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貴州省畢節市四個留守孩子自殺,泉州市留守孩子結伴去水庫溺亡,永春縣發生一起與留守孩子相關的交通事故等惡性事件頻頻發生。本該燦爛的花朵卻早早凋謝,讓人震驚,而從中暴露出農村留守孩子 “生命化教育”的缺失,引人深思。中學階段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而我們應該重視農村中學留守孩子 “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包括對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隨順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個性化的教育,人的心靈覺悟的教育等方面內涵。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探索出一些有益的教育方法和嘗試,讓祖國的花朵盡情綻放,這是農村中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民工外出打工,出現越來越多農村留守孩子,且80%的農村留守孩子是寄宿生。家庭教育、監護管理、親情溝通嚴重缺位,造成學生一定程度上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人格發展不健全,心理健康問題嚴重。他們缺乏對生命的珍愛,出現如自殺、溺亡事故、交通安全事故等漠視生命的行為;缺乏對生活的意識應有的尊重,對未來充滿迷惘,如沉迷網絡,抽煙酗酒,目標模糊,缺乏信心動力,無精打采,透支生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焦慮緊張、自卑內向、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的性格;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如說謊、打架斗毆、欺負弱小、小偷小摸、頂撞長輩、我行我素、惡語傷人等不良道德問題。
1.社會、政府對農村中學留守孩子生命化教育重視力度不夠是客觀原因。首先,社會、政府對農村中學教育投入先天不足,教育資源缺乏,教育環境較差,致使學校學習資源欠缺,學習氛圍淡薄。其次,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環境下,各種不良的網絡垃圾信息數見不鮮,血腥恐怖的游戲層出不窮 (如藍鯨),不良書籍屢禁不止,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影響中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思想行為、人生價值受到錯誤引導,偏離正常軌道,甚至走向違法犯罪的不歸路。再次,校園網絡貸款門檻低,魔爪已經伸向中學生,特別是農村中學留守孩子,給學生的消費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造成負面影響,加重家庭經濟負擔。
2.學校教育教學不到位是農村中學留守孩子生命化教育薄弱的主要原因。農村經濟落后,教育資源缺乏,加之農村中學留守孩子大多屬于寄宿學生,或者由于家庭經濟原因長距離在學校與家庭之間來回奔波;農村中學師資和生管人員資源配備短缺,給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帶來巨大壓力,無法滿足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各方面需求;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無法得到及時解決,學生出現的生理心理及人際交往的問題未能及時化解,不能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這些問題是農村中學留守孩子生命化教育盲區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這些問題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3.家庭教育管理觀念落后是農村中學留守孩子生命化教育薄弱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首先,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其直接結果是造成大量留守家庭,留守孩子增多,隔代教育現象普遍。而且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婚姻觀念改變,離婚現象增加,單親家庭也越來越多,給孩子的家庭觀、婚姻觀的形成造成不利影響。其次,補償教育方式失當。有些家庭的孩子出生不久就被父母留在家中,聚少離多,父母為了表示彌補,都盡可能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這些都對學生消費觀、金錢觀產生影響,他們難以體會父母生活的艱辛。再者,父母教育觀念落后。農村家長受教育水平低,在子女教育問題上,除了物質關懷,往往只是詢問學生成績,缺乏對學生生活心理的溝通交流,教育手段粗糙、生硬、武斷。
1.加強科學規范管理,采取正面教育。①政府應加強互聯網安全監管,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倡導文明上網;學校應引導學生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引導學生甄別網絡信息,避免不良信息對農村學生的負面影響,健全學生的網絡心理。②學校著重開展對班主任與生活老師的指導培訓工作,指導老師本著 “愛生如子”的教育原則,從學生健康成長需要出發,加強人性化管理,承擔生命化教育的責任。結合國家重大節日,利用班會課和周一國旗下講話,加強對學生行為習慣的指導,進行安全、紀律、衛生和思想品德教育,加強正面教育;以先進人物的先進事例,正面激勵,不斷教育和鞭策學生,培養集體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人生價值觀,讓學生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自我糾正,規范自己的言行,樹立良好的形象。③定期開展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加強勞動、理想教育,強化道德法制教育;開展交通安全教育,防溺水安全教育,觀看安全視頻,引導學生珍愛生命;開展心理健康活動教育,培養學生健康心理人格。
2.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實效。①創建學生社團組織,成立興趣小組,開設豐富多彩選修課,豐富學生大腦,開發智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②有條件的農村中學,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采用多樣化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③可以依據學校實際學習探索先進教育教學模式,如“導學式”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主動學習。由于農村中學大多是寄宿生,可以嘗試培訓指導學生參與宿舍管理,成立學生宿舍管理委員會,鍛煉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3.正確利用網絡,加強溝通交流。互聯網絡如果利用得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師可以借助網絡,利用微信群、微博、貼吧等形式,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向,與家長學生交流,提升教育實效。
4.開展豐富多彩活動,關愛學生成長。①開展班級名稱、宿舍名稱命名活動,并借助文明班級、文明宿舍評比活動,表彰優秀,督促改進,培養學生班級宿舍集體榮譽感。②開展陽光長跑、晨跑、拔河、趣味運動會、田徑運動會、校園科技藝術節活動、科技小發明活動等,既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培養興趣,又讓學生得到身體鍛煉、意志鍛煉,培養學生班級團隊精神。③農村中學,寄宿生生活艱苦,學生沒有親人陪伴,缺少家庭的疼愛和呵護。學校可以在一些有重要意義的節日開展相關活動,營造溫馨家園氛圍。如在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可以通過 “寫短消息送祝福”活動,關愛長輩;端午節組織學生包粽子,冬至組織學生包餃子、搓冬至丸,讓學生在學校體會到家庭的溫暖,有家的味道。通過有意義的課余活動,豐富課余生活,轉移學生因單調學習生活而產生的厭學情緒、思念父母的情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農村中學留守孩子生命化教育關系到未來國家人才培養大略,在網絡環境下加強農村中學學生留守孩子生命化教育,促進農村優秀人才的培養,事關農村穩定、農村城鎮化建設推進,事關國家戰略。
參考文獻:
[1]張文質.回到每個人的生命化教育[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2]生命的價值和意義[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3]李鎮西.愛心與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8.
[4]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5]孫海英.轉變教學方式 實施有效對話[J].新課程導學,2013,(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