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當代大學生頭腦,使之做到理論上信仰、行動上踐行,自覺將自身成才融入改革發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人文學院思政課部以武漢市“新青年下鄉”活動為切入點,在學生參加一系列下鄉活動中,引導學生行走、聆聽、感悟,開展“行走的課堂”活動,將思政課開在了田間地頭,讓思政理論教學與社會改革實踐有機結合,既使理論變得鮮活靈動,更深化了大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與信仰。
1.解決思政課教學知行不統一的現實需求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大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更要引領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指引大學生健康成長。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僅僅停留在教材知識點層面的傳授,僅靠“灌輸”、照本宣科,缺乏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就不可避免地出現“理論與現實脫節”,知與行不統一的“兩張皮”的現象。
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聯系起來,及時回應學生遇到的思想困惑,讓學生領會科學理論的實踐價值、中國發展的時代意義。
同時,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形成需要在實踐中鍛造與錘煉,在實踐中加強理論認知,在實踐中形成理論認同,在實踐中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的氣質與素養。實踐環節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至關重要。因此,“行走的課堂”就是把課堂教育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強調學生在親身體驗和身體力行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實踐中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解決知行不統一問題,實現教學的實踐目標,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2.武漢市開展“新青年下鄉”活動提供契機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精神,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學生成長成才與聯系服務農民群眾相結合。2017年初,武漢市啟動“新青年下鄉”活動,重點圍繞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雙百”計劃,即百余支高校大學生服務隊與新城區107個村(社區)開展結對幫扶活動。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等四所市屬高校是首批下鄉高校,主要開展理論育農、科技支農、文藝樂農、愛心助農、生態興農“五大行動”。5個月來,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以“新青年下鄉”活動為切入點,開設“行走的課堂”,將思政課開在新洲區田間地頭,全校8個二級學院22個班級1800余名師生在壟上行走、聆聽、感悟,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諦,在實踐體驗中激活和強化核心價值觀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顯著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理論為先,思政課教師壟上授課
“行走的課堂”是傳統理論課堂教學的延伸,教師需根據變換的教學場景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既要將理論原則與現實實際相結合,把理論給學生講清講透,又要能解決學生深層次的疑問和困惑。在現場教學中,通過極具針對性的引導、至情至理的分析、恰如其分的講解,強化“行走的課堂”的思想性、導向性。同時,還要注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的優勢,聘請相關領導、模范、先進人物、專業人員為學生授課,學生在與他們的互動時受到影響、感染、改變。
(1)校黨委書記上黨課。在問津書院,校黨委書記胡大平現場給同學們上了一堂“不忘初心跟黨走,問津求真新征程”的黨課,勉勵同學們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價值感和使命感,學以致用。
(2)當地干部講民情。新洲徐古民政辦工作人員向師生介紹當地的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使師生接受革命理想信念的洗禮;徐古街街道辦書記為同學們講授農村的惠農政策及農村經濟發展,讓大家看到了基層村干部為了家鄉的發展潛心鉆研,帶領鄉民共同致富的感人事跡。
(3)思政課教師田間地頭現場教學。在問津書院,全國優秀教師陳浩川教授結合自身經歷,鼓勵學生應該更多關注民情、社情、國情,把自身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相結合,報效祖國。肖國香老師結合宋渡村情況給學生講農村供給側改革與互聯網+農業的前景。在蘑菇種植基地,王軍梅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中央1號文件以及黨的惠農政策,使大家認識到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在茶園,程偉老師結合村里茶產業的生產和經營情況,向同學們講解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制約因素,同學們也紛紛表示要利用所學的旅游產品市場營銷的知識幫助茶農們將茶葉賣得更好。在田埂上,李俊老師為同學們介紹當前農村發展情況,引導同學們思考如何將所學用于農村發展。
