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結合自身的資源條件,開發自然教育課程促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更好地發揮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的育人作用,是綜合實踐教育基地落實 “十九大”精神提出的切實有效的措施。 “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廣州市中學生勞動技術學校 (以下簡稱 “勞動技校”)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開展自然教育的實踐探索,形成了形式多樣、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手段豐富的自然教育課程,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搭建了很好的教育教學平臺。
自然教育借助自然游戲、自然觀察、自然筆記、自然藝術、自然探索等方式,提高參與者欣賞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和能力,不僅著眼于自然知識的學習,更是將知識、意識、技能、態度、參與五個方面作為育人目標。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 “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自然教育可以作為促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良好平臺:
1.文化基礎。自然是最好的學校,人們對自然界的探索不斷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大自然孕育了古老悠久的農耕文明;發現、感知、欣賞和評價自然的美造就了各種描述人與自然的詩詞歌賦層出不窮,小到花草樹木、大至宇宙蒼穹,無不蘊含著厚重的人文底蘊。學生在大自然中進行的觀察、感知、描述、探究等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與體驗跨學科知識的整合與運用,體現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2.自主發展。自然教育促進學生在自然中發現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體驗并掌握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從而學會學習。走入自然的戶外活動讓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建立自信自愛、堅韌樂觀的生活態度,從而擁有陽光闊達的健康生活。
3.社會參與。自然教育讓青少年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培養與自然的情感,養成自然友好的生活方式,從而激勵他們參與到保護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實際行動中去,實現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
自然教育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良好載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總目標是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的自然教育課程,圍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目標要求,基地資源優勢、師資力量、學生組成等因素確定合適的課程目標。以勞動技校為例,自然教育課程目標立足于《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高中學段的具體目標加以制定:
1.價值體認:通過自然游戲、自然觀察等活動,深化社會規則意識,形成集體觀念、生態意識,發展興趣專長,體會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國家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
2.責任擔當:熱心參與自然導賞、生態考察、環保宣傳等志愿活動,關注自然生態存在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理解并踐行社會公德、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3.問題解決:能對自然領域開展廣泛的實踐探索,從觀察體驗中提出問題,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用科學方法開展研究與解決問題,形成較規范的研究報告。
4.創意物化:積極參與動手操作實踐,能綜合運用多種操作技能解決基于自然生態問題需求為目標的創意作品設計與制作,形成實踐操作中的學習意識與成果提煉。
勞動技校經過多年實踐發現:用生態考察的方式實施自然教育課程是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本理念,達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有利于提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理想方式。生態考察類自然教育課程是考察探究式的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基于自身興趣,從自然中發現和提出探究主題,通過觀察、記錄、材料收集與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勞動技校的生態考察類自然教育課程包括樹林生態考察、水資源調查、鳥類生態調查等不同的探究主題課程,經過多年的實踐與反思,逐漸形成了以“課程引入——實踐探究——匯報升華——拓展延伸”組成的自然教育課程四階段實施方式。
1.課程引入——激發學生對自然的興趣,走入自然觀察實踐,并從實踐中提出和發現問題。首先,教師通過身邊各種有趣的自然現象,結合剪輯的視頻資料、生動的自然生態圖片,從視覺、聽覺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場景,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再列舉數個影響自然環境的生態災難事件,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引導學生形成愛護自然的責任擔當意識。然后,教師帶領學生走入自然,通過各種戶外自然游戲,調動學生的五感體驗,引領學生融入自然課堂。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初步掌握自然生態考察的基本方法與技巧,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細致地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帶動課程的延續發展。
