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服務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活動方式之一,它強調學生要走出教室參與社會活動,在滿足被服務者需要的過程中獲得自身發展,促進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成為敢于擔當的人。但很多農村小學因安全風險等問題,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社會服務常常受阻。
六 (3)班在第二學期開展了 “孝老愛親我踐行”的綜合實踐主題活動。隨著活動的深入,同學們發現很多老人缺乏日常生活保健知識,隨之產生了開展一次社區孝老愛親宣傳活動的意愿。在指導老師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下,由彩虹小組制定完善了 “社區宣傳活動方案”,方案如下:
1.服務目的
(1)通過宣傳活動引起更多的人關愛身邊的老人。
(2)通過向老人派發健康小冊子,提高老人對常見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的認識。
(3)通過宣傳活動,協助社區工作人員幫老人建立健康檔案。
2.服務內容
(1)老人的飲食健康知識。
(2)老人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3)對活動現場的人開展孝老愛親的宣傳。
3.服務時間:2017年5月23日早上8:00-11∶30(周二)
4.服務對象:派潭廣場及周邊的娛樂群眾 (約200人)
5.服務場所:派潭廣場 (可用資源:大舞臺、大電視、石板凳)
6.服務方式:海報解說、播放公益廣告、派發講解老人健康小冊子、測血壓并建立健康檔案、有獎問答等。
7.服務活動流程:
(1)周一下午放學時派發活動通知單。 (不搭車的同學)
(2) 8∶00-8∶30 在校準備物品出發。
(3)8∶30-9∶00 在廣場擺好桌椅,張貼海報,播放公益廣告。
(4) 9∶00-10∶30 在派潭廣場進行派發講解 “老人健康小冊子”,并告訴老人一些健康生活的小建議(彩虹小組、青春小組、螢火小組、晴天小組);對年輕人進行孝老愛親的宣傳活動;與派潭社區家庭服務中心的社工合作,為來參加活動的老人測血壓并建立健康檔案。 (未來小組)
(5) 10∶30-11∶00 有獎問答游戲。 (螢火小組主持、青春小組發獎品,其他小組維持紀律)
(6) 11∶00-11∶30 拾物品回校。 (全班)
8.材料準備與分工:
(1)每小組帶一部相機,每人自帶一瓶水。
(2)與社工溝通健康檔案登記 (澤均、靜怡);與家庭社區服務中心的社工聯系交流活動事宜,郭社工:13826411247(彩虹小組)。
(3)制作關于飲食健康及疾病防治的海報各4張,與文化站聯系周一下午張貼在廣場宣傳欄; (螢火小組、青春小組)制作孝老愛親公益廣告并聯系文化站長播放,李文玉站長:13580537805(晴天小組)。
(4)制作老人健康小冊子 (學生制作,學校復印約200本)。 (螢火小組、青春小組)
(5)制作活動通知單并提前一天派發給本校學生以通知家里的老人。 (彩虹小組)
(6)準備關于飲食、疾病的有獎問答的題目,打印在紙上; (青春小組、螢火小組)全班籌款購買獎品 (小蛋糕、雞蛋等)。
(7)擴音器1臺,麥克風2個;桌子4張,椅子200張搬到廣場排放好,負責收回。 (向學校借,未來小組)
活動方案制定后,各小組分工準備相關材料,一起克服了種種困難,大部分家長也很支持。經歷了近一個月的精心準備,“萬事俱備”后,指導老師向學校提交外出開展社會服務活動申請時,卻因服務活動歷時過長,無法保障安全等為由被學校勸阻,這次社區宣傳活動就此夭折了。
服務活動被勸阻的原因除了學校不愿承擔安全風險的主觀原因外,在服務活動設計上也存在一些客觀問題。
1.規劃不夠合理,活動設計過于大型。從活動方案看,這次活動設計是比較大型的,涉及的社會部門有居委會、鄉鎮文化站、社區家庭服務中心、學校等。擬準備的材料也很多,自制宣傳海報、自制公益廣告、自制宣傳健康小冊子、膠凳、獎品、擴音設備等。服務的對象預設有200人,各種材料準備耗資大,難以保證服務材料充足。如此大規模的活動,確實讓學校不敢相信,一個小學自然班的孩子能夠很好地完成服務內容。而且,涉及的部門、家長沒有向學校明確表態或簽訂協議書,在活動中給予何種幫助盡具體義務責任。活動預設3.5小時,這么冗長的服務過程,對于小學生而言,無法保證全神投入,后半部分時間必然會因身體疲乏、活動新鮮感減弱等大大消減積極性,令活動組織變得零散,安全管理壓力會驟然增大,這些應是學校否決的主要原因。
2.過程不夠扎實,家長包辦代替過多。在公益廣告、宣傳海報、健康小冊子等服務材料的制作過程中,很多學生是通過家長與廣告公司聯系設計、制作的。雖然學生在設計前有跟廣告公司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但真正參與設計與制作的過程很少,沒有在過程中得到應有的經驗和收獲。在與當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聯系中,大多也是以教師為主體,利用自身的社會關系取得支持,而學生沒有參與其中,無法得到真實的社會交往體驗。沒有經歷挫折的孩子很難培養起堅韌的性格,在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往往就會退縮。