2.實踐為重,學生在勞動中學習
在活動過程中,思政課的授課方式由理論課堂轉換成為“行走的課堂”,突破了傳統思政課講授教學的局限性及其與社會的割裂感。學生們走進農民家中、走進農田、走進當地鄉鎮龍頭企業,了解鄉情民生、了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親身感受農村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
(1)田間勞作,體驗農村生活。計算機學院的學生在試驗田與農民一起噴農藥、摘桃子;藝術學院的學生幫農民摘藕帶、撿毛豆;汽車學院與結對村共建大學生體驗田,定期在田間勞作,幫助村民春播秋收。田間辛苦的勞作,讓大學生真切感受到農民不易,了解了鄉情民生。
(2)志愿服務,服務農村需求。機電1601班學生在邢榨村開展民情調研,有感于農村留守老幼的現狀,開展“同心書屋”“科技屋”活動;旅游1602班學生走進舊街孔子河村,組建問津志愿講解員隊,幫助編排廣場舞,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機械學院的學生開展清潔村灣活動。同學們的志愿服務不僅受到村民的肯定,也增進了自己與農民群眾的感情。
(3)學以致用,助力新農村建設。計算機學院的學生免費為村民維修電腦、培訓村干部使用電腦辦公軟件;機械學院的學生為蘑菇基地蘑菇采摘機進行升級改造;商學院的學生利用電商平臺積極推廣村里種植的白茶、蘑菇等特色農產品。學生們發揮專業所長,從能夠做、做得好的小事出發,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出點子、想辦法,更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電子工程學院2015級吳闖說,農村是一個大有作為、飽含機遇的新天地,國家需要我們,社會需要我們,農村更需要我們。機械工程學院劉宇杰同學說,作為一名出身農村的大學生,我現在做到了出身農村,回報農村,下鄉活動給了我更大的動力,以后會好好學習努力工作,把這份心繼續保持下去。
田間地頭的思政課,使學生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變化和發展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感受到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在基層的生動實踐,增進了大學生對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的感情,在思想上得到有益的教育和啟發,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
3.成長為本,師生在感悟中進步
一方面,要使學生有所成長,老師先成長?!靶凶叩恼n堂”要求教師既要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又要有將知識轉化為方法的能力。思政教師只有不斷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涉及的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才能真正解決理論“進頭腦”的問題。在“行走的課堂”的實踐中,教師也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對課堂上單純理論的講解進行了很好的補充,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也使以后的教學內容能更好地貼近學生。
另一方面,“行走的課堂”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每位下鄉的學生都要撰寫“新青年下鄉日志”;組建社會調查小組,針對一些農村現狀撰寫農村問題社會調查報告;對下鄉活動進行總結,對典型案例和優秀學生進行宣講等。通過這一系列下鄉課后作業,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交往能力、組織能力、合作能力、口頭表達和書面寫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巨大的潛力被挖掘出來。學生也在下鄉實踐中見證了自己從“不行”到“行”、從“不能”到“能”的變化。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黨的方針政策,他們在認知、體驗、實踐中增強認同感,進而轉化為自覺行動。
一是“行走的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在教師。在整個實踐教學中,都貫穿著怎樣運用書本上、課堂上的理論來認識和分析具體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深厚的專業素質和較強的科研能力,潛心研究教學內容,深入接觸社會現實,提煉有針對性的問題,去實現教學目標。同時,在“行走的課堂”的實踐教學中,教師還必須發揮主導性,從實踐內容的設計指導、學生表現的考核評價,到引導學生分析社會問題,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自始至終教師必須保證“教育者在場”,才能保障教學有序展開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另外,教師還必須具有較強控制能力。例如把握紛繁的熱點和焦點現象背后的主要矛盾,引導學生避免出現對社會現象得出片面化、簡單化的結論,糾正學生偏激或錯誤的觀點和看法等。
二是形成合力打造“行走的課堂”。思政課“行走的課堂”不僅要開在鄉間地頭,還應緊緊依托武漢的區位優勢,深入挖掘武漢市思政教育的資源,讓思政課行走在武漢。另外,通過建立完善的組織領導體系和管理體制,充分調動師生參加“行走的課堂”教學改革的積極性,長效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成果。
[1]余國政.行走在路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71.
[2]盧衛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評論,2012,(4):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