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是學校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決策者和指揮者。在教師專業發展、課堂教學和教育科研等領域,校長必須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引領教師做思想的強者、育人的智者和創新的行者。
中學階段的教學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校長應始終把引領教育思想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學校一切工作必須彰顯黨組織的政治特征,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強化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完成黨組織交辦的政治任務。校長必須突出政治引領作用,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引導教育師生,提高政治站位,為立德樹人打牢堅實思想基礎。
用正確的辦學思想引領教師恪守科學教育理念。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首先把對 “真善美”的追求滲透在學校工作全過程中,把培養教師、尊重教師、欣賞教師、培養教師精神品位和政治站位作為學校工作的突破口,運用先進引領、典型示范、全員活動、群策群力的策略全面推進教師隊伍建設。主要做法是采用學習培訓、實踐體驗、教學比武、課題研究、參觀訪問、教師論道、表彰先進等措施,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爭做幸福教師。學校要求每位黨員訂購黨建書刊,要求每位教研組長訂購專業期刊,給每位先進教師獎勵一套經典政治和教育圖書,給每位骨干教師一個科研課題,給每位備課組長一次外出研修的機會。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全校師生做思想的強者。學校不斷營造健康、活潑、向上、誠信、創新的校園文化、制度文化,每月安排一位教師在 “百師論道”會上分享自己教書育人的心得體會、教學經驗、人生感悟。讓教師在合作、競爭、和諧的人際互動中,心靈得到啟迪,思想得到升華。近年來,湖北省赤壁市實驗中學 (以下簡稱 “我校”)余先德、黃新階、王月明等在 《中小學校長》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湖北教育》 《新班主任》專業雜志上發表論文;周和平、吳超文、羅年生等參加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免費教輔材料 《課堂作業》編輯修訂工作;黃偉星在湖北省教育廳 “一師一優課”比賽活動中榮獲省優課,吳海林、談周金等教師獲得地市級“教學比武活動”和 “課堂教學信息化資源”原創作品大獎賽一等獎;任丹、魏四英等教師被評為地市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科技輔導員,《湖北教育》以“和諧發展協奏曲——赤壁市實驗中學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側記”為題介紹我校創建和諧校園的事跡;全國優秀期刊 《發明與創新》以 “用校園科技創新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為題長篇介紹我校辦學經驗,《中國教育報》以 “農村娃也能變身科技達人”介紹我校校園科技創新經驗。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育教研工作和學生開展創新學習的主陣地。教研工作是推動課程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學生創新活動是引爆課堂,讓學生樂學、善學的有效平臺。因此,在對學校的日常管理中,校長要重視對教學一線實際工作、對課堂的引領和指導。
一是引領教師教研返璞歸真。首先,承擔國家、省級教育科研課題,解決教育教學和學生學習中的共性問題,提高 “教”與 “學”的質量,形成辦學特色;其次,強化 “個人研究”的概念,讓師生做自己應該做的和能夠實施的研究和創新,讓師生形成獨特的教學和學習風格;最后,將教研的重點聚焦到課堂和創新活動上。我校在教育科研和學生創新活動中,采取 “管理、實施、研究、評價”的措施,抓住關鍵環節,通過課堂改革活動的開展,促進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的轉變,促進教師專業和學生學業的發展。課堂上,師生共同 “謀課” “觀課” “議課”和 “思課”,抓住課堂實施過程中的熱點、難點、疑點、盲點,設計研究主題和教學、學習活動;有目的地對師生教與學的行為進行課堂觀察,聚焦課堂生成,化解疑難問題,提高教研和創新活動的價值。
二是引領師生差異化研究和學習。在教師教研活動中,突出老、中、青不同層次的教師專業發展差異;在學生創新活動中,突出先、中、后批次的學生學習風格的培養。改變以往唯分數論、唯平均分論的評價方法,為教學研究和學生創新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各個學科分別請出一名德高望重的老教師擔任各學科青年教師的導師,隨堂聽課,及時評課,定向輔導,鼓勵青年教師大膽發表不同看法,試行不同的教法,鼓勵青年教師主動學習。邀請省內外知名專家來校開展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講座,幫助教師診斷課堂教學問題,通過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的輸入,拓寬教師的知識視野,激發教師將理論付諸教學實踐的熱情。
近幾年,我校承擔國家級課題 “作文教學教什么”、省級專項資助課題 “中學生友善教育研究”、省級化學研究課題 “化學實驗改進與創新”、省級藝術地方課程研究 “筍衣藝術品設計與制作”、省重點課題 “健康課堂構建”等課題研究任務。如何引導、管理好這些課題研究,有序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創新活動,讓師生做創新的行者,是近年來校長工作思索的重點,也是學校工作的重心。
一是引領教師創新研究。按照“文獻研究——前期培訓——實證研究——中期交流——總結提升——成果推廣”的線路圖,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教學和研究相結合的策略,認真而扎實展開 “中學友善教育研究”等課題研究。特別是組織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研究,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通過升旗儀式、校會、班會、家長會、黑板報等形式宣傳科技活動,開設 “發明創造就在你身邊”專題講座,做到 “小創造” “小發明” “小論文”活動常態化。同時,我校提出 “科技教育不斷出精品”的目標,發揮骨干教師的科研優勢和帶領作用,聯結一批名師,帶領一批學生,動員一批家長,做出一批原創成果。
二是引領學生創新學習。學校以校園科技創新為載體,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學校十分注意讓每個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創造性、能動性,并在活動中得到發展,注意參賽項目的數量、質量,體現特色、突出個性。①開展科普小品創作活動。如 《水的自述》 《碳家族大聚會》等八十余篇習作公開發表;②組織學生參加各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近幾年學校共有200多件科技創新作品榮獲全國、省、市科技創新大賽獎勵。僅2016年就有3項獲得湖北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4項省二等獎,9項咸寧市一等獎,2017年,湖北省第32屆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武漢舉行,全省初中有30個項目參加決賽,13項評一等獎,學校陳維、湯其震、趙渡妍等同學奪得4項一等獎,占全省一等獎的30%。
我校立足 “科研促教、創新促學”,以教育科研為抓手,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以創新活動為平臺,全面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力求教師善教、學生樂學。近幾年,我校承擔國家、省、地市教育科研課題共6項,已經結題3項。學校編印出 《特級教師黃新階論文集》、教師 《術業集》、學生 《學飛集》;有九十多篇教師論文在國家、省、市級報刊上發表或獲獎;一百三十余篇學生科普習作在 《發明與創新》《初中生天地》等期刊發表;學生多項發明獲國家專利,學生的一百六十余件科技創新作品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部、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廳、咸寧市教育局、赤壁市人民政府的嘉獎;連續四年都有學生創作的科技創新作品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和國際化學年趣味化學實驗設計大賽大獎;連年評為地市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優秀組織單位、湖北省優秀科普示范學校、全國科技創新教育先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