然而,社會服務活動具有很強的群眾性和開放性,特別是在農村鄉鎮,學生面對的將是來自不同生活層次的群眾,文明程度也不盡相同。如果服務活動真的得以實施,那學生面臨的困難將遠遠超出他們的心理預期,服務活動很可能會因前期準備的過程不扎實,孩子儲備的知識與技能不足而發生事故。
教育部印發的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社會服務活動推薦主題及其說明,對小學3-6年級參與社區公益服務活動給予建議:在社區或村委參與衛生打掃、環境維護、小廣告清理等各種力所能及的便民利民性質的社區公益勞動;在班級交流分享參與過程和感悟體驗,增強服務他人與社會的意識。由此可見,農村小學開展綜合實踐社會服務活動時,更應該符合力所能及、活動單一的特點,注重參與過程和感悟體驗,切忌喜大爭勝,講排場。另外,學校還要順應課程發展之需,制訂相應的學生外出活動申報指引,為課程的常態實施提供制度保障。
1.合理規劃,避免追求過高的社會效應。教師在規劃社會服務活動時,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農村學生自身的資源特點,引導學生開展力所能及的社會服務。在本主題活動中,學生了解到身邊的孤寡、空巢老人日常生活保潔、保健問題比較突出,高血壓人群較多等問題,小學生產生同情心,想為爺爺奶奶們做點事,解決困難。教師應適時引導,鼓勵學生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一些比較單一的服務活動,如利用雙休日或課余時間幫助村中鄰居老人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為文盲老人宣講醫院印發的高血壓預防與應急的小冊子;與身邊的空巢老人聊天解悶;參與社工服務活動等。
2.重視過程,深化問題解決學習的效果。為了更好地完成社會服務,在服務前要求小學生明確服務內容和服務對象,開展必要的服務技能學習訓練和安全風險防范學習,深化問題解決學習的效果。比如,在開展老人高血壓預防與應急宣傳服務活動前,學生需要了解什么是高血壓,老年人正常血壓是多少,老年人血壓過高的表征是怎樣的,遇到老年人血壓過高的各種情況應該如何幫助等問題。為了深入了解以上問題,孩子們可以通過閱讀學習醫院印發的正規宣傳小冊,訪談家庭簽約醫生等方式,多渠道多方位地了解學習,解決自己的困惑,在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后再實施服務活動。在服務活動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把一些新的問題和狀況記錄下來,繼續向專業人士咨詢了解,不斷優化服務質量。服務活動結束后要重視組織各小組開展服務活動分享,在分享和反饋服務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服務內容的認識。
3.完善制度,為社會服務活動保駕護航。本次社會服務活動的夭折,對師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打擊較大,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一直比較被動,難得有教師愿意承擔風險常態開課。為了促進本次社會服務活動,指導教師動用了很多自身資源,但因為學校缺乏指引,在活動策劃階段師生沒有跟學校領導溝通,盡管學生和家長做了很多準備,學校仍然覺得安全無保證,不得已否決了方案。本班師生對學校的決定很失望,別的教師也私下評論任教綜合實踐活動真是 “辛苦不討好”。為了避免夭折事件的發生,建議學校結合課程實施意見制訂學生外出開展活動的指引,明確學生外出活動申請流程,將何時提交申請報告、外出活動方案審議、組織分工、安全防范預案等形成制度,為班級開展社會服務等正常的外出教學活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Z].教材,2017,(4).
[2]仲建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社會服務”:內涵、價值與實施[J].基礎教育課程,2017,(23):16-20.
[3]張素文.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基本課型構建與思考[J].課程教學研究,2014,(6):58-62.
[4]張素文.基于問題解決學習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分解——以五年級"舌尖上的派潭"活動為例[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17,(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