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閱讀能力不僅能夠增強語文教學效果,而且能夠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閱讀能力伴隨人的一生,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必須予以重視。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從小學開始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讓閱讀變得輕松愉悅,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學語文除了基礎字詞的練習之外,還涉及閱讀理解、表達運用能力的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受益終身。因此,有必要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1.激發閱讀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個人追求進步的動力,不論做任何事情,有了興趣才會主動探索、主動學習,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不例外。課內閱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中找到閱讀樂趣,甚至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樣學生就會擺脫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枯燥教學模式,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認識;課外閱讀時,對學生就更有幫助了,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教材和課堂之外的精彩世界,還能緊貼生活實際、緊跟時代步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都渴望得到表揚,教師的個一個微笑、一個舉動,都會影響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激勵性的語言、善意的舉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
2.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新課改標出,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于教師而言,就是要千方百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豐富的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如此必然提高整體素質,從而樹立學習的信心。
3.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一般是教師從課本上精選文章講解閱讀方法,然后讓學生參與,學生邊閱讀邊處理信息,這個過程有效地鍛煉了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能為后續的學習和練習做好準備。此外,閱讀文章也是搜集信息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地認識世界,學到不同的知識,形成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4.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及審美情趣。在閱讀教學中,不難發現小學生常常不知道如何選擇閱讀材料,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指引和幫助,除了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一些優秀的閱讀材料,還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文章供學生課后閱讀。教師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提供合適的閱讀材料,學生就會提高閱讀效率,不由自主地學習優秀文化,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的道德情操及審美情趣。人格魅力的形成,除了自己的親身體驗與經歷,學習和閱讀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這種影響是長久深遠的,對人的行為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5.培養學生識字、寫作、語言表達的能力。小學是學習語文的初級階段,是打基礎的重要階段,也是形成自己語言風格及表達方式的關鍵時期。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回憶所學的漢字和語句,扎實地進行記憶和學習。有的閱讀材料中包含優美的語句和段落,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背誦,通過評析一些優秀文章的片段還能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這一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學生日積月累,不斷閱讀優秀文章,借鑒優秀作品中的寫作方法。
在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要性的基礎上,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總結了如下措施:
1.營造輕松的閱讀環境,讓學生愛上閱讀。部分教師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或者是擔心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不夠,經常直接分析文本,然后將文中所體現的思想感情直接告知學生,讓學生熟記或背誦。筆者認為,這種做法不可取,應該給學生提供主動探究的機會,讓學生自己發現閱讀教學的樂趣。首先,閱讀教學需要良好的環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理解、感悟,筆者的做法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閱讀過的內容,讓學生一起交流心得、分享體會,或者通過畫畫、唱歌或擔任小導游等途徑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其次,閱讀難度要適合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如果難度太大,會給學生增加心理負擔,久而久之便會失去信心;如果難度太小,學生學不到實質性的內容,也容易失去興趣。因此,教師要選擇適合學生難度的內容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挑一挑就能摘到果子。
2.豐富閱讀方式,讓學生掌握方法。眾所周知,閱讀教學的目標就是提高閱讀能力,增強閱讀效果。在新課改不斷深入推進的今天,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不能沿襲“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法,要創設合適的閱讀教學情境,用活潑生動、聲情并茂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要不斷創新,挖掘更適合學生的閱讀方法。例如,按照不同的文本類型,教會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如優美的記敘文、散文等要精讀,可以慢慢體驗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說明文也要精讀,可以準確無誤地了解文中的信息。在傳授教學方法時,教師應該讓學生閱讀不同類型的文章,自如地運用合適的閱讀方法,取得理想的閱讀效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但要提高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而且要為學生將來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務必要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
3.培養課前預習習慣,讓學生獨立質疑。良好的預習習慣有利于提高閱讀效率、培養閱讀能力。葉圣陶老先生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要用來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初讀課文時可以按“導讀”提示自學,深入分析、理解課文時可以圍繞思考練習自學。此外,預習時一定要備好紙和筆,將預習中的重點詞句記錄下來,不懂的、有疑問的地方也要認真記錄,讓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通過課前預習研讀,可以讓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溝通,增強課堂閱讀教學效果。
4.將實踐活動與閱讀相結合,讓學生體驗閱讀樂趣。除了在課堂上選擇生活化的閱讀材料,進行生活化的閱讀教學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各種閱讀活動吸引學生參與,讓學生體驗讀書的作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班會課上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示各自的優勢;組織講故事活動,讓學生講一講曾經閱讀過的有趣故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征文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對所讀書籍的感悟寫成文字,在教室內進行展示;組織讀書伴我行活動,讓學生介紹自己讀過哪些書,讀了什么書,并從中得到什么收獲。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成功,體會閱讀趣味,從而積極參與閱讀、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獲得新知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階段應該進一步認識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拓寬閱讀教學渠道,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增強語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