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向陽
相比之前的創作,當下主旋律影視作品在故事建構上更注重真實性的把控,從而使影片的敘事更加接地氣。《湄公河行動》《戰狼2》和《長征》均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中的事跡大多來自社會上真實發生的事件,如在國家某部委處長趙德漢家中搜出兩億現金的“小官巨貪”故事原型正是2014年前煤炭司副司長魏鵬遠。通過影視真實感的塑造與藝術作品感染力的提升,實現主旋律意識的“寄情”與受眾的“移情”共鳴。
在好萊塢的類型影視劇創作中,英雄人物的塑造往往是最典型的,而國內的主旋律影視作品往往將人物符號化,英雄人物的個人情緒總是被高尚的民族情懷所掩蓋,個人利益在國家利益面前往往顯得微不足道,如《董存瑞》《上甘嶺》《野火春風斗古城》等一系類作品中英雄人物身上往往被賦予了“高大全”的符號化特征,但這樣的人物形象塑造往往過于扁平單一,也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性格相去甚遠。與之前“主旋律”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湄公河行動》并沒有摒棄人物身上的缺點,方新武在審訊犯人時臟話不離口,拳腳相加,更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割破犯人的動脈,這樣的人物刻畫雖顛破傳統,但無疑加強了電影的真實性,塑造了有血有肉的警察形象。
國家認同作為政治概念,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歸屬哪個國家的認知以及對這個國家的構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評價和情感,是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升華。《人民的名義》導演將鏡頭對準當下中國社會,致力于從政治、經濟、家庭等各個方面切除社會“毒瘤”,雖然當下中國社會的問題如同人身上的毒瘤一般,不宜展現在人前,但正是這樣赤裸裸的在國人面前切割,更加深了觀眾對國家的認同,因為國人見證了國家政府認錯的勇氣,增強了國民的信心,使“家國一體”的信念不斷在國人心中確立。
中國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蘇冷戰后的兩極格局,使國際格局開始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地被世界各國認可,民族自尊心和國家認同感在華夏子孫的心中不斷強化。《湄公河行動》以紀實的風格拍攝了天安門、公安局、緝毒專案組,這些看似為影片貼上了“主旋律”電影的標簽,卻沒有陷入傳統影片中高呼“人人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口號,隨著郝部長“還十三名中國船員一個清白,給全國老百姓一個交代”的表態擲地有聲,體現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也開始呈現出了諸如《拯救大兵瑞恩》中宣揚的“國家為人人”的人道主義情懷。
在人物塑造層面,主旋律作品中應注重對關鍵性人物的多元化塑造,從性格和情感邏輯入手,突出人物在特定背景環境下的靈魂內核,塑造出真實而又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人民的名義》中40余位老戲骨同臺飆戲,《湄公河行動》與《戰狼2》中張涵予、彭于晏和吳京的精湛演技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人物塑造質量。可以說,自改革開放以來,縱觀中國電影的發展史,凡是“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作品,無不受到觀眾好評。
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官員貪污腐敗、百姓的教育醫療等問題,都成為當下廣受關注的問題。因此,對于此類現實題材的講述,自然引發了觀眾的好奇心。在這一方面,《人民的名義》為當下的影視作品做出了典范:小官巨貪、高級官員的不作為、家庭中不幸福的婚姻以及下一代的教育問題,都與當下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當然,這樣的社會矛盾不僅體現在國內環境下,在國際視野下也有痛入骨髓的民族矛盾。因此,取材于真實故事的《湄公河行動》與《戰狼2》,通過民族之間、正邪之間的較量,無疑也迎合著觀眾的期待。
參考文獻:
[1]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崔君衍,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鄧若伊,余夢瓏.論主旋律影視的“主流化”傳播策略[M].新聞界,2017(8).
[3]宋維才.大國意志、主流價值與商業精神——電影《湄公河行動》對主旋律電影創作的啟示[J].當代電影,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