2.實踐探究——培養學生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的創新實踐能力。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建議下成立探究小組,教師根據學生在觀察中表現出的興趣點,為學生提供探究主題的選擇及提出問題的機會,引導學生構思選題,組織學生就問題展開討論,確定探究主題。如在春天,學生發現天空中有許多家燕,但教師卻指出:通過多年的觀察,勞動技校范圍內并沒有發現燕巢,周邊的農村居民家中卻有不少,這是為什么?教師通過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生成 《何時燕歸來——對家燕筑巢環境條件的研究》的探究主題。在實踐探究過程中,學生通過資料搜集、現場調查、材料比對等方式對主題進行探究,在探究中培養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創新能力。通過對家燕筑巢條件的探究,學生很自然地擴展出如何在校園環境中創設條件吸引燕子筑巢的方法,進一步引出如何制造人工招引燕子筑巢裝置的方法研究。在《樹林生態考察》課程中,各研學小組內成員可再細分成喬木組、灌木組、草本組、測量組等進行專項探究,各小組間分工合作完成各項考察任務,這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提供巨大的空間。
實踐探究是生態考察類自然教育課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學生形成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的良好途徑。學生通過考察探究和設計制作,鍛煉自覺、有效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的能力,達到解決問題、創意物化的課程目標,是自然教育促進學生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和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
3.匯報升華——通過整理實踐探究的學習收獲,促使學生跨學科知識整合,升華自然情感,促進價值體認,達成綜合實踐育人目標。各探究小組以PPT、設計制作等形式對探究主題的產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及方法,團隊合作的形式,探究成果的呈現等方面進行匯報分享。其他同學在答問環節中就匯報提出見解與疑問,匯報小組根據探究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與實踐體驗做出相應的答疑。不同的探究小組有不同的探究側重點,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探究主題,分組匯報與交流,既是各小組分享感悟又是相互交流學習的過程。教師對學生在匯報過程中出現的精彩亮點給予及時的鼓勵,對學生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做出充分的肯定,對出現的各種不同觀點的碰撞注意引導學生在批判質疑中堅持理性思維,帶動情感的升華,令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體認,促進學生的反思與提升,并組織采用小組自評、同學互評、教師總結的方式對各小組實踐探究的實施情況進行評價。
4.拓展延伸——踐行社會服務,體現學生自主發展的需求,實現責任擔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需要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促進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社會、自我之間的各種關系,增強價值體認,樹立愛國情懷,將對社會的整體認識、國家的責任和個人的職業理想與發展結合起來。自然教育的目的不能局限于對自然的認識與體驗,更重要的是通過課程培養學生熱愛并尊重自然,建立具有綠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及行動,認識個人發展在社會中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教師要積極發掘和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創造實踐機會,鼓勵并引領學生走出課堂,積極參與自然導賞、生態考察、環保宣傳等公益活動,踐行社會服務,形成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做到知行合一,從而體現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責任擔當與健康生活。
綜合實踐教育必須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根據不同的課程實施對象,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各種自然教育課程,讓每個自然教育課程都不同程度實現發展核心素養的需求,發揮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的育人價值。除了生態考察類自然教育課程外,勞動技校還設置了生態角色扮演、認識一棵樹等自然游戲活動;野外觀鳥、夜觀、自然筆記等自然觀察活動;藝術壓花、組合盆栽等自然藝術課程;藥用植物的識別與利用、花卉常識等環境科普課程及野炊實踐、田間勞動、植物嫁接等農耕實踐課程,形成了符合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需求、切合綜合實踐教育基地實際的自然教育活動課程體系。
要有效實施自然教育,必須熟悉本基地內的自然生態及物種的組成與分布情況,根據自然資源設置適合基地開展的、具有基地特色的自然教育課程。多年以來,勞動技校教師認真調查了基地內野生動植物的分布情況,完成了基地自然資源包的建設,對實施自然生態考察課程積累了詳盡的第一手材料,為指導各種自然教育課程及活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自然教育課程的實施離不開一支業務素質過硬的自然教育教師隊伍,要用各種途徑提高教師們的自然教育專業知識與教學水平,如邀請各級各類環境、生物、自然教育專家到基地開展專題學習、講座交流活動,努力為教師外出參加學習培訓、拓寬自然教育視野創造機會。
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的教育受眾多,卻沒有自己的學生,這就決定了基地必須與學校密切聯系,以 “基地+學?!钡哪J较嗷ヅ浜?、資源互補,形成長效機制,擴大基地教育的輻射面和影響力,更好地開展包括自然教育在內的各項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技校完成相關學校在基地開展普及性綜合實踐活動的工作后,繼續派出教師參與各所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繼續深化基地進行的實踐探究活動,形成更完善的探究成果,指導學生參加科技創新大賽等活動,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總之,綜合實踐教育基地開展自然教育課程有力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良好載體,是整合基地教育資源的良好途徑,是拓寬基地教育功能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提升教師專業水平、豐富學生校外活動領域,也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
[2]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S].2017,(9).
[3]李寶敏.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指向:核心素養發展.[J].中小學管理,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