名制可以有效減少誹謗和辱罵,避免一些普通的事情上升為“網絡暴力”事件。
參考文獻:
[1]古斯塔夫·勒龐,馮克利,譯.烏合之眾[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2]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姜方炳.“網絡暴力”:概念、根源及其應對——基于風險社會的視角分析[J].浙江學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