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句話不僅是告誡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總結和思考,也是告誡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反思、總結經(jīng)驗,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學會反思,通過思考過往的經(jīng)驗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構建高質(zhì)量、高效率的課堂。語文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教師對自己的教學也應當使用反思的方法。但當前的語文教學反思存在許多問題,如目標不夠清晰、未與學生合作、不貼合實際等。為了解決教師在反思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3種可用于教學反思的策略。
設置目標是一種激勵和指導教師教學或?qū)W習的常用手段,對教師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方法。但許多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不貼合實際,過于刻板,未能達到應有的目的,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教學質(zhì)量不高。因此,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階段不斷調(diào)整教學目標。
例如,教學《桃花源記》一課時,本來設置的教學目標是:在2節(jié)課內(nèi)使學生熟讀并背誦。但在授課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對這篇文章的文言文知識不太熟悉,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于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調(diào)整了自己的授課節(jié)奏和講解順序。
學生通讀課文時,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沒有理解文中一些字詞的意思,對它們的讀音也不是很熟悉,于是改變了授課順序,將先講解課文意思改為先講解學生不懂的字詞意思,使他們能更順暢地閱讀文章。講解完文章意思后,向?qū)W生提出幾個問題,從而了解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你認為作者描寫的是事實嗎?你認為作者想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什么?你認為這篇文章和我們想要實現(xiàn)的社會主義理想有相似之處嗎?筆者聽完學生的回答后大致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對文章內(nèi)容不是很熟,并且無法將文言文順暢地轉換成現(xiàn)代文的意思。因此,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況,筆者調(diào)整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將背誦文章轉變?yōu)槭熳x課文。
在上述案例中,筆者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多次檢驗,然后根據(jù)學生的狀態(tài)反思教學目標。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的反思不能脫離實際情況,應隨時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調(diào)整,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
教育不是“灌輸式”的活動,而是雙向的流動過程。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是單向的教學關系,而是雙向的合作互動關系。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重視并反思與學生的合作,通過與學生交流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老王》一課時,為了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筆者決定在教學過程中反思師生互動的方式和學生交流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如此既能促進師生之間加強合作、促進學生主動研究課文內(nèi)容,又能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體過程如下:
師:《老王》是一篇以描寫老王這個底層人物為主的文章,它的精彩之處在于老王外貌、神情方面的描寫,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文中精彩的外貌描寫吧。
大約十分鐘之后,筆者讓每個學生交流自己在文章中找出的片段。
生1:第八段有句話描寫得很精彩,就是作者說老王“面如死灰”,我覺得這個描寫十分形象,畫面感十分強烈。
師:為什么你會覺得用“死灰”來描寫老王的面色很形象呢?這個詞語到底好在哪里?
生1:首先,“死灰”說明老王的面部沒有生氣,有種將死之人的感覺;其次,“死灰”這一顏色和久病之人的面色十分接近,我覺得用這個詞形容老王的面色十分貼切。
師:意思理解基本到位,現(xiàn)在繼續(xù)分享你們覺得精彩的片段。
生1:文章第八段中作者將老王的身材比喻成僵尸、骷髏及白骨,老王的形象在作者的三言兩語間便栩栩然躍于紙上,我覺得這個外貌描寫片段很精彩。
師:不錯!老師也找到一處外貌描寫的句子,大家評價一下是否精彩。
語畢,筆者便朗讀了文章第八段的第一句話,讀完之后,學生頻頻點頭,表示贊同。
師(微笑著):這句話中,我覺得亮點在于“直僵僵”和“鑲嵌”這兩個詞,形象生動地從側面描寫出了老王的身形消瘦,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老王身體的一種關愛之意。
在上述案例的反思過程中,筆者通過師生互動來引導學生分享文章中外貌描寫的精彩之處。如此一來,一方面能夠加強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教學反思的深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辯論賽等形式與學生合作,在合作中反思自身的教學活動,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是學生生理、心理快速變化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這段時期,學生各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還不成熟,個性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的個性加強教學反思,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這篇課文時,考慮到學生的語文基礎不盡相同,尤其是學生對散文的理解有較大差異。為了讓學生都能有效理解文章內(nèi)容,筆者先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的課堂小任務,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具體教學安排如下:
任務一:總結文中所有的寫作手法,并找到對應的片段。
任務二:提煉文中描寫“春”的語句,并體會其中的精彩之處。
任務三: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分析作者的寫作深意,體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任務說明:任務一主要針對語文基礎薄弱且對散文把握不夠的學生,任務二主要針對語文基礎一般且對散文理解有待加深的學生,任務三主要針對語文基礎較為扎實且對散文理解較強的學生。
在上述案例中,筆者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布置了不同的學習任務,待完成后向他們提問,從而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教學反思,從而提出更有建設性,也更符合實際情況的建議,并將之付諸實踐,最終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弊端不斷凸顯,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方法。而教學反思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教師應當運用各種反思手段,加強目標、合作、個性等多個方面的教學反思,從而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師生交流更加和諧、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因此,通過多種方式的教學反思,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讓課堂更加有效,進而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