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驕 孟 然
電視媒體成立之初是為了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信息體驗,而在當下,電視媒體仍舊發揮著傳遞信息和充當輿論領袖的作用。因此,對電視媒體的內容展開研究,符合時代發展特征。而生活服務類節目作為電視媒體中的重要產物,除發揮調劑人們生活樂趣的作用外,是否也應適當為觀眾帶來一些積極正面的引導作用,成為電視媒體評論行業所格外注重的話題。本文以生活服務類節目中的娛樂性和服務性這兩個性質內容作為研究要點展開討論,旨在為提高電視媒體行業節目質量貢獻綿薄之力。
生活服務類節目其節目開辦的重點就介于“生活”和“服務”之間,而這兩個要點又直接指向觀眾,即節目所體現的是觀眾的生活,為觀眾輸送的是生活的技巧和經驗,節目需要服務的也是觀眾。[1]因此,觀眾就是生活服務類節目開辦的第一服務者。由此我們不難分析,生活服務類節目之所以呈現娛樂性特征,實際上是因為當前的觀看人群更喜歡娛樂化的內容。生活服務類節目需要在電視上播放,而中國當代的電視觀眾年齡跨度較大。因此,生活服務類節目若要吸收各個年齡層的觀眾,獲得觀眾認可,就必須從揣摩觀眾思維開始,以中國觀眾的思維與興趣為主,滿足大眾消費心理。而中國觀眾觀看生活服務類電視節目,多數都是以“取樂”和“舒緩身心”為源動力。參照這一點,國內的生活服務類節目才逐漸朝著將娛樂屬性放大化的方向發展。
節目要長期生存并保持業界良好的口碑實屬不易,尤其當下國內生活服務類節目數量非常多,且不只是在電視范圍內,互聯網專有的綜藝節目也正逐漸占領生活服務類節目的觀眾市場。因此,許多生活服務類節目“劍走偏鋒”,開始選擇一些嘩眾取寵的思路來制作節目。比如,在一些以生活體驗為主的節目中,節目組為積攢話題就會選擇一些比較叛逆的孩子作為節目主角,讓他們進入到與先前生活環境完全不同的地點體驗“他人”的生活。而從這種節目的播出反饋后我們明顯發現,雖然在初期階段因為節目組的造勢和體裁新穎,許多孩子的改變的確收獲了大批觀眾的喜愛和“原諒”[2]。但從之后的節目反饋來看,多數參與“改造”的孩子實際上根本就沒能做出正面改變,所謂的改變不過是節目為了增加娛樂性而給出的輿論造勢。
生活服務類節目生存在于電視媒體和互聯網媒體之中,且節目觀看幾乎沒有任何內容、年齡和時間上的限制。而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一些媒體作為傳播正面信息的工具,因此,生活服務類節目完全可以充當社會傳遞信息和社會服務勻速發展的媒介。生活服務類節目被設立的初期意愿是通過節目傳遞一些正面思想觀和價值觀,或為人們的思想行為提供一些引導[3]。而這種引導行為,是輔助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元素。因此,“社會需求”完全吻合生活服務類節目最初的媒體服務目標。故生活服務類節目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應堅定為社會需求而服務的目標,輔助社會建設做出正面的服務類節目。隨著日漸更新的社會需求,人們將對生活的追求從經濟層面過度到精神層面。因此,生活服務類節目在追求服務價值而對大眾社會需求進行調查時,還需要及時更新服務思維,盡可能保持節目的發展能夠充分與社會需求的實時動向相結合。
如上所述,觀眾是生活服務類節目開播的重要考慮因素。因此,對于生活服務類節目而言,觀眾需求是極為重要的需求因素。生活服務類節目需要被觀眾認可,這就注定節目的選材和開展形式都要盡可能貼近民眾生活。例如,一些觀眾苦于應對愛情、婚姻或親情。因此,以婚戀、情感咨詢、情感調劑為主的生活服務類節目就可以滿足他們的節目觀看需求。而另一部分人喜歡購物,因此,網絡購物等生活服務類節目便可滿足這類觀眾的需求。與這些需求類似的還有以美食、廚藝等需求為主的觀眾。故與其對應的美食類和廚藝教學類節目便會成為他們擇選電視節目時的首選。從上述列舉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只有當生活服務類節目播出內容與人們的生活需求相關時,人們才會選擇觀看這一節目。故生活服務類節目若要提升節目質量,就必須以觀眾需求為角度,創新節目內容,這樣才能從滿足觀眾需求,從而發揮節目播出價值。
