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民族幼兒園 呼和浩特 O10000)
當幼兒在3歲左右進入到幼兒園后,就會自然地面臨著許許多多不斷社會化的教育,其對幼兒的影響更是不可小覷。其中,對幼兒進行合作意識以及合作能力的培養,也是培養幼兒社會化進程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鑒于此,本文立足于現階段幼兒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現狀,具體分析了在教育活動中應該如何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以及幼兒的合作能力,以對幼教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參考。
自從我國制定了計劃生育的政策以來,在中國國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在這種背景下,獨生子女就成為了整個家庭的中心,不論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長輩,都會對這個獨生子女寵愛有加,大多數情況對幼兒提出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這樣一來就引發了一個問題,也就是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獨生子女過于自我中心化,他們極其容易產生自私心理,不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體會他人的感受,萬事都以達到自己的需求和滿足自己的利益為目的,具有極強的占有欲望,不論是玩具還是餐點都會在第一時間為自己所占用,尤其是在參與一些集體活動時,很多幼兒都不能夠與其他幼兒進行有效的合作,常常被其他幼兒所排斥在外,很難融入集體。針對以上所表述的情況,幼兒老師有責任必須要努力改變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立場,讓幼兒能夠成分地融入集體,讓他們能夠感受到融入集體后所帶來的快樂和溫暖。[1]
在幼兒一日活動中,幼兒老師要善于安排各種游戲環節,在環節中創設合作的契機。比如,在體育活動時,老師可以安排一些合作類的游戲,像兩人三足的游戲,老師可以先將所有幼兒進行分組,兩人一組,然后詳細地講解游戲規則并親自做出示范,在示范的過程中可以明確出此次活動的重點是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之后依次請各組幼兒參加獨立游戲或兩組之間的PK游戲,通過這類對合作要求比較高的游戲,可以有效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使得幼兒通過游戲能夠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在美術活動中,老師也可以為幼兒創設合作的機會,像在“畫風箏”的美術活動中,老師也可以將幼兒分成小組,每一組畫一個風箏并且要為風箏搭配上不同的色彩,通過分組幼兒之間就可以互相協商、分工合作,從而達到培養幼兒合作的意識,增強幼兒合作的能力。[2]
在幼兒心目中老師是他們最好的榜樣,同時又是幼兒最喜歡模仿的對象。因此,在日常活動中老師的言行舉止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幼兒產生重要的影響。在一日活動中的許多環節,我們班的兩位老師經常通過互相合作來完成一些事情,比如在午餐時間,一位老師負責分碗,而另一位老師負責放勺子,盛飯菜時,我們也是分工合作,一位老師端碗,另一位老師把飯菜放入碗中,老師每日之間通過這樣重復多次的分工合作,讓幼兒也產生了幫助老師一起發放碗筷的想法,所以總是會有幼兒舉手想來幫忙,因此我們每天又安排了小小值日生環節,讓孩子們不但可以在勞動中鍛煉自己,而且還有效培養了幼兒的合作意識,提升了幼兒的合作能力。
幼兒教師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學活動,幫助幼兒實現合作 意識的培養。如教師應當組織幼兒一起參與拼圖游戲,組織幼兒一起進行積木的搭建等等,這樣一來,幼兒將逐步領會到同 他人進行合作的技巧,進而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自覺改變其 先前所遵循的自我中心主義立場。 例如,在幼兒美術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分組合作,相 互協商,分工合作,以便在構圖上、色彩上、內容上達到協調 一致,共同創造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又如,建構游戲中,教師也可以組織幼兒進行合作,將幼 兒兩三個人分為一個小組,在小組內共同商量,友好合作,并 且互相配合。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與磨合,很多幼兒都學會了 如何與他人合作,并且增強了合作的技巧。不僅是美術活動和建構活動,體育活動也可以訓練幼兒的合作能力,比如我園經常開展的 “火車過山洞”、“拔河”等體育活動。[3]
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幼兒期是幼兒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這會對幼兒未來社會化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讓幼兒在日常的各種活動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想法,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想問題,才能夠促使其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和諧的個體。為了能夠達到這個目標,幼兒老師要經常創造一些合作的機會,在幼兒的日常活動安排中,有目的地給幼兒提供一些合作的時間以及空間。同時還要激發幼兒在合作方面的興趣,要為幼兒樹立一個榜樣,這就要求老師和家長要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此外,還要教會幼兒在合作的過程中可以對其他幼兒進一步地了解,增強幼兒之間的友誼和情感的發展。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是一個非常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老師、父母和社會三方面的共同配合,利用多種方式和活動讓幼兒學會合作,從合作中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從而利于幼兒社會化的發展。[4]