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謙 徐甜龍
電視新聞畫面的紀實性眾所周知,它采用先進的電子技術手段,通過攝像機的鏡頭大膽突破了時間、空間、文化和心理的屏障,將電視觀眾直接帶到了新聞發生現場,耳聞目睹新聞事實。有很多電視新聞畫面都成為歷史性一刻的一種見證,例如,在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的報道上,鳳凰電視臺記錄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當奧組委宣布北京為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時,全場沸騰,整個場面都被電視完整記錄下來。電視新聞對這一歷史性的事件進行了現場記錄,畫面的紀實性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
畫面的直觀性不言而喻,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現場直播越來越多,畫面的直觀性也成為新聞真實性的最有利證據。觀眾與電視之間的接觸都是直接的,電視新聞畫面的播出,消除了觀眾與電視之間的距離感。
屏幕文字多用于解說詞的同步播出,現在越來越廣泛應用在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上。屏幕文字的便捷性就體現在隨時可以在電視畫面中插入,如災難性事件發生時,人們對遇難人數都相當關注,但這個人數是會變化的,屏幕文字就可以隨時對遇難人們進行文字滾動報道,不需要特別的新聞畫面作為補充,保證了新聞節目的完整性,也節省了時間與空間。
同期聲是對現場聲音的實況轉播,是新聞事實的一部分。同期聲的真實性就體現在它還原了新聞報道中的聲音,包括背景聲和人們說話的聲音,現場感十足。同期聲交代了事實發生的背景和氣氛,烘托了環境氛圍,表達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新聞事件報道中,很少會有完整的同期聲,都有一系列選取方式。突出新聞主旨的,可以交代出新聞事實的。例如,在央視的《新聞聯播》中,對一系列會議的報道都是同期聲跟解說詞的結合,并不是將領導的講話全部放出來,而是有重點地選取一部分,首要突出會議重點。
在奧運會上奧運健兒登上領獎臺時,激昂的國歌適時播出,渲染和烘托了氣氛,讓電視前的觀眾都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音樂在情感表達上是無限的,音樂的抽象性就體現在它并沒有真實具體的事實表達,可視的畫面形象詮釋了音樂,讓觀眾從新聞節目中認識和理解音樂的內涵和情感訴求。
目前,國內電視新聞節目的畫面的敘述功能已經越來越薄弱,解說詞就承擔了相當重要的敘述功能。邏輯分明的解說詞,讓無序的畫面成為一個有序的故事。電視新聞的受眾十分廣泛,所以,解說詞的通俗性也是必然。
聲畫結合是電視新聞的一大特色。聲音擔負著對畫面表達不完整不全面的內容予以補充說明的作用。同時,聲音缺乏參與感,而畫面剛好彌補了二者的不足。電視新聞在播出時,畫面跟聲音的有效結合,可以使整個報道顯得真實可信,具有臨場感。聲畫結合的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向受眾表達出最完整的信息內容,二者在互不影響彼此作用的情況下,發揮各自的優勢。
在電視新聞中,我們常發現有些新聞畫面和解說不是有機結合,而是聲畫兩張皮。比如,某市臺發來的一條“全市農村向農民清退欠款”的新聞。解說中寫道:“市里決定:凡是農村集體對農戶有欠款的單位,限期退還給農民,并張榜公布……。截至目前,全市已向X干多個農戶清退欠款X千萬元。”而畫面基本上是些農民種植大棚菜和發展畜牧業的鏡頭。新聞畫面與解說詞內容相差甚遠。這樣的新聞怎么能夠吸引受眾呢?還有的新聞用萬能鏡頭次數太多,如發工業新聞,不論談企業管理,還是談技術改造,都采用同一組畫面,基本上看不出記者在選取新聞角度時,所表達主題的典型畫面。以上問題,往往是新聞記者的電視意識淡薄,缺乏形象思維,只重視在文字解說上下功夫,忽視了運用畫面體現主題。還有的記者發新聞時隨意拍幾組鏡頭,大部分采用資料編電視新聞。所以,致使電視聲畫雙道傳媒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做到在新聞報道真實客觀的基礎上,深入了解電視新聞語言特點,充分結合兩種語言符號的優勢,做到聲畫合一、聲畫對位,制作出質量更高的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