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具體內容多數都以觀眾互動為主,即節目中除有主持人和嘉賓外,還會有一些普通人作為當季嘉賓來參加節目。而這些節目中的活動人群,也就是參與者,同樣具有針對節目而言的需求。對于主持人和嘉賓來說,參加節目是他們的工作,但節目的內容和質量,他們同樣深有體會。總而言之,節目質量如何都與主持人和嘉賓密切關聯。節目的精神面貌從某種意義上講能夠代表主持人的精神面貌,因此,對于主持人而言,節目已經不僅僅是工作,主持人也應作為節目制作人中的一員。但國內以前就曾經出現過生活服務類節目為提高收視率而故意捉弄嘉賓,或制造虛假競爭的案例。這就是一種不尊重參與者需求的直接表現。當節目口碑下降時,主持人的口碑也會隨之下降。事實上,一個節目若要樹立良好的口碑,也需要尊重參與者的需求,如在選材和定主題時尊重主持人的意見,不適用惡性的競爭手段,以免生成惡性口碑等。
生活服務類節目的重點應該在于生活和服務。因此,節目制作人首先就應該明確節目制作的核心目標,明白添加娛樂化的內容僅僅是為了在某種層面上增加節目的趣味性,而絕對不能為了迎合大眾的喜愛方向,迷失生活服務類節目本應具有的節目面貌[4]。一些生活服務類節目在選擇嘉賓時,常常會根據當前電影電視劇行業的觀眾喜好選擇一些演員或偶像藝人。這并不是一種錯誤選擇,相反,只要節目組能夠善用這類嘉賓,就可以達到正面的娛樂化效果。例如,節目組可以選擇當前正紅的藝人參與制作,但在選擇時除要看這位藝人的知名度和號召力外,還要選擇個人能力比較貼合節目實際的藝人。例如,在美食節目中,節目組就可以選擇比較擅長烹飪且個人行業口碑較好的藝人。重點在于要把控娛樂性輸出底線,對于一些當紅但負面新聞極多的藝人,即使能夠引起的輿論波動極大,節目組也應盡量避免與口碑不良的藝人接觸。
節目組要意識到生活服務是這類節目的核心內容,同時多數觀眾選擇觀看生活服務類節目,是為了在節目中獲取一些生活經驗。因此,節目組在更新節目和編排節目時,應將生活服務類的節目內容突出化處理,如在視聽層面,節目組要對節目的主要受眾人群進行調查,以中老年人為核心觀眾,適當調大字幕。而對于年輕人觀眾較多的,就應在新特效和節目背景布置上加以作用。要盡可能貼近當下年輕人比較喜歡的裝飾類型,這樣才能從方方面面全面滲透,有效固定節目的受眾人群。同時,節目組也要定期根據節目結構和節目主題方向展開反饋調查,將服務心態貫徹到底,時刻保證以觀眾的興趣口味和社會需求的主要方向為主來開展創新。
生活服務類節目有著社會需求,因此,無論是創設新節目還是改良老節目,節目負責方都要意識到節目所背負的社會責任。尤其是一些以青少年為主要受眾人群的節目,更需要節目組在選材和價值觀傳達方面加以重視。對此,節目組可以將編劇、導演、化妝等制作團隊分別加以責任圈定,要讓每個節目構成者和參與者都能明白節目走向對于社會風向的影響。這樣一來,節目組就能在加強社會連帶責任的狀態下,有效保障整個節目組都能朝著正面和穩定的方向發展。節目組就更能深刻意識到將娛樂性和服務性中和的必要性,以最完善的方式提升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價值意義。
要達到平衡,除將娛樂和服務對等化處理外,節目組還可以使用融合和綜合的方式,將節目變動為在娛樂中服務,在服務中滲透娛樂的狀態。這樣一來,節目就能滿足不同受眾人群對節目的需求,從而使節目更加完善。而實現綜合化的方式,就需要節目組隨時掌握觀眾以及社會的需求動向,找尋娛樂和服務定位中的相融點。例如,在美食節目中,許多藝人都在廚藝方面頗有造詣,對此節目組就可以設置一個“廚藝文化展示”的版塊,邀請擅長不同菜系的藝人參與節目,進而將娛樂性和服務性進行融合,擦出不一樣的文化火花。
本文分三個層次對生活服務類節目中娛樂性和服務性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筆者認為,當生活服務類節目組想要將娛樂性和服務性在節目中加以融合時,就需要從認清節目定位開始,把控好娛樂性的輸出底線,再提高服務性輸出指標,繼而運用社會連帶責任性來保證整個節目組能在嚴格的行動標準下制作節目,促進娛樂服務合理的綜合化。
參考文獻:
[1]高含妮.生活服務類電視節目中裝修真人秀節目的發展研究——以《夢想改造家》為例[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6.
[2]褚婉婷.生活服務類節目如何把握“娛樂”與“服務”之間的平衡——以《生活幫》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6(22):93-94.
[3]單佳良,程誠.淺議生活服務類節目如何做到創收與收視的雙贏[J].才智,2017(16).
[4]郭雨寒.從《香香美食》節目看生活服務類欄目的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7(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