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杰
電視作為大眾傳媒工具在知識和信息傳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國民教育也憑借這一方式得到了大面積普及,尤其是教育電視節目,其信息量大、質量高、視聽效果好的優勢使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以及遠程開放教育找到了新途徑,這對于解決我國教育資源短缺、社會文化普及等問題發揮了巨大作用。
教育電視的可持續性是保證教育電視健康發展的關鍵,面對網絡時代的沖擊,教育電視要從自身出發,尋找與網絡時代相適應的發展途徑適應觀眾與社會需求,才能保證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
首先,從教育電視與人的關系來看,講授者和學習者都與教育電視密不可分。以往受傳輸技術的限制,同樣的節目在不同傳輸形式下可能達到的效果大相徑庭,可能原本精彩的內容經過單調的電視形式播放出來就變得枯燥乏味,而利用網絡媒介的技術和手段,在多媒體技術支持下則變得生動有趣,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使教育目的得到極大滿足。對于學習者而言,網絡技術使學習變得更為主動,在方式和時間上有了更大自由,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還可以利用各種網絡直播途徑進行學習效果反饋,與講授者進行互動,提高了學習效率。在網絡時代下,這種雙向教育模式有利于擴大教育節目傳播范圍,突顯教育電視優勢。
其次,教育與社會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教育節目與教育、經濟、科技等方面的關系。教育節目與教育的關系是最直接的,傳統的教育電視只是起到了灌輸知識的作用,這種知識灌輸主要是針對一些專業知識,受眾范圍較小,而網絡時代的教育節目要傳輸的是一種教育觀,既可以進行專業知識傳授,也可以進行大眾知識普及,使觀眾在內心認可長期教育和終身教育。教育節目與科技的關系也非常明顯,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電視也借助網絡實現了再次騰飛,網絡技術使原本分散孤立的電視節目實現了有機整合,電視節目的各個環節實現了同步進行,并提供了多種互交式服務,同時,教育節目也為科技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持。教育節目與經濟的關系也非常密切,知識是經濟增長的直接推動力,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人們擁有更專業的技能和更高的素質,因此,作為傳播知識的平臺,教育節目的作用非常重要,除學校教育外,這種遠程式教育也滿足了人們對知識的需求,利用自身傳播優勢,為社會發展發揮著最直接的教育作用。
為保證教育電視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正視問題積極應對,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才能在各種挑戰來臨時從容應對,教育電視在網絡時代可能受到以下影響。
首先,教育電視勢必會受到網絡傳播優勢的影響,網絡傳播具有方便、快捷、靈活等特點,這些特點恰恰是電視傳播不具備的,所以,怎樣使教育電視實現全天候的傳播是教育電視首要面臨的挑戰。在這一問題上,可以借鑒電視購物節目的播放特點,電視購物節目通常會針對某一特定產品分時段滾動播出,觀眾不必因錯過某一時段的節目而發愁,這種播放方式適用于對時效性沒有特殊要求的節目。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這種分時段的滾動播放可能會影響單位時間內信息的傳播量,因此,可以將節目上傳至網絡,讓觀眾進行網絡觀看。
其次,教育電視對于知識的傳播是單向的,只能為觀眾提供單向信息,對于觀眾的觀看效果和信息反饋不能及時接收,這就可以利用網絡媒介的互交性,通過網絡平臺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在網絡時代,短信、電話、郵件等都可以為觀眾提供交流渠道,加之現在各種播放軟件的留言功能,都可以彌補教育電視單向傳播的缺陷,使教育電視在單向輸出信息后,在網絡上與觀眾進行交流溝通。
最后,教育電視受信息載體和時間的影響,信息承載量有限,內容也比較單調,而網絡媒介的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方便多媒體解讀,因此,教育電視可以利用網絡將節目制作成網絡視頻,在網絡平臺進行播放則不受載體和時間的限制,從而傳播更豐富的信息。
面對網絡時代帶來的變化,教育電視只有通過自身的轉變去適應網絡環境,才能在挑戰中尋得生存發展之路。
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的科技核心,所有行業都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飛速發展,教育電視要想健康發展也必須借助網絡實現信息化,如何與互聯網媒介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媒介生態是教育電視發展的關鍵。
首先,利用網絡技術實現節目存儲與制作的網絡化,雖然我國的電視系統發展歷史較久,但整體的資源沒有進行系統整合得到充分利用。傳統的存儲靠磁帶,這樣存儲空間有限且存儲穩定性差,受到很多外界環境的制約,利用率也較低,同一時間只能被一人利用,網絡磁盤則利用數據壓縮的方式存儲節目,而且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同時被多人利用,方便系統成員之間的合作交流。
其次,網絡技術使教育節目的制作更加多樣化。傳統的非線性編輯以電機為平臺,這樣的編輯方式不利于異地協調,面對幾個地方同時制作的情況就無能為力。網絡技術可以克服這些困難,通過網絡實現整體異地協調,通過網絡各個節點的同時操作,使不同地方制作的節目得到綜合,這樣能更快地進行信息交流,節目也可以更豐富多樣,對于節目的規模和地域跨度都是一次極大的提高,實現全國甚至全球教育連接。
再次,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能夠給予教育電視節目制作提供更大空間。教育節目中的元素大都以實人、實物、實景為主,如果全部遵循這一要求必定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這一制作節目就成為復雜的過程。而教育節目的核心是教育而非節目元素的展示,很多知識點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展示,這樣既可以節省大量資源,又可以突出關鍵元素,還能實現演播場景與虛擬場景的無縫融合。
最后,有利于增加教育電視傳播途徑。網絡平臺的興起成為電視節目二次傳播的最佳途徑,大多數電視臺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實現了電視節目網上傳播甚至電視網絡的同步直播。教育電視利用網絡平臺的隨時性和反復性彌補自身的不足,這樣的融合有利于教育電視突出教育特色,也能擴展傳播范圍,而且網絡技術的發達也保證了節目質量,使教育節目能夠持續、有效、健康的發展。
網絡媒介的參與使傳統媒介發生了新的變革,電視媒介得到了新的拓展和延伸,教育電視節目變得更加人性化、全面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勢在必行,教育電視想要進行資源整合必須與互聯網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方法,才能實現教育電視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新華.網絡時代教育電視的可持續性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4):164-166.
[2]關玲.新時期教育電視發展思考[J].中國